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 通信技術係列
定價:128.00元
作者: Olivier,Bouchet,韓仲祥,馬麗華,康巧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8113945
字數:
頁碼:19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通信,至少在通信的末端(如電視接收器、計算機、錄音機、網絡遊戲控製終端、電子書等)將被“無綫化”和高速化:物理鏈路將不是銅綫、光縴、矽或其他介質,而是位於一個發射接收器與另一個發射接收器之間的自由空間電磁波。
常用的無綫鏈路是無綫電頻譜範圍內的電磁波。這是一種很好的技術,但是它在速度(比特每秒)、頻率、功率、兼容性及電磁汙染等方麵具有的局限性。關於信息的傳送,我們知道,電磁波頻率越高,速率越高。因此,現在實驗室正在研究能夠傳輸吉赫茲、太赫茲甚至更高頻率的通信係統,太赫茲以上就接近光波瞭,位於紅外綫或可見光附近(100~1000TH),可以實現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
隨著激光器(發明於1960年)與石英光縴(石英光縴已經在1961年被證明具有應用於通信的潛力)的産生,並伴隨著激光器、光電子産品與石英光縴製作加工技術的巨大進步,已經確定性地開啓瞭光縴通信這一發展方嚮。基於光通信,人們已經可以實現洲際通信和寬帶互聯網。光通信作為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社會價值。
無綫光通信利用大氣作為傳輸介質,在組成成分、物質均勻性和信號的重現性方麵,大氣環境要比矽係光導縴維復雜得多,無綫光通信技術相比光縴通信技術能實現短距離寬帶傳輸,而且允許太比特每秒的通信,而現在(指2011年),限製環境中,使用的是吉比特的末端傳輸(GTTT)。
大氣光鏈路總會隨周圍環境因素(如灰塵、霧、雨等)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因素能引起通信係統性能的下降。在這樣的環境下,光束的傳輸特性必須能提供良好的服務質量,正如Al.Naboulsi等人基於大氣能見度建立的模型中描述的一樣。大氣能見度就是錶徵大氣透明性的術語。現在,利用LED、激光、光電探測器等設施獲得非離子化光子是成熟的技術,基於短距離的自由空間通信,尤其是室內通信,具有非常大的潛力。《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通信技術係列》是《自由空間光傳播與通信》的繼續,《自由空間光傳播與通信》一書主要討論自由空間和有限空間遠距離通信的物理基礎。
《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通信技術係列》更進一步地討論關於實際通信係統的一體化信道、傳播模型、鏈路選擇以及數據處理與譯碼、調製、標準和安全性等。
目錄
緒論
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曆史
2.1 基本定義
2.1.1 通信
2.1.2 電信
2.1.3 光通信
2.1.4 無綫頻率或赫茲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電報
2.4 編碼
2.5 光電話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光電話
第3章 現代與日常無綫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傳播
3.1.3 電磁學原理
3.1.4 數據交換模型
3.2 無綫光通信
3.2.1 戶外無綫光通信
3.2.2 室內無綫光通信
3.2.3 學術與技術生態係統
第4章 傳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帶等效模型
4.2.1 無綫電傳輸模型
4.2.2 自由空間光傳輸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閉環境中的漫射傳播鏈路預算
4.3.1 符號間乾擾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氣中的傳輸
5.1 概述
5.2 大氣信道
5.2.1 大氣的氣體組成
5.2.2 氣溶膠
5.3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氣溶膠吸收
5.3.4 氣溶膠散射
5.4 光大氣傳輸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減
5.4.5 降雪衰減
5.4.6 閃爍
5.5 實驗裝置
5.6 實驗結果
5.6.1 實驗結果與Kruse和Kim模型的對比(850nm)
5.6.2 與A1Naboulsi模型的對比
5.7 霧、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視範圍(RVR)
5.8.1 能見度
5.8.2 測量儀器
5.9 自由空間光鏈路參數計算
5.10 小結
……
第6章 室內光鏈路預算
第7章 輻射損傷、安全、能量和相關法規
第8章 光器件與光電器件
第9章 數據處理
0章 數據傳輸
1章 設備和係統工程
2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緒論
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曆史
2.1 基本定義
2.1.1 通信
2.1.2 電信
2.1.3 光通信
2.1.4 無綫頻率或赫茲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電報
2.4 編碼
2.5 光電話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光電話
第3章 現代與日常無綫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傳播
3.1.3 電磁學原理
3.1.4 數據交換模型
3.2 無綫光通信
3.2.1 戶外無綫光通信
3.2.2 室內無綫光通信
3.2.3 學術與技術生態係統
第4章 傳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帶等效模型
4.2.1 無綫電傳輸模型
4.2.2 自由空間光傳輸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閉環境中的漫射傳播鏈路預算
4.3.1 符號間乾擾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氣中的傳輸
5.1 概述
5.2 大氣信道
5.2.1 大氣的氣體組成
5.2.2 氣溶膠
5.3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氣溶膠吸收
5.3.4 氣溶膠散射
5.4 光大氣傳輸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減
5.4.5 降雪衰減
5.4.6 閃爍
5.5 實驗裝置
5.6 實驗結果
5.6.1 實驗結果與Kruse和Kim模型的對比(850nm)
5.6.2 與A1Naboulsi模型的對比
5.7 霧、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視範圍(RVR)
5.8.1 能見度
5.8.2 測量儀器
5.9 自由空間光鏈路參數計算
5.10 小結
……
第6章 室內光鏈路預算
第7章 輻射損傷、安全、能量和相關法規
第8章 光器件與光電器件
第9章 數據處理
0章 數據傳輸
1章 設備和係統工程
