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定价:45.0元
作者:(美)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洪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114897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奥利弗萨克斯之后*会讲故事的科学作家
神经可塑性领域不可取代的经典科普作品
讲述该领域科学家及患者有趣迷人的奇迹故事
台湾脑科学专家洪兰 翻译导读
美国医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果壳网CEO 姬十三 强力推荐
《*强大脑》科学评审魏坤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 阳志平 倾情作序
内容提要
脑是一个有机体,可以改变它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只要还活着,年纪再大仍能不断改变。“神经可塑性”是近期神经科学大的突破,这个革命性的发现,推翻了几百年来认定“大脑在成年后不能改变”的看法。神经细胞可以重新生长、产生新联结的现象,不但给心智有缺陷的人带来希望,也给过去认为不可治疗的大脑伤害带来复原的机会,而且还让我们看到健康大脑拥有的惊人适应力。
本书包含多个被认为无可救药的病人身上发生的奇迹故事:天生只有半边大脑的米歇尔,重新组织她的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被认为是智障的杨通过大脑的训练,现在能够治疗其他像她一样的人.平衡感被药物破坏的切尔茨,因为一顶奇怪的“帽子”,找回了平衡能力.盲人可以看见,智商可以提升,年老的大脑变年轻,痛苦的幻肢不痛了.中风病人恢复了原有的身体功能,脑性孩子学会更优雅地走路.忧郁和焦虑消失了,不良的性偏好改善了,困扰一辈子的个性也转变了/道伊奇医生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们发现:科学家可以发明仪器解读人们的想法.瘫痪者可以通过思想控制计算机鼠标,思想可以开启或关闭我们的基因,改变大脑的结构,任何人(包括老年人)都可以通过大脑训练增进认知和知觉能力,用想象的方式,可以使自己变成一个运动员或是钢琴家,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更了解爱与性的吸引、品位、文化和教育背后的运作模式。当下的每个经验都在改变你大脑中的联结,而这次阅读将会永远改变你对人的潜能和人性的看法。
目录
作者介绍
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
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心理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教授和研究员,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系教授。
在专业领域之外,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他曾4次获得加拿大国家杂志写作金奖(Canada's National Magazine Gold Award)。
译者简介
洪兰
台湾教育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台湾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教育部终身学习推展委员会委员,翻译了大量欧美的神经科学及脑科学相关著作,并撰写教育类杂志专栏20年,出版著作一直畅销宝岛。
文摘
◆ 推荐序 ◆
■“强大脑”的秘密
我与大脑有不解之缘。
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控制运动的方式,是我的专业领域。后来,我在《强大脑》做科学评审时,见到了许多拥有“特异大脑功能”的选手,有一般意义上的“天才”,也有经过练习而后天养成的“达人”,还有身体有缺陷和障碍却拥有正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能力的“奇人”。在为他们的脑力赞叹的同时,我也深知的大脑并非轻易可得。“用进废退”是大脑的基本法则,即使天生脑力过人,通常也需要成百上千次刻苦的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牢固的神经联结。
阅读本书,像是重温了这些选手的故事,我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和他们相似的人和故事,并深入了解他们大脑的秘密。例如心算天才、中国雨人周玮,他有语言障碍、曾被诊断为智力障碍,却在节目中解开了三道超复杂计算题,终以满分晋级下一轮。想了解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可以从本书第2章主人公杨的故事中找到启示:杨是一个从小就被贴上“智障”标签的女人,她针对学习障碍者弱的大脑部位和功能设计练习,不但实现了自我疗愈,成了一名科学家和帮助者,而且开设了专门帮助学习障碍孩子的学校。还有:
80岁的老人可以在操作行动方面像50岁的人;只有一半大脑的女人基本上可以正常生活;语言障碍、自闭症、注意力障碍都可以改进;奇怪的性偏好可以改变……
