基本信息
书名:云降水物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46.00元
作者:杨军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2952457
字数: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
近年来,“中药热”在欧美国家悄然兴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都已开始研究中药。中药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中药的影子。如,我们用菊花泡茶、用党参泡酒、用绿豆炖汤、用木耳炒菜……这些“中药”不仅可充饥,还可治疗、预防疾病,正因为如此,有人将中药称作养生、保健的“卫士”。
中药对人身体的调理讲究一个“慢养”的过程,见效或许不如西药快,但是只要对症了,就能去除病根,治标又治本。作为未生病时的养生保健品,中药更是上佳之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可以利用饮食养生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饮食疗法治疗疾病。
本书本着弘扬中医中药文化的宗旨,搜集一百二十多味常见中药,精心剖析了每味中药的药性药效、搭配和禁忌,并推荐了相应的家庭补益方,为您绘制了一幅较为完善的中药养生使用地图,方便您按图索骥。
内容提要
1.禁忌全,用药放心。本书将每一味中药的人群禁忌、病症禁忌、食用禁忌详细列出,让你体质挑选中药,放心用药。
2.补益方,容易操作。重点介绍简单、容易操作的中药补益方法,如泡茶、泡酒、炖汤、炒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
3.用图示,简单易懂。本书采用左页图文,右页图表,简单易懂,一目了然。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云降水物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体系
1.4 发展简史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的热力学性质
2.1 水的物质结构
2.2 水的基本特征
2.3 大气热力学基础
2.4 水的多相热力学系统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
3.1 大气中的水分收支
3.2 大气降温机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云雾的宏观特征
4.1 全球云和降水的分布
4.2 积状云
4.3 层状云
4.4 卷云
4.5 雾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云降水微观特征
5.1 空中水凝物粒子的相态分布
5.2 微观特征的描述
5.3 云滴和雾滴
5.4 雨滴
5.5 液滴的下落末速度
5.6 冰晶和雪晶
5.7 霰和冰雹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云的核化理论
6.1 同质核化
6.2 异质核化
6.3 云凝结核与冰核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滴与冰晶的扩散增长
7.1 水汽和热量的扩散规律
7.2 单个液滴的扩散增长
7.3 云滴群的扩散增长
7.4 单个雪晶的扩散增长
7.5 冰水共存时冰晶的凝华生长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液相降水形成理论
8.1 液滴碰撞模型
8.2 连续碰并增长
8.3 碰并增长
8.4 云滴凝结增长向碰并增长的过渡
8.5 雨滴的繁生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冰相降水形成理论
9.1 凇附增长--霰的形成
9.2 聚并增长--雪花的形成
9.3 冰晶的繁生
9.4 冰质粒的融化
9.5 降水微物理过程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0章 强风暴系统与冰雹物理学
10.1 雷暴单体的生命史
10.2 强雷暴
10.3 冰雹的增长
习题
参考文献
1章 降水过程与结构特征
11.1 层状云降水
11.2 阵雨
11.3 降水形成的简化理论
11.4 降水的中尺度结构
11.5 降水产生率与降水效率
习题
参考文献
2章 云中电结构与起电机制
12.1 晴天电场与全球电路
12.2 云中电结构
12.3 对流起电机制
12.4 降水起电机制
12.5 云中雷电过程的观测验证
习题
参考文献
3章 云物理实验与直接探测
13.1 云物理实验
13.2 云降水粒子探测
13.3 机载探测
习题
参考文献
4章 云降水数值模拟简介
14.1 一维云模式
14.2 二维云模式
14.3 三维云模式
14.4 微物理过程的处理
习题
参考文献
5章 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理
15.1 人工增雨
15.2 人工抑制冰雹
15.3 人工消雾、消云
15.4 人工影响天气的其他方面
15.5 无意识人工影响天气
习题
参考文献
6章 云降水化学过程
16.1 气体在云滴中的溶解
16.2 液相化学反应
16.3 云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16.4 云降水化学成分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大气科学略有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降水过程的复杂性感到着迷。这本书《云降水物理学》真的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云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形成各种形式降水的物理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微物理过程的详细讲解,从水汽的凝结、冻结,到云滴的碰并、破碎,再到冰晶的增长和融化,每一步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我之前总觉得云是“凭空产生”的,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云的形成依赖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核以及能量场的微妙平衡。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不同降水类型,如对流性降水、层状降水,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下的差异,都有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对热带地区强对流降水的解释,让我对夏季午后突如其来的暴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对温带地区层状云降水的描述,则帮助我理解了持续数小时的阴雨天气是如何发生的。书中提到的各种模型,虽然有些对初学者来说略有难度,但作者在讲解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并且配以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化。我对书中关于降水效率、降水强度等概念的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我理解天气预报中关于降水量的预测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大气科学奥秘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平时很少接触专业的科学书籍,但《云降水物理学》这本书却意外地吸引了我。我之前对下雨的过程总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本书却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书中对云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解释,非常生动有趣。我了解到,原来云并不是空气中漂浮的水蒸气,而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书中对云滴如何从小水滴逐渐增长,最终变成能够落到地面的雨滴或雪花的解释,让我觉得非常神奇。特别是关于碰并增长的理论,让我明白了,原来大雨滴是通过不断地“吞噬”小水滴而形成的。我一直对不同形状的雪花感到好奇,为什么每一片雪花都那么独特?这本书也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雪花形成过程中晶体生长的机制,让我觉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背后,其实是遵循着严谨的物理规律。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与云和降水相关的观测仪器和方法,比如测雨雷达、探空气球等,这让我觉得科学研究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也蕴含着无穷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发掘。
评分我一直对气象学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我们生活的自然现象,比如降水。《云降水物理学》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云的宏观描述,而是深入到微观的物理过程,让我对降水的形成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书中关于云滴和冰晶的形成机理,从过饱和度的概念到凝结核的作用,再到布朗运动和碰并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之前一直对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的降水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会有冰雹,为什么会有雪花。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机制,让我明白了,原来冰雹的形成与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关,而雪花的形态则取决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书中还提到了很多重要的云物理参数,比如云滴谱、含水量、粒子浓度等,并介绍了测量这些参数的方法和技术,这让我对实际的大气探测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也引用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使得整个论述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这本书让我对大气科学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激发了我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个标签是有些顾虑的,总觉得这样的教材会比较刻板,内容可能偏向理论,缺乏趣味性。然而,《云降水物理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书中对于各种云的分类和成因的讲解,详尽而生动,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云朵,晴天时洁白的棉花糖,雨天时厚重的乌云,甚至还有傍晚时绚烂的晚霞,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科学解释。