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政底线:党员干部不能触碰的20条铁律
定价:36.00元
作者:李松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66297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学习读本
★20条铁律,既是党员干部的“紧箍咒”,更是“护身符”!
★内容丰富、实例鲜活、说理正确、通俗易懂
内容提要
“权力往往使人腐化,*权力*地使人腐化。”(《自由和权力浅说》)——英国勋爵阿克顿如是说。这段话的意义在于,必须对权力施以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使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
近年来,党员干部中绝大多数人都能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然而,其中也存在不少害群之马,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砝码,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期望和法律的尊严视为儿戏,严重违背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责,违纪、违法乃至犯罪。
新华社记者李松的《从政底线》一书,紧紧围绕*提出的20条铁律,论述了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一个守纪律、讲规矩的“明白人”。
这20条铁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本书以经典的案例、生动的细节、朴实的语言展开多维度的论述,说明遵守铁的纪律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基因,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干净务实的党员干部队伍,必须要有铁一般的纪律。
作为一部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读本,本书可读性强、知识性强、富有哲理,不少案例评析更是点石成金,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目录
开篇语 / 1
章 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一、“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 2
二、与老板比富成为“官场病” / 6
三、当官不发财是基本的从政底线 / 9
第二章 决不能搞暗箱操作,权力寻租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16
二、领导干部严以用权的“官箴” / 20
三、公权私用,与贼无异 / 23
四、关键要对“一把手”限权 / 26
第三章 不能,搞逆淘汰
一、 鬻爵成为吏治痼疾 / 32
二、加剧官场“逆淘汰” / 36
三、对“一案双查” / 40
第四章 不要不择手段往上爬
一、“除了性别,其他都是假的” / 44
二、让干事的“老实人”得到重用 / 50
第五章 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
一、对“微腐败”也要露头就打 / 56
二、谁在“后仍不收敛、不收手” / 62
三、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 / 66
第六章 不能在个人重大问题上隐情不报
一、“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入通报的深意 / 72
二、为“裸官”穿上从严监管“紧身衣” / 75
三、个人事项报告要在“实”上下功夫 / 79
第七章 不允许凌驾于组织之上、天下
一、“独立王国”成法外之地 / 84
二、凌驾于组织之上无异于玩火 / 89
第八章 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
一、“塌方式腐败”折射人身依附关系 / 94
二、人身依附是政治生态的重污染 / 98
三、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 / 101
第九章 不能存在形形的政治利益集团
一、领导干部“小圈子”本质是“利益圈” / 106
二、官场“小圈子”要害在于公权力异化 / 109
三、铲除官场“小圈子”为题中之义 / 112
第十章 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牟取私利、满足私欲
一、“叫纪委查你!” / 118
二、“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 122
三、反对司法腐败无人能置身事外 / 127
第十一章 不能妄议中央,不负责任地传播消息、发表议论
一、“有些干部被查两天啥都招了,没骨气” / 135
二、理解“妄议中央”不应断章取义 / 137
三、不得“妄议中央”并非压制党内民主 / 140
第十二章 一些聚会好不要搞,有些饭好不要吃
一、饭局成为权力沦陷的鸿门宴 / 146
二、“吃的是饭,赴的是局” / 149
三、用法律规范官场饭局比较靠谱 / 151
第十三章 决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
一、“?好遥远啊!” / 156
二、“政令不出”源于权力任性 / 160
三、疏通政令落地“堰塞湖” / 163
第十四章 不能随意变通、恶意规避、无视制度
一、“黑户”是一个有法不依的恶例 / 168
二、有法不依,甚至比无法可依更糟糕 / 171
三、让有法不依不再是“法治痛点” / 174
第十五章 绝不搞弄虚作假、口是心非那一套
一、点灯是人,吹灯是鬼 / 180
二、玩的是“机会主义”把戏 / 184
三、决不允许官场“两面人”存在 / 187
第十六章 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不能搞假大空
一、警惕党内生活娱乐化庸俗化倾向 / 193
二、“利器”是如何变成“钝器”的 / 195
三、严肃党内生活需要纪律保障 / 198
第十七章 不能护着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的干部
一、官官是怎样“相护”的 / 202
二、互相纵容包庇致小腐变大贪 / 207
三、破解官官相护的怪圈 / 209
第十八章 不能当“甩手掌柜”
一、“一把手”当“甩手掌柜”就是不作为 / 214
二、党风廉政要紧抓党委主体责任“牛鼻子” / 217
第十九章 不能干部一出事就把挑子撂给纪委
一、党委选人用人和管人不能偏废 / 222
二、倒查追责让提拔带病者“下” / 226
第二十章 纪检监察机关不能“灯下黑”
一、中央纪委高调亮剑“灯下黑” / 232
二、监督者腐败的“放大效应” / 236
三、人民群众才是监督者的镜子 / 239
尾 篇 构建长效机制
“干部清正、清廉、政治清明” / 244
仍有少数人“不收敛、不收手” / 246
“权力入笼”还没完全实现 / 249
六大措施筑牢“制度笼子” / 252
主要参考书目 / 257
作者介绍
李松,云南蒙自人,2001年2月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
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环球》《中国青年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数被《文摘报》《作家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转载,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不少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作品多次获新华社新闻作品奖。