书中这些看似是奇迹,但都是真实的故事,让我不禁深思,如果衰老的、先天不良的、受伤的大脑都可以如此,那么我们正常人的大脑又拥有多大潜力呢?很多人接受了坊间流传的“科学观点”(“成年以后大脑只能走下坡路了”,以及“老年人只能放任自己的大脑衰退”),这对成人的学习和发展、老人的大脑保健和康复是莫大的阻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是极大的脑力资源浪费。
我曾经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深知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性。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脑是可以改变的”,“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正如16世纪时的“日心说”,还不是人人皆知的“真理”,而是被强烈排斥和批判的“谬论”。同样地,神经可塑性也有它的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巴赫利塔、梅策尼希、陶伯、拉马钱德朗、帕斯科-里昂、弗洛伊德、埃里克坎德尔等神经可塑性先驱的故事。
梅策尼希在论文中花了好几页篇幅来说明成脑是有可塑性的,但是他的顶头上司伍尔西在这部分画了个叉,当这篇论文被刊登出来时,没有一个字讲到可塑性。
陶伯为了证明神经可塑性的存在而使用猴子做实验,被动物解放组织告上法庭,甚至丢了工作。
弗洛伊德竟然是神经可塑性的先驱之一,他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性可塑性的关键期。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曾经想从事心理分析治疗,但是他的心理分析师朋友劝他去研究大脑、学习和记忆,因为如果要了解为什么心理分析会有效,这些基本的知识是需要的。
……
本书是讲述神经可塑性的经典科普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没有其他书可以动摇它的地位。作者诺曼道伊奇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将曲折的真人真事与科学知识融为一炉,浑然一体,既提供了知识和趣味,又传达了意志和感动。书中的人和事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杂糅了科学与奇迹,融合了希望与局限,让你深刻意识到自己脑壳中这几斤重的东西的微小变化和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的深刻关系。
我认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现在将这部经典著作引入是一个佳时机。中国人从来没有像2014年这样关注脑科学和大脑的可塑性,辨识物体、记忆、计算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能力与大脑之间的联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通过《强大脑》,他们不仅认识到人类大脑拥有的惊人潜力,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又是一本“非主流”的成功励志书。
本书不仅让我们理解神经可塑性的关键作用,更传达了很重要的人生道理:正因为人脑可塑性极强,我们才更应该有意识地爱护和塑造自己的脑,建立积极导向的神经联结,避免消极导向的神经联结。
正是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需时刻谨慎行事,因为每个经验都会在大脑中形成联结,留下痕迹,例如本书中讲述“成瘾”的时候,告诉我们,一旦一日是酒鬼,就终身都是酒鬼,你很难消除掉你的大脑对酒的渴望。但又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要永远怀抱希望,即使是再严重的先天问题(只有一半大脑),再深重的童年创伤(在婴儿期就失去母亲),再难以改掉的怪异习惯(喜欢精神不稳定的女人),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联结的练习来重新塑造。
我衷心希望,“神经可塑性”这样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极其遥远的专业名词,会因为本书的传播和扩散而广为人知,教育、学习、成瘾、爱情、心理治疗、伤后康复,人类生活中每个日常的、关键的领域都能因此被重塑。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导,江苏卫视《强大脑》科学评审
2014年12月10日
◆ 推荐序 ◆
■ 来自地球的神
2013年12月,美国度假胜地太浩湖之滨,正在举办一个科学会议。一位小个子男人上台演示自己团队开发的程序,一群世界上聪明的头脑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的程序事先并没有任何具体游戏运行策略,只能像接触游戏的小孩一样:看到屏幕、控制游戏与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他只是告诉程序,尽可能得高分。
演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所有人都被震住了!该款软件通过反复试错,学会了三款经典游戏,甚至超过了专业玩家。对于这位小个子男人来说,演示的收获是一张震惊世界的4亿英镑支票——谷歌一个月后以4亿英镑他成立才两年的公司。他是谁?凭什么拿到这张支票?
