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
定价:35.00元
作者:翟立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030242754
字数:2600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科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素质培养、社区科普与居民素质培养、其他科普形式与素质培养、用评估促进公民素质建设的发展等多元角度出发,为各级科技、教育、科协等主管部门和组织工作者,基层中小学校的教师、社区科普工作者如何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供了详尽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结合先进地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出6个活动方案和教学方案、16个典型案例、18篇媒体相关专题报道。这些具有先进性、实效性的鲜活事例,有益于读者在获得理性思索的同时促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践操作。
    本书适合科普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翟立原,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高中毕业后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了《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社区科普与公民素质建设》等5部图书,在
文摘
序言
我通常不太容易对这类社会实践类的书籍产生强烈的共鸣,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官方腔调”。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下容易被忽略的“微光时刻”。例如,书中记录了一次失败的科普活动,因为场地选择不当导致参与率极低,但作者没有掩盖这次挫折,而是将其作为深入分析的原因,探讨了“便利性”在科学传播中的隐形作用。这种坦诚,让整本书显得格外真实可信。它打破了实践探索必然成功的刻板印象,展示了科学普及工作是一个充满试错、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此外,书中关于如何整合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比如与当地图书馆、博物馆乃至企业资源进行跨界合作的经验分享,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强调了“借力使力”,不要闭门造车,而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多方参与的科普生态系统。这种开放的理念,让我对未来如何推动更多元化的科学活动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像是一本优秀的“工具箱”指南,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它将复杂的实践工作分解成了若干个可操作的模块,从前期的需求调研、中期的活动设计,到后期的效果评估,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流程说明和案例支撑。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关于“科学传播者队伍建设”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培训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激发志愿者和兼职科普人员的内在驱动力,建立一套良性的激励和反馈机制。这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痛点:科普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回报的,如何维持长期的热情至关重要。书中提到的“微型影响力培养计划”,通过小规模的成功经验积累,逐步建立起个体在社区中的科学权威感,这种循序渐进的激励方式非常高明。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型,避免了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效果难以持久的推广模式。我感觉,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完全可以超越科学教育领域,延伸到任何需要构建社区参与和能力提升的组织管理实践中去。
评分读完这本实践探索的记录,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且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来看待“科学素质”这个宏大议题。很多科普读物喜欢堆砌最新的科研成果,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教你知识点”,而在于“如何点燃学习的火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夹杂着大量的访谈记录和一线工作者的心声,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官方报告,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我记得有一部分详细描述了针对老年群体的科普活动,他们面对新媒体和复杂概念时的困惑与抗拒,以及工作人员如何巧妙地通过怀旧、对比和生活实例来搭建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这种对受众心理的深刻洞察和尊重,是很多纯学术研究者常常忽略的。它提醒我们,科学普及的本质是一场沟通艺术,它要求传播者不仅要懂科学,更要懂人。书中的数据分析部分也做得很有说服力,通过前后对比,清晰地展示了特定干预措施带来的积极变化,这种“可量化的成效”让这本书的说服力大大增强,不再是空谈理想。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超越了单纯的教育范畴,它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视为提升整个社会治理能力和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批判性思维”在实践中如何培养的详细论述。他们没有直接讲“你要学会质疑”,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参与者自己动手验证、自己得出结论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参与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例如,书中描述了一组关于“谣言辨析”的互动工作坊,参与者需要分析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科学谬误,并分组构建反驳逻辑。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远比单纯的课堂说教有效得多。它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训练一种面对信息洪流时的“心智肌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稳而有力量的,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科学精神的坚定信仰和对提升全民素养的深切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实践报告,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评分这本关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探索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如何让科学更贴近普通人生活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没有停留在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真正深入到一线,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在不同社区、不同年龄段群体中推动科学普及的“硬核”做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社区科学角”的构建模式,它不仅仅是一个摆放书籍的架子,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交流中心,记录了居民们从最初的漠不关心到后来主动参与科普讲座的心路历程。那种从无到有的变化,那种人与人之间因为共同对未知的好奇心而连接起来的温度,在文字间几乎可以触摸到。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地方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来嫁接现代科学知识的那一章节,手法之巧妙,让人拍案叫绝。它告诉我们,科学不是外来的、冰冷的知识,而是植根于我们文化土壤中的活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化的模板,而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可以被复制和推广的思维方式:即科学普及必须“接地气”,必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它激发了我思考,在我们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如何也能创造出这样充满人情味的科学互动场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