主要出版著作:《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新华出版社,2016年);《要为人民用好权》(新华出版社,2015年);《有权不可任性》(新华出版社,2015年);《底层民意》(新华出版社,2014年);《中国社会病》(华夏出版社,2013年);《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年);《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华夏出版社,2011年)等。
现居北京。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我之前有所耳闻,他似乎在相关领域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抱有很高的期待。我通常阅读这类书籍时,会非常留意作者的视角和立场,是采取批判性的审视,还是带有某种程度的“行业内部视角”的自我规范。我期待看到一种既不失批判精神,又能提供建设性指导的平衡姿态。如果作者能以一种冷静、抽离的旁观者角度来分析这些规则的形成和演变,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不会枯燥,而是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冰冷的规则,注入到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哲理之中。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最核心的道理。一本好的作品,应该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能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其中的精髓,形成一种内化的行为准则,而不是读完就忘。
评分我收到的这本新书,从整体上看,似乎是一次对复杂社会规范体系的深度提炼。我喜欢那种将繁复的条文精简为少数几个核心原则的做法,因为只有核心原则清晰了,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保持定力。我期望这本书的论述逻辑能够像精密仪器一样精准,每一个论点都应该建立在坚实的逻辑链条之上,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我特别关注作者在解释“为什么”触碰这些底线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时,是否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分析——即对个人、团队乃至更广泛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的阐述。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指南,不仅要告诉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更要让我们深刻理解这种行为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一本常备的工具书,每当心中产生一丝动摇时,都能从中汲取坚定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平常涉猎的书籍类型比较广泛,但近来总感觉缺了那么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边界感”的指南。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当下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感觉许多问题都出在了对底线的模糊认知上。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清晰、不含糊的框架,用一种近乎教科书般严谨的态度去界定那些不可逾越的红线。我特别关注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扎实,是仅仅罗列禁令,还是能够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些铁律是必须存在的。如果能结合一些历史的教训或者现实中的典型情境来佐证,那无疑会大大增强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感,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基于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够让我理解到,这些“铁律”并非束缚,而恰恰是保障长远发展和个人清誉的基石。期待书中对于那些灰色地带的探讨,能否给出明确的界限划分。
评分最近几年,我身边不少朋友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瓶颈,很多时候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对某些规则的“弹性理解”出了问题,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挫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底线”和“铁律”,这正是我目前迫切需要的“安全词典”。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套可操作性的检查清单或自省工具。比如,在面对某种诱惑或抉择时,我能够迅速地在脑海中对照书中的条目,进行快速的风险评估。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实用性,它应该能够转化为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立即应用的思维模型。如果书中能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或者自我测试的环节,那就太棒了。这样,我就能将理论知识与个人经验进行对接,从而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些准则,让它们成为我的“第二本能”,而不是需要刻意去回忆的戒律。
评分这本新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色调,配上醒目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最近在思考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原则和方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正合我意。书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翻阅起来感觉很舒服,那种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马上沉浸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做的努力,正文的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特别疲劳。从这个制作细节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对于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他们知道,一本严肃题材的书籍,阅读体验本身就是构建信赖感的第一步。我尤其留意了目录的结构,看起来逻辑性很强,似乎是从宏观的层面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案例中去,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预示着这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严肃读物,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我期待它能像一座灯塔,在我前行的路上提供清晰的指引和坚实的后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