他就是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神经科学家、DeepMind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2007年,他与埃莉诺马圭尔(Eleanor Maguire)教授合作,发现5位因为海马体受伤而健忘的病人在畅想未来时也会面临障碍。而马圭尔教授正是当代神经可塑性研究的。
什么是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为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传统观念认为,成年后脑细胞发育趋于停止。近年研究发现,感觉刺激及新技能学习促进大脑发展,即神经具备可塑性。例如马圭尔研究发现,因为伦敦路线复杂,所以伦敦出租车司机海马体比常人更大。
哈萨比斯是一位天才,从小是神童,他的兴趣跨越了游戏开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他的人工智能研究也深受自己的神经科学研究影响。2007年,他对海马体的研究发现,大脑中与过去记忆有关的部位,对于规划未来同样至关重要。受益于此,再结合当下机器学习领域热门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他将人工智能往前推进了大大的一步。
通读本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20世纪也有一位类似人物。他就是神经可塑性研究先驱保罗巴赫-利塔(Paul Bach-y-Rita)。他与哈萨比斯一样特立独行,也是一位跨越许多学科的通才,从医学、心理药物学、眼球神经生理学、视觉神经生理学到生物医学工程。巴赫-利塔从不局限于一个领域,不懂就学。他发现父亲中风后通过康复训练恢复正常,因此开始对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产生兴趣。他质疑了当时神经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localizationism),而将人类大脑看作一个网络结构:
大脑有许许多多神经回路,所谓神经回路就是一起做某个工作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假如某一条重要回路断掉了不能通行,大脑就用其他小路来绕过它,以达到目的地。
正如巴赫-利塔所言,当我们视觉通道出问题了,我们可以尝试换用其他通道(如触觉)来代替眼睛。我们能否开发出一台能让盲人借助舌头获得视觉的机器呢?我们能否在20世纪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开发出人类台富有科幻色彩的认知增强与感觉替代机器呢?巴赫-利塔与哈萨比斯一样不断挑战人类智慧极限,他真的在20世纪开发出来了!
伴随巴赫-利塔的努力,神经可塑性研究如今已从脑科学边缘角落跃升为热门。这本书就是一部神经可塑性研究传记,介绍了该领域的各位先驱、翘楚及患者的故事。作者每一章围绕一个神经可塑性的热门话题,分别介绍了相关科学家及其背后的故事:如何进行触觉代替视觉这样的感觉替代;如何战胜阅读障碍与改善老人记忆力;如何通过经颅磁刺激提高人的心智能力;如何利用神经可塑性对抗抑郁症;等等。种种看似科幻的技术,在作者笔下一一道来。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面采访了书中多数科学家。
其中,与常工作关系密切且熟悉的两位,是第3章介绍的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与第8章介绍的帕斯科-里昂(Alvaro Pascual-Leone)。梅策尼希是神经可塑性圈内的翘楚,他早年创办致力于大脑教育的“科学学习”(Scientific Learning)公司,成功上市10余年后,又看到了欧美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再次创业,创办了致力于提高老年脑能力、延缓认知老化的Posit Science公司。Posit Science公司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报告指出,60~87岁的老人,经过每天一小时、一周5天、持续8~10周的听觉记忆训练后,很多人将他们的记忆时钟拨回了10年左右,有的人甚至可以拨回25年。我创办的致力于认知增强的脑科学专业公司安人心智深受其启发,批产品同样是针对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警、临床诊断与认知增强。帕斯科-里昂也是脑科学专家,他是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epetitive TMS, rTMS)开创者,TMS也是安人心智跟进与研发的认知增强设备与技术。