作者对云滴粒子大小分布、形状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让我对“雨滴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雨滴就是小水滴那么简单,没想到它还涉及到布朗运动、碰并增长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关于冰相降水的形成,比如雪花是如何在极低的温度下结晶,以及冰雹在对流云中经历的多次上升和下降过程,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阐述,还引用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使得理论不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坚实的证据支撑。我对书中关于云物理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比如如何测量云滴谱、如何探测云的含水量等等,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下雨”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亿万个微观粒子在进行着一场宏大的物理“舞蹈”,而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仪器和深厚的理论,正在努力解读这场“舞蹈”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我一直对大气科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降水的那些物理过程。《云降水物理学》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云的种类和降水的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现象,都有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云滴和冰晶形成与增长过程的描述,让我对“什么是云”、“雨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降水微物理过程的讲解,比如凝结、冻结、碰并、破碎等,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降水的类型和强度。书中对于不同类型降水(如对流性降水、层状降水)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分析,也让我对天气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对“为什么会有冰雹”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冰雹形成过程中,云内强大的上升气流起到的关键作用。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云物理参数的测量和数值模拟等内容,这些都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这本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对气象学领域,特别是降水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云降水物理学》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平台。书中对云微物理过程的细致剖析,从水汽的凝结、冻结,到云滴和冰晶的增长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之前一直对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的降水感到困惑,这本书则详细解释了对流性降水和层状降水的形成机理,以及冰相降水(如雪、冰雹)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关于冰雹形成的研究,书中提到了其与强对流云中上升气流的关系,让我对夏季午后的雷阵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云物理参数的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这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将复杂的物理概念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结合,使得理论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大气科学研究的更大热情。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之前对云和降水这些自然现象有一些零散的认知,但通过阅读《云降水物理学》,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一直对下雨时的雷声和闪电感到好奇,总觉得那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这本书用严谨的物理学知识,把我一直以来模糊的认知一点点清晰化。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云,为什么云会变成雨,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降水,比如雪、冰雹,甚至是美丽的霜。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云滴形成和增长的部分,那些关于凝结核、过饱和度的概念,虽然一开始有些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把握住了其中的逻辑。我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飘渺的云,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物理过程,真是让人惊叹。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也穿插了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飞机穿过云层时为什么会产生扰动,或者在高山上为什么更容易看到云海,这些都让我觉得书本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且,书中对一些仪器和观测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有一天我也可以参与到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监测和研究中去,为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奥秘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云降水物理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下雨、下雪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复杂科学原理。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云滴是如何形成的。书中解释了水汽在空气中并不是随便就能变成水滴的,还需要一些“小帮手”,也就是凝结核。这就像一个小小的起点,然后水汽一点点聚集,慢慢长大,最终变成我们可以看到的云。我之前总觉得雨滴就是小水珠,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雨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碰并和碎裂等一系列物理现象。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冰雹的形成,竟然需要云里面有如此强大的上升气流,把小水滴一次次往上吹,冻结,再掉下来,如此反复,才能形成那么大的冰雹。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精妙的物理规律。它没有让我觉得很枯燥,反而让我对天空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之前对于“云”和“雨”这些日常事物,总觉得它们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曾深究背后的原因。《云降水物理学》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方式,把我一直以来模糊的认知进行了梳理和深化。我一直对雨滴的大小和形状感到好奇,为什么有时候下的是豆大的雨点,有时候又是细雨蒙蒙?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云滴和雨滴的形成、增长和破碎过程,让我明白了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物理规律。书中关于凝结核的作用,以及水汽是如何在这些微小的颗粒上聚集并最终形成可见的云滴,让我觉得非常神奇。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云,比如积云、层云、卷云,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每次抬头看天时,都能联想到书中的知识,仿佛能“读懂”天空的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降水的微物理过程的描述印象深刻,比如冰相过程在冷云中的重要性,以及水滴和冰晶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雪花或雨滴。这些内容虽然涉及一些物理名词,但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并且穿插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即使是最普通的自然现象,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对天空中的云和下落的雨水充满疑问。《云降水物理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困惑。我一直以为云只是漂浮在空中的水蒸气,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云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书中对这些微小粒子如何聚集、增长,最终形成可见的云,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成雨滴或雪花的解释,让我觉得非常神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过饱和度”和“凝结核”的概念印象深刻,它们是云滴形成的必要条件,让我明白了空气中的水汽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变成云的。而且,书中对不同类型云的形成机制的讲解,也让我每次抬头看天时,都能根据云的形态,大致判断出当时的天气状况。我一直对为什么会下冰雹感到好奇,这本书详细解释了冰雹的形成过程,让我明白了冰雹的产生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并且需要在云中经历多次的冻结和融化。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自然界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