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
定价:19.60元
作者:龙立钦,范泽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41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教材,内容包括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焊接工艺,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表面组装技术,电子产品调试工艺等。并利用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机进行装调实例介绍。
    本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强调内容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内容叙述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编排力求简洁明快、形式新颖、目标明确。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还配有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包(包括教学指南、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详
目录
第1章 电子材料
 1.1 导电材料
  1.1.1 导电材料的特性
  1.1.2 高电导材料
  1.1.3 高电阻材料
   1.1.4 导线
  1.1.5 焊接材料
  1.1.6 敷铜板
 1.2 绝缘材料
  1.2.1 绝缘材料的特性
  1.2.2 有机绝缘材料
  1.2.3 无机绝缘材料
 1.3 磁性材料
  1.3.1 磁性材料的特性
  1.3.2 软磁材料
  1.3.3 硬磁材料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
  2.1.1 固定电阻器
  2.1.2 可变电阻器
  2.1.3 敏感电阻器
 2.2 电容器
  2.2.1 固定电容器
  2.2.2 可变电容器
 2.3 电感器
  2.3.1 电感线圈
  2.3.2 变压器  
  2.4 半导体器件
  2.4.1 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
  2.4.2 半导体二极管
  2.4.3 半导体三极管
  2.4.4 集成电路
 2.5 表面组装元器件
  2.5.1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特点
  2.5.2 无源元件(SMC)  
  2.5.3 有源器件(SMD)  
 2.6 其他常用器件
  2.6.1 压电器件  
  2.6.2 电声器件  
  本章小结
  习题2
  实训项目:电子元器件的检测
第3章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3.1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基础
  3.1.1 印制电路的基本概念
  3.1.2 印制焊盘
  3.1.3 印制导线
 3.2 印制电路的设计
  3.2.1 PCB设计流程
  3.2.2 PCB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2.3 计算机辅助设计介绍
 3.3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  
  3.3.1 印制电路板原版底图的制作
  3.3.2 印制电路板的印制
  3.3.3 印制电路板的蚀刻与加工
  3.3.4 印制电路板质量检验
 3.4 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
  3.4.1 涂漆法
  3.4.2 贴图法
  3.4.3 刀刻法
  3.4.4 感光法
  3.4.5 热转印法
  本章小结
   习题3
  实训项目: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
第4章 焊接技术
  4.1 焊接基础知识
  4.1.1 焊接的分类及特点
  4.1.2 焊接机理
  4.1.3 锡焊的必要条件
  4.2 手工焊接技术
  4.2.1 焊接工具
  4.2.2 手工焊接方法
  4.2.3 无锡焊接方法
  4.3 自动焊接技术
……
第5章 装配准备工艺
第6章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
第7章 表面组装技术(SMT)
第8章 电子产品调试工艺
第9章 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机装调实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第2版”的字样,以为会包含一些近些年电子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展。然而,读起来却有一种“沧海遗珠”的感觉。书中有不少篇幅在介绍一些相对基础的工艺,比如印刷电路板的层压、钻孔、和化学镀等,这些虽然是根本,但对于已经熟悉这些流程的读者来说,就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先进封装技术(如扇出型封装、3D封装)的详细讲解,或者是在微纳加工、柔性电子、甚至是生物电子学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应用。此外,对于质量检测方面的介绍,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AOI、ICT等,对于诸如X-ray检测、三维扫描、或者基于AI的视觉检测等更先进的手段,就没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上,似乎没有跟上步伐,很多读者可能期望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未来趋势”的洞察,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石上徘徊。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的介绍,而不是“前沿性”的探索,这对于希望紧跟行业发展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小小的遗憾。
评分我是一个对电子产品拆解组装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总想知道那些精密的电路板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的章节让我有些望而却步。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各种金属合金的导电性、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还有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内容对我来说,真的有点过于深入了,就像是大学化学和材料学课程的翻版。我更希望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图文并茂的步骤,展示一下如何将各种元器件焊接上去,如何用激光切割PCB,或者如何进行表面贴装。书中对这些工艺的描述,很多都停留在文字层面,而且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有时候 even with my basic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s, I still struggle to visualize the actu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It’s like reading a recipe book without any pictures of the final dish; you know the ingredients and the steps, but you can’t quite imagine what it will look like. The book does touch upon some equipment, but it feels like it’s describing older generations of machines rather than the advanced automated systems we see today. Perhaps for someone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in materials science or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book would be invaluable, but for a hobbyist like me, it’s a bit too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评分作为一名在电子产品设计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生产工艺理解的书籍。这本书,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理解元器件的物理特性和基本制造原理方面。但是,当我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优化生产线、提高良品率、或者应对复杂生产挑战的实际操作指南时,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了。例如,在讲到“良品率提升”的时候,它更多的是从材料学的角度去解释可能出现的缺陷,但对于如何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设备校准、或者生产流程的设计来主动避免这些缺陷,就没有给出太多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同样,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方面,书中的内容几乎是空白。我们现在依赖大量的MES系统、SPC软件、以及AGV来管理生产,而这本书丝毫未涉及这些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工具。这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用于建立对基础知识的认知,而不是一本“工具书”,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如果是在十年前,这本书或许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帮助,但在当前这个快速迭代、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需要的是更具时效性和实践性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部非常“厚重”的作品,内容详实,涵盖面广,但同时,也显得有些“沉重”和“缓慢”。阅读过程中,我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考古”,在追溯电子产品制造的“前世”。比如,书中对某些早期材料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已经被淘汰的制造设备的描述,让我对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我是一名初学者,希望能够快速掌握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子产品生产技术,比如如何使用自动化贴片机进行高精度贴装,如何优化焊接工艺以减少虚焊,或者如何进行可靠性测试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这本书在这些方面,似乎给了我很多“为什么”和“是什么”,但却很少提供“怎么做”的指导。它更多的是在讲解原理,而缺乏实践操作的细节。想象一下,一本烹饪书,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但却没有告诉你如何切菜、如何调味、如何控制火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就是这样。它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参考书,让你对整个电子制造的生态系统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但如果你想从中找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或者掌握一门具体的技术,恐怕还需要配合其他的学习资源。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略显陈旧的封面吸引了。我本来抱着学习最新电子产品制造流程的期望,但读下来之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基础原理和历史沿革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某些元器件的介绍,详尽得近乎考古,比如某种老式晶体管的制造工艺,或者早期印刷电路板的蚀刻技术,对我来说,这些信息可能有些过于“理论化”了,毕竟现在我更关心的是SMT、BGA、或者更高密度的HDI板是如何快速、精确地生产出来的。而且,在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虽然提到了很多概念,但对于如何运用现代化的SPC工具、FMEA分析,或者如何在智能化车间里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应用、以及MES系统集成的内容,这些才是当前电子制造业的主流。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更适合那些想要深入理解电子产品制造“前世今生”的读者,或者作为一本基础理论的参考书。如果你的目标是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可能需要寻找更新的书籍,或者结合其他更前沿的资料来阅读。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的各个环节,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它在“新”和“快”的科技浪潮面前,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