如今,神经可塑性研究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灵敏大脑市场研究公司表明,2007年是欧美认知训练兴起元年;从2005年至今,美国认知训练市场快速发展,每年新增上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并且诞生数家欧美上市公司。虽然这门产业还非常不成熟,部分公司挂羊头卖狗肉,以致2014年10月20日,以美国斯坦福大学长寿中心为首的一些科学家,联署一份《来自学界对于认知训练产业的声明》,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阅读过本书的读者,会惊讶地发现,今天很多对神经可塑性的批评与当年对神经可塑性先驱巴赫-利塔的批评非常类似。
但我相信,我们处在一个好的时代。新一代大脑黑客技术已经诞生。过去MRI等脑成像技术只能让你观察大脑,现在光遗传学(optogeics)技术能打开或关闭神经元,Clarity技术能洗掉细胞胶质,让大脑透明,CRISPR技术可以编辑基因。现在,你可以开始确定人脑几千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功能,次研究情绪、记忆和意识来源。如果说人类登月计划开启了太空之旅步,继人类登月计划之后,投资巨大的人类脑计划则将为人类登临下一个宜居星球做好准备。受益于哈萨比斯与巴赫-利塔这类不断挑战人类智慧极限的跨界者,体力借助外骨骼,可以增强百倍,脑力借助增强现实头盔等各类认知增强设备,可以拥有更好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乃至更的记忆与更快速的决策,我们就是登临下一个星球的神。
一个新时代徐徐展开。你我将为能参与这个时代而激动。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
微博:weibo./ouyangzhiping
2014年12月18日
◆ 导读 ◆
■ 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联结
20世纪神经科学大的冲击就是擎天的两个教条(大脑定型了不能改变;神经细胞死亡了不能再生)被推翻了。这个划时代的改变对病人复健及教育观念有重大影响,它颠覆了传统上“大脑受伤了,一辈子就是如此了,不可能康复了”的观念,也挑战了过去“笨孩子不可教,只能去读放牛班”的偏见。过去教改说每个孩子头上都有一片天,现在,我们看到了实验证据,的确没有不可教的孩子。现在的教育观念是:假如这个孩子没有学会,是这个老师没有教对,因为老师没有花时间找出孩子的长处,从他的长处切入。从大脑实验看来,每个孩子的长处都不一样,连双胞胎大脑处理同一事情的活化量都不尽相同,所以没有不可教的孩子。脑科学的进步改变了教育的观点和相应的政策,这也是我急切想把这本书介绍到中国来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一直不停地因外界刺激而改变里面神经回路的联结,它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产物:我们的观念会产生行为,行为又会回过头来改变大脑的结构;先天(基因)决定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又会回过头改变大脑。例如阅读会改变大脑,文盲跟识字者在处理文字信息时,大脑活化区域不一样。文字是5 000年前的发明,是远古祖先的时候所没有的。有人说:人会阅读是个奇迹。人的大脑并不是演化来阅读的,所以不管是什么文字,大约都有6%的人不能阅读(这叫失读症,英文是dyslexia)。在阅读时,大脑基本上调动了很多原本做其他功能的区域来负责文字的处理,就好像现在负责辨识文字的区域原来是负责处理面孔的。一个有弹性的大脑就好像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要烧菜,姜没有了,用葱代替;盐没有了,用酱油代替,它是以功能为取向的,相同功能的区域可以彼此代替。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你要开车到某处而主要道路断了,你一开始会待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然后你会找出高速公路未开之前的旧路,穿过农地,绕过断桥,你走小路的次数越多,就越能找到更短的快捷方式来到达你的目的地。大脑的可塑性就是越常用的,联结越强,不常用的就被荒草淹没了。
从书中,读者可以看到神经可塑性的先驱保罗巴赫-利塔(Paul Bach-y-Rita)为什么敢去挑战神经学祖师爷雷蒙卡哈的教条,去碰别人不敢去碰的神经可塑性领域,因为他不像大部分科学家那样死守一个领域,他的领域很广,既是医生,懂得心理药物学,又因研究的需要,自修弄通了眼球神经生理学、视觉神经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凡是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知识他都得会,所以他花时间去把这些领域弄通,造就他的背景知识广博, 这是他成功的原因。我们看到在科技整合的时代,没有什么叫课内书、课外书,知识只分有用、无用,凡是研究要用到的都要知道,21世纪已经不再分领域了。