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文编著的《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介绍了, 文徵明(1470—1559),四十二岁起以字行,*字徵 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宗白居易、苏轼, 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 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 画**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八十七岁的文徵明 书写长达近千言的前后《赤壁赋》一卷。有方家评说 :“书家神怡务闲,两赋悉书。虽用旧笔书写,仍落 笔不苟,无衰迟之态,自是佳作。”
正文
阅读此书,犹如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文人雅集之中,与苏轼和文徵明一同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旷达与哲思。苏轼的《赤壁赋》,本就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以其深邃的意境、精妙的辞藻,描绘了江上饮酒、怀古思今的别样情怀。而文徵明的书法,则像是为这篇绝世文章披上了一件华美的锦袍,使得文字的意境与笔墨的韵味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看着文徵明笔下的“念奴娇”的豪放,“渺渺兮予怀”的悠远,每一个字句都仿佛被注入了灵魂,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书法,更是品味文学,感悟人生的一次绝佳契机。
评分这本《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刚拿到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精美的装帧本身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门。我一直对文徵明的书法推崇备至,尤其喜欢他那种清朗秀健,又不失醇厚古雅的独特风格。这次能有机会细细品味他书写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墨迹,简直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文字,被文徵明以他那独步古今的笔法,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他的笔画,时而如枯藤老树,遒劲有力;时而又如行云流水,飘逸灵动。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他当时的心境与情怀,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书卷气,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对文徵明的作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偶然看到《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文徵明的书法,用笔沉稳,结构严谨,同时又富于变化,给人一种既古朴又灵动的视觉感受。而他选择书写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更是绝妙的搭配。苏轼的文章,意境深远,情感充沛,文徵明以其精湛的书法,将这种情感和意境进行了完美的诠释。看着那些遒劲有力、洒脱飘逸的笔画,仿佛能听到江水拍岸的声音,感受到那一轮明月的清辉,以及苏轼那份怀古的幽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初见此书,便被其内敛而又富含张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当小心翼翼地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伴随着纸张的温润扑面而来,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文徵明先生的书法,素来以其端庄典雅、秀丽劲健而著称,而他笔下的《前后赤壁赋》,更是将这一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看着那些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干湿,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落笔时的沉静与思索,以及运腕时的流畅与自信。尤其是在那些长句、大段的文字中,文徵明的笔触依然能保持一种连贯的动态美,节奏感十足,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在跟随一条清澈的溪流,一路向前,感受其中的跌宕起伏与宁静致远。
评分当翻阅这本《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时,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笔墨穿越千年的温度。文徵明先生的书法,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大家风范的沉静厚重,又不乏文人骚客的清逸洒脱。他的笔触,时而如惊龙游走,时而如仙鹤独立,每一个字的结构,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但又看不出刻意的痕迹,自然天成,妙不可言。而《前后赤壁赋》本身,便是千古名篇,意境深远,文徵明将这篇充满哲思与情怀的文字,用他那传世的书法一一呈现,使得文字的意蕴更加丰满,书法的美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这本书,无疑是集文学与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精品,让人在品读中,既能领略到苏轼的才情,又能欣赏到文徵明的笔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