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产品改良设计
定价:32.00元
作者:唐智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70014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唐智主编的《产品改良设计》从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建构、知识体系、专业方法与技能的整体角度,建构了系统、完整的专业课程框架,此一种框架既可以被应用于设计院校的工业设计学科整体课程构建与组织,也可以应用于工业设计课程的专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培训,使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能够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学习,以基于探究式的项目训练为主导、社会化学习的认知过程,学习和理解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观念,掌握设计创新活动的程序方法,构建支持创新的知识体系并在项目实践中完善设计技能,“活化”知识。
内容提要
唐智主编的《产品改良设计》较全面地论述了产品改良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践操作。全书共5章,章产品信息采样、第2章形态语言的设计要素、第3章应用“寻点网格画法”的产品改良平台构建、第4章产品断面扫描法对产品的改良、第5章寻线设计方法改良。《产品改良设计》适用于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师生作为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阅几页,我注意到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几乎没有修饰性的词汇,全部是信息密度极高的陈述句。这表明作者在力求用最简洁的方式传递复杂信息。我希望这种简洁性也体现在对方法论的描述上。我最期待的是,书中是否提供了一种可以量化“改良效果”的方法论?产品改良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商业价值,但如何将“用户满意度提升了20%”这种定性反馈转化为“收入增加了X个百分点”的硬指标,中间的转化链路往往是最模糊不清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建立起设计改进与商业成果之间的严密逻辑桥梁。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复制的、从设计投入到商业回报的ROI(投资回报率)模型构建指南,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设计书,更是一本产品管理和战略规划的进阶读物。这种跨界融合的深度解析,才配得上它所传递出的那种专业气息。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理论推导不太耐烦的读者,我更喜欢那种“开箱即用”的实战指南。因此,我对“产品改良设计”这本书的实用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能看到大量的流程图和Checklist,能够清晰地指引我在一个既定的改良项目启动时,应该遵循哪些步骤。比如,从最初的用户调研、痛点分析,到设计迭代、A/B测试的方案制定,再到最终发布的评估指标设定,这一整条价值链是否被完整地梳理出来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失败案例”的剖析。成功的经验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对失败的深度解构,才能暴露出隐藏在流程中的系统性缺陷。如果这本书敢于展示那些因为设计失误导致产品走向歧途的真实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教训,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教科书,成为了一份警示录。这种坦诚和深度,才是衡量一本技术实践书籍是否真正有价值的标准。
评分拿到这本“产品改良设计”的实物后,我立刻被它排版的高级感吸引了。字体选择适中,行间距处理得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好奇的是,它对“改良”的定义是否涵盖了技术债务的清理和架构的重构?因为一个产品的美观优化只是表面功夫,内核的稳固和效率的提升才是决定其生命力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如何平衡功能增加与系统性能之间的矛盾。比如,当引入一项新功能时,如何评估其对现有用户操作流程的潜在负面影响?是采用渐进式发布,还是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这种决策过程中的权衡艺术,是任何软件或硬件产品开发中都会遇到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决策树或评估模型来指导这种权衡,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如何设计”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如何科学管理设计风险”的高度。我个人非常看重这种宏观层面的指导价值,而非仅仅是微观层面的工具介绍。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分量十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毕竟“设计”和“改良”这两个词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大量的图表和公式。然而,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更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用户体验(UX)提升的部分,书中似乎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改进措施。比如,书中是否深入剖析了某个知名产品的迭代过程,从最初的缺陷到最终的完美形态,每一步的设计决策背后的考量?这种细节的呈现,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落地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技巧集合。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跨行业的设计思维转变的案例,那就更好了,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整体而言,从装帧和目录的初步感知来看,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定位相当精准,直指那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推动产品升级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相对较高,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设计圣经”,而是能够深入到特定技术细节的“工具箱”。例如,在涉及人机交互(HCI)的章节里,它是否能探讨目前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或更高级别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如何影响传统的产品界面?或者,在讨论材料科学与产品结合时,是否能够引入当前正在研发的柔性电子或自修复材料的前景?如果内容停留在十年前的设计趋势上,那么对于追求前沿技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边际效用会迅速递减。我需要它能够预见未来三到五年的设计方向,并指导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布局改良策略,以确保我们的产品在未来依然具备竞争力。这种前瞻性和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捕捉,是决定它能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