这一点常让我感叹到现在我们还有门户之见,不接受跨领域的观念,什么系毕业的人就只能做什么事,若去做了别的事,就被批评为抢别人饭碗。事实上,只有跨领域,科学才会进步,因为知识是相通的,人是多方位的。如果巴赫-利塔不是跨这么多领域,他就不会去问:“眼睛对视觉是必要的吗?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了吗?耳朵对听觉是必要的吗?”这些挑战传统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才打开了神经可塑性的大门,让我们看到,其实看的不是眼睛而是我们的大脑,只要有方法把外界的信息送入大脑,没有眼睛,大脑也可以看得到。科学上常说问对了问题,答案就出来了一半,只是能够像他一样敢问这些问题的人太少了。
我们的大脑一出生时是一个很粗略的简图,因为神经还未分化完成,当婴儿生下来,眼睛开始东张西望,耳朵开始倾听生活环境中的声音时,外面的经验就开始精致化这个简图,给轮廓添上枝叶,慢慢形成我们正常的大脑。老鼠刚出生时听觉皮质是没有分化的,它一半是对高频率起反应,另一半对低频率起反应。若在发展的关键期听到某些特定频率,大脑就会有某些细胞对这个频率特别敏感,活化起来,久而久之,地图就不再是两大块,而是变成很多区块了。当每一个区块都对某个声音起反应,它的听觉皮质就被分化了。这种“只要接触到刺激就可以改变大脑”是学习关键期主要的特色,有人认为自闭症就是过早关掉了关键期,使他们的大脑地图没有完全分化,所以他们听到一个频率,的听觉皮质就都活化起来,造成自闭症或威廉氏症的孩子听力特别敏感,对我们认为是普通的声音不能忍受,会用手把耳朵盖起来,并且大声喊叫以平衡掉外来的刺激。
我们过去都忽略了噪声的伤害,近有研究显示在持续不断噪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都很好动和吵闹,在德国法兰克福及美国芝加哥所做的研究都发现噪声对孩子的智力有损害。研究者把刚出生的小老鼠放在白噪声的环境中长大,过了关键期后去检查它们的大脑皮质,结果发现大脑严重不正常,容易放电有癫痫。大脑扫描也发现皮质没有分化完成时,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大脑是一片混乱、嘈杂不堪。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大脑的可塑性跟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可以使达成目标的那个行为的神经回路固化,联结得更紧。上瘾就是这样产生的,每一次使用就会产生一种蛋白质ΔFosB,它会累积在神经元上,直到多到打开某个基因的开关;这个基因的打开或关闭会造成持久性的改变,所以即使戒掉,这个改变也仍然存在,对大脑的多巴胺神经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有人说A片提供的是健康的快乐,使人从性的紧张中解放,其实A片提供的是上瘾、耐药性,它会降低快乐的感受。对A片上瘾的人会渴望A片,却不喜欢它,A片看久的人会觉得女友对他没有吸引力,宁可看A片,也不去跟真人约会。
本书集合了近10年来大脑研究的精华,让我们看到一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补救方法。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考试前“开夜车”、临时抱佛脚的经验,每个人也都有抱佛脚念的东西是现炒现卖、第二天考完就忘记的经验。这个原因在于,临时抱佛脚跟每天念书慢慢累积这两种神经回路的改变是不同的。实验者训练一批盲人读点字,盲人在上完一周课后,星期五的下午去到实验室扫描大脑,休息一个周末后,星期一来上学时,先到实验室扫描大脑再去上课。结果发现星期一的大脑地图跟星期五的不一样,星期五的大脑地图都是快速的扩张,但是星期一又回到原来的基线。这个实验做到6个月时发现,这6个月中,每一次星期一的大脑地图都回到原来的基线,6个月之后,星期一的仍然未变,但是星期五的大脑地图仍在扩张,只不过不像过去那么快了。这里重要的是,星期一的大脑地图虽然在6个月之内一直没有改变,但是6个月以后有了明显的增大,一直到10个月时,进入高原期。这些盲人在学了10个月的点字后,休息两个月,再回来上课,实验者发现,他们星期一的地图跟两个月前一样,保持稳定。这表示每天的练习会导致短期的改变,但是性的改变在星期一的地图上才看到。星期五的改变是强化现有的神经回路,星期一的改变是形成全新的结构,是长新的神经联结而不是联结旧的。“开夜车”是强化现有的神经联结,如果要长久改变必须持续用功形成新联结。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现在在大脑中看到了神经机制。所以学习没有一蹴而就之事,它是要下苦功的,我们的每一个经验都在改变大脑的联结。