2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我拿到這本《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 通信技術係列》的時候,帶著一種“開盲盒”的心態。畢竟,我一直對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而“無綫光通信”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科幻感。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項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前景,或許還能介紹一些已經投入使用的前沿案例。然而,在翻閱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更側重於理論的深度和技術的細節。它詳細地闡述瞭各種光信號的調製方式,比如OOK、PSK、QAM等等,以及它們在無綫環境下的傳輸特性。書中還大量引用瞭各種數學公式和物理模型,用來解釋光信號的傳播損耗、衰落機製以及接收端的信號處理算法。雖然我盡力去理解這些內容,但我的數學功底和物理基礎相對薄弱,導緻很多章節都看得比較吃力。我原本設想,這本書能有一些圖文並茂的解釋,或者是一些生動的案例分析,來幫助我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但它似乎更偏嚮於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甚至可能會感到有些枯燥。這本書更像是為專業的工程師或研究人員量身定做的,而非為像我這樣對科技充滿好奇的普通愛好者。
評分在閱讀《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 通信技術係列》的過程中,我其實是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旅程”的心態。我一直認為,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是衡量一個社會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而“無綫光通信”聽起來就充滿瞭顛覆性的潛力。我原以為,這本書會像一本精彩的科幻小說一樣,描繪齣未來世界裏,光束穿梭、數據瞬間傳遞的激動人心的場景。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嚴謹的科學研究報告。書中涉及瞭大量關於光波的物理特性、激光器的類型與原理、調製解調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各種乾擾因素的分析。我嘗試理解其中關於“瑞利散射”、“多徑效應”和“菲涅爾衍射”等概念,但這些物理名詞對我來說就像天書一樣,即使配上瞭公式和圖錶,也依然難以建立起直觀的認知。我能感受到作者團隊在研究領域的深厚造詣,但對於一個沒有紮實物理和通信背景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門檻實在太高瞭。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夠激發我興趣的,關於這項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故事,比如它如何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或者醫療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這本書更多的是在“解剖”這項技術本身,而我更想看到的是它“成長”起來,並“改變世界”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初看書名《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 通信技術係列》,就覺得相當硬核。我平常對這種偏技術的書籍瞭解不多,但齣於對“高新科技”的好奇,還是嘗試入手瞭。拿到手後,翻開第一頁,就被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圖錶鎮住瞭。我承認,我直接跳到瞭後麵一些章節,希望能找到一些更容易理解的科普性內容。不過,即使是那些部分,依然充斥著各種激光器、調製解調器、光縴耦閤等等我完全陌生的詞匯。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關於信號傳輸、光譜分析的章節,但感覺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在看,雖然能看到大概的輪廓,但細節和原理卻難以捕捉。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專業性,以及這本書在通信技術領域可能具有的權威性,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復查閱字典和百科全書纔能啃動的“大部頭”。也許,這本書更適閤那些本身就從事通信行業,或者對光通信有深入研究背景的讀者。我個人可能更傾嚮於閱讀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這本書的深度對我而言,還是有點“望而卻步”的感覺,隻能說,它展現瞭一個我不太熟悉的科技前沿的冰山一角。
評分拿到《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 通信技術係列》這本書,我當時腦子裏想的是,也許能瞭解一下現在手機、電腦這些設備,未來會不會用上類似激光這樣的技術來實現無綫連接。畢竟,我們現在的Wi-Fi或者藍牙,雖然方便,但速度和帶寬總感覺有點瓶頸。所以,我抱著一個“找尋未來科技藍圖”的心情開始閱讀。結果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硬核”和“學術”。它深入探討瞭VLC(可見光通信)和Li-Fi等技術的基本原理,包括LED光源的調製、光信號的編碼、以及接收端的光電探測器的工作原理。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場景下的信道模型,比如室內散射、室外直視等,並對它們的性能進行瞭理論分析。我試圖去尋找一些關於日常生活應用場景的描述,比如“未來的智能傢居將如何利用光信號實現高速無縫連接”或者“這種技術能否取代現有的無綫通信方式”等等,但似乎這本書的側重點在於技術本身,對於具體的應用落地和商業前景的探討相對較少。我感覺它更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儀器的內部構造,而不是在描繪一個美好的未來願景。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技術聖經”,需要我一步一個腳印地去鑽研,纔能領略其精髓,而我期待的“未來科技生活指南”的色彩則不那麼濃厚。
評分我拿到《無綫光通信/高新科技譯叢 通信技術係列》這本書,是因為我最近對物聯網和5G技術的發展比較關注。我總覺得,未來的通信技術肯定會朝著更高速度、更低延遲的方嚮發展,而“無綫光通信”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符閤這個趨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啓發,讓我瞭解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以及它在未來通信網絡中的潛在地位。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確實詳細介紹瞭各種光通信的理論基礎,包括光信號的産生、傳輸和接收。它深入探討瞭不同光通信方案的優劣,比如可見光通信(VLC)和激光通信(Li-Fi)的特點,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科研數據和實驗結果,用來支持其論點。然而,我發現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學術化,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公式。我雖然努力去理解,但很多地方都顯得晦澀難懂。我原本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這項技術如何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對其發展前景的預測性描述。但這本書更像是對這項技術進行瞭一個全麵的理論梳理和技術剖析,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信息更像是“原料”,而不是“成品”。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消化吸收,纔能勉強窺探到其中的奧秘,而我期待的“未來通信技術概覽”的直觀感受則不那麼強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