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汤秋香 9787511610232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汤秋香 97875116102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秋香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0232
商品编码:294895804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 汤秋香
定价 19.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11610232
出版日期 2012-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241Kg

   内容简介

汤秋香所著的《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针对中国云南省洱海流域小春作物种类单一、施肥过量所引起的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和农田面源污染问题,采用实地调查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当地作物种类、作物根系构型、株型分布、养分需求特性、经济效益与环境风险,以种间互促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友好性为依据,筛选适合洱海流域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阐明其种间竞争互惠机制,合理确定间作参数,为从源头控制氮、磷肥料用量、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中一、农田养分平衡及养分累积特性洱海流域10种主要种植模式的农田养分平衡均处于盈余状态。其中,大蒜一水稻模式氮磷养分投入量高,农田养分盈余、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量显著高于豆科-水稻、粮食-水稻、油料-水稻和牧草-水稻等模式。因此,优化种植模式,调节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可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降低环境风险。二、农田氮磷流失风险农田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明显的氮、磷增荷作用,大蒜-水稻种植模式农田田面水总氮浓度及流失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农田氮磷流失量与施肥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时期农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幅大,追肥期是氮、磷流失的关键阶段;可溶性氮、颗粒态磷分别是氮、磷流失的主要形态。三、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筛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光、热、水、肥利用以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后知,大蒜ll蚕豆模式(大蒜带宽与蚕豆带宽之比为3:1,以下用大蒜II蚕豆表示)综合得分高,为0.70,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 四、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蒜II蚕豆模式能增加后期干物质累积量,提高大蒜叶绿素含量,提高作物生长后期光合利用效率,促使大蒜和蚕豆的根系向下生长,提高蚕豆根瘤菌数目和重量,促进根瘤固氮,土地当量比为1:15,具有明显间作优势;大蒜II蚕豆种植模式还能显著提高氮、磷吸收利用能力,降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速效磷含量,较大蒜单作优化施肥处理可减少无机氮残留量10%以上,较大蒜单作习惯施肥处理减少无机氮残留量50%以上;因此,大蒜II蚕豆种植模式可降低农田氮、磷流失风险。五、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对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大蒜II蚕豆与大蒜、蚕豆单作相比,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大蒜II蚕豆模式下,不同土层微生物量氮、碳存在显著差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次递减,而大蒜和蚕豆单作模式下不同土层微生物量氮、碳无显著差异。大蒜II蚕豆模式0—20cm土层中,大蒜带微生物量氮显著低于交际带和蚕豆带。20—40cm土层中,交际带高,蚕豆带*。20—40era土层间作模式中,交际带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大蒜和蚕豆条带,而大蒜和蚕豆带无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值无显著差异,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次递减。另外,本研究发现,土壤总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量碳、氮密切正相关。六、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下作物氮素利用与氮素转移氮肥施人后,残留于土中的比例*。间作在程度上能提高氮肥利用率6.54%以上,降低氮肥的残留6.74%以上,降低氮肥损失量3.06%以上。氮肥残留随着土层的深度逐步递减。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大蒜单作模式氮肥残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大蒜II蚕豆模式*。大蒜lI蚕豆模式下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量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明显间作优势的原因与作物间氮素转移有关,在大蒜ll蚕豆模式中,蚕豆能向大蒜转移氮素,田间微区、盆栽等不同试验条件下氮转移量存在显著差异,转移率在10.18%~15.76%。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汤秋香所著的《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研究针对中国云南省洱海流域小春作物种类单一、施肥过量所引起的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和农田面源污染问题,采用实地调查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当地作物种类、作物根系构型、株型分布、养分需求特性、经济效益与环境风险,以种间互促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友好性为依据,筛选适合洱海流域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阐明其种间竞争互惠机制,合理确定间作参数,为从源头控制氮、磷肥料用量、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提供科技支撑。


   文摘

   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