我们的大脑就好像玩的黏土一样,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改变黏土的形状,假如你开始玩的黏土是正方形,然后你把它搓成圆球,虽然它仍然可以回归正方形,但是它不再是原来的正方形,它里面分子的排列不一样了。元宵节时吃汤圆,每颗汤圆外表都一样,但是一咬下去就知道师傅搓揉的工夫,因为里面分子的排列不一样。一个有精神病的人,即使行为被治愈了,他的大脑也不可能再回到他未发病前的状态。因此我们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非常小心,它会对孩子的大脑留下痕迹,更不要因为我们观念的错误,要孩子上明星学校,光耀门楣,而把孩子推进精神病院,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后有一点要指出的:台湾地区一直受日本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着日本人说的右脑革命、右脑开发的谬论。在本书中,所有的科学家都指出在婴儿发展的初期,大脑的两边是很相似的,的片子显示一开始时,声音在两个半脑处理,两岁时,新奇的声音才移到左脑去处理。我的儿子在8个月大时,给他听中文的四声声调,他在右脑处理,一岁以后换到左脑,因为那时他已经知道这个声音跟他的母语有关,但是外国人到了20岁还把四声当物理音处理(当然对他们来说,它的确是物理音,所以在右边)。我们的两个半脑一开始时都能处理信息,慢慢地处理得好的开始独揽,同时送出抑制指令,叫另一边不要做,何必两人都做同样的事情呢?各自做所擅长的事即可。因此没有日本人七田真所说的“右脑先发展到3岁才长出脑梁到左脑去”的说法。有时,我很心急要把国外正确的知识介绍进来,因为脑与学习和教育的关系大家已经看到了,哈佛大学每年都在办脑与学习的研讨会,每年都有几千名老师报名。但是有不肖商人看到这个商机,利用大家崇日(换成现代流行语叫哈日)的心态,引进不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不但大赚我们中国人的钱,而且残害我们的幼苗。北欧国家老早就知道太早上学,孩子还未成熟就教写字算数对孩子身心情绪发展不好,但是一些人一窝蜂地把三岁孩子送去学心算,学“潜能开发”,这是揠苗助长。本书所访问的几位脑科学家,如梅策尼希、帕斯科—里昂、格拉夫曼,都是的科学家,他们的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等国际的期刊上,因此,他们的实验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知识是力量”的前提是,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知识,才会发挥力量。正确的知识被接受了,不正确的知识就无处容身,希望本书能带给父母、老师、病人及所有人一些正确的大脑观念,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才产生我们的行为,从而保护自己的大脑,让大脑为我们工作得更久。
洪兰
◆ 前言 ◆
本书是关于大脑可以自我改变的革命性发现,由大脑科学家、医生及病人亲身诉说这个惊人的改变和转换。没有手术,也没有服药,他们利用大脑当时尚未为人知的能力,改变了身体状况。有些是被诊断为无法治愈的大脑病变的病人,有些是没有特别的病变,只是想改进大脑功能的正常人,或是想防止大脑老化,保持现有能力的人。400年来,这种想法被认为根本是不可能、匪夷所思的,因为科学和医学的主流都认为大脑的生理结构定型了就不能改变。一般的看法是:过了童年期,大脑的改变是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如果大脑细胞没有正常地发展,或是受了伤,或者神经细胞死亡了,就不能再长出新的细胞来取代,反正都是越变越糟。大脑过了某个时期就无法改变它的结构,假如原来的路径有损坏,也不能再找到一条新的路径来执行它原来的功能。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理论对天生大脑有损伤或心智有残缺的人,等于下了一个终生残障的判决。那些想研究健康的大脑是否可以通过运动或心智运作来增进或维持现有能力的科学家,都被告知不必浪费他们的时间去做这个无益的研究,因为大脑定型了就不能改变。神经学上的虚无主义(neu-rological nihilism),即认为脑伤的治疗是没有效的、是不必要的,这种想法弥漫在我们的文化中,甚至阻碍了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因为大脑不能改变,而人性来自大脑,所以人性也是固定了就不能改变。
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信念主要来自三个看法:,脑伤病人很少能够完全恢复;第二,我们无法看到活脑内部神经工作的情形;第三,现代科学从一开始就认为大脑是个设计复杂、建构精美的机器,而机器虽然可以做非常多令人惊异、叹为观止的事,但它却不会改变或生长。
我会对大脑可以改变有兴趣,主要是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分析师,当病人的情况没有像我预期的进步那么多时,一般人通常会归因到他大脑的硬件上。“硬件”是另一个把大脑当作机器的比喻,认为大脑好像计算机的硬盘,线路一旦固定了便永远地被固定了,每一个设计都是事先设定好了来做某一个特定功能的。
当我次听到人的大脑可能不是事先设定,它可以改变时,我必须自己去观察、去做实验来评估证据以说服我自己。这个调查使我走出了我的心理咨询室,进入一个新领域。
■ 发现大脑可以改变的旅行
我开始去各处旅行,会见大脑科学前沿领域的科学家,这些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20世纪70年代初期做了许多实验,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发现大脑每一次做不同的活动时,这些活动都改变了大脑的结构,每次练习都改变了大脑的神经回路,使它更适合手边的作业,假如某些部件坏掉了,其他的部件有时可以接管这项工作。那个把大脑比喻为机器、每个部件有它特定的功能、大脑是这些特定部件组合的说法,并不能解释科学家所看到的现象。科学家开始把他们所看到的这个大脑基本的特性叫作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Neuro是神经元的意思,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Plastic是可以改变的(changeable, malleable, modifiable)意思。一开始时,许多神经学家不敢在他们的论文中用“神经可塑性”这个名词,他们的同侪嘲笑说他们在倡导一个华而不实的看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显示这个现象后,他们终于推翻了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教条。他们发现孩子并没有被他一出生时的心智能力锁住,受损的大脑常常可以重新组织它的功能,当一部分坏掉时,其他的部分可以来替代。假如大脑的某些细胞死了,经过一阵子以后,这些细胞的功能可以被替代,许多我们认为是固定的回路,甚至基本的反射反应,都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位科学家甚至表示思考、学习和动作可以开启或关闭我们的基因,因此重塑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行为,这可以算是20世纪惊人的发现了。
在我的旅途中,我曾拜访过一位科学家,他使一出生就眼盲的人可以重新看到东西,另一位科学家则使一出生就耳聋的人可以听得见。我见到几十年前就中风、被宣称无法复原的人,在神经可塑性治疗之下,进步了很多;我也见到有学习障碍的人,他们的智商增加了,学习进步了;我看到一个80岁的老人记忆可以恢复到他55岁时的程度;我看到人们用思想重新设定他们大脑的神经回路,改变了以前不可治愈的强迫症和创伤。我跟诺贝尔奖得主请益,他们正在激烈辩论我们应该怎么去重新思考大脑模式,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了它是不停在改变的。
■ 可塑性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我认为大脑可以通过思想和动作来改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是自人们次画出大脑的基本结构及神经元以来重要的一件事。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个看法会有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告诉人们这些影响是什么。神经可塑性的革命让我们了解爱、、悲伤、亲密关系、学习、上瘾、文化、科技,以及心理治疗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所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物理科学,只要是跟人性有关的学科都会受到影响,当然包括所有的训练方式。这些学科都必须能解释大脑可以改变自己的这个现象,并且了解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是不一样的,它随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遭遇而做改变。
虽然人的大脑显然低估了它自己,但是大脑的可塑性也不全然是好消息。我们的大脑虽然因此更有弹性,更能应变,同样的,它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伤害。神经的可塑性使我们更有弹性,但是同时也使我们更僵化,我把这个现象称为“可塑性的矛盾”(plastic paradox)。很讽刺的,我们一些顽固、不能改变的行为习性和毛病其实也是神经可塑性的产物。一旦某个改变发生了,在大脑中变得根深蒂固,它就会阻止其他的改变发生。只有在了解神经可塑性的正向和负向效果后,我们才可能了解人类真正的潜能。
因为新名词对从事新工作的人很有用,所以我称从事研究大脑改变的科学家为“神经可塑性专家”(neuroplasticians)。
下面是我与这些神经可塑性专家会谈的经过以及被他们改造的病人的故事。
序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