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中國古代佛教繪畫
定價:19.80元
作者:王敏,金開誠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6340920
字數:
頁碼:1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佛教繪畫源於古印度,初隨佛教從印度傳入,後來逐漸發展而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是一門國際性的顯學。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宗教、考古、曆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參與佛教繪畫研究的學者也有許多不同專業,且有各國多地,並可分為歐美、日本、中國大陸和港颱地區等幾個組區。
    《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中國古代佛教繪畫》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瞭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有關內容。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是在傳播中華五韆年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為叢書之一,介紹瞭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有關內容。
    《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中國古代佛教繪畫》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麵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瞭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韆年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目錄
一、佛教繪畫的起源與發展
二、佛教繪畫的中國化過程
三、漢魏六朝時期的佛教繪畫
四、隋唐時期的佛教繪畫
五、五代兩宋時期的佛教繪畫
六、元明清時期的佛教繪畫
作者介紹
文摘
(二)佛教繪畫的發展
    在佛教剛剛興起的時期,古印度佛教繪畫藝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原始佛教藝術時期、貴霜時期和笈多時期。
    原始佛教藝術時期。這一時期是指阿育王時代及其稍後時期。阿育王當政期間,實行領土擴張政策,統一瞭印度大部。據說,在擴張領土過程中他殘酷地屠殺被徵服地區的人民,在此之後他醒悟過來,對自己的殘暴行為感到強烈的自責。所以他和他的大臣們皈依佛門,把佛教定為國教,佛教得到瞭大力的推廣,迅速發展起來。這個時期的佛教藝術以雕塑作品為主,主要是石柱雕刻,大塔的塔門及圍欄的浮雕以及摩崖雕刻。對於當時的佛教繪畫沒有遺留下來實物,所以無從考證。印度有名的佛教石窟阿旃石窟現存早的壁畫,是公元前1世紀的作品,內容是佛傳圖和佛本生故事,從其藝術技巧和內容來看,在它之前應該是有繪畫作品存在的。
    貴霜時期的佛教繪畫。阿育王死後,國傢漸漸衰落以至滅亡。在此之後,大約公元1世紀中葉,居住在中國西域的大月氏人建立瞭貴霜帝國,到瞭第三代王伽膩色伽王時達到鼎盛,形成東到蔥嶺,西到鹹海,包括中亞和印度的大帝國。伽膩色伽王和阿育王一樣篤信佛教,並大力發揚。這一時期幾乎沒有什麼佛教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現存的全都是雕刻作品,雕刻藝術可以分為犍陀羅(佛像帶有濃重的希臘風格,這種希臘化的佛像被稱為犍陀羅佛教藝術,犍陀羅藝術注重人體骨骼結構、衣飾綫條以及錶情的細微變化)和馬圖拉(馬圖拉式佛像是從犍陀羅佛像演化而來,其造型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早期風格質樸粗拙,成型期有體形豐滿、圓潤,富有肉感的特點)兩種不同的樣式,體現齣不同的藝術風格。
    笈多時期的佛教繪畫。笈多時期的佛教繪畫藝術現存的主要是阿旃陀繪畫藝術,它位於南印度德乾高原文達雅山的懸崖上,現存29個石窟,一部分是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所建。壁畫的主要內容是佛傳故事,即佛陀一生的經曆,包括誕生、降魔、成道、說法、涅槃等過程,此外還有印度古代民間和宮廷生活景象的描繪。從藝術形式和風格來看,是屬於笈多時期的古典佛教藝術。就其所在地理位置而言,我們可以推知它很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基本上是印度本土文化的産物,因此,更為強調世俗生活場麵的描繪。如第十七窟的佛說法圖,是描述一個宗教故事場景:說法,聽眾雲集,尤其貴人命婦(貴族有官階的婦女們),氣勢浩蕩,紛至遝來。再如第十七窟前廊後壁殘存的奏樂圖,錶現飛天乘雲而至,饒有生機。圖中美人臨鏡梳妝,侍女旁立,一個手捧脂粉,一個舉執飛拂,自然雅緻。太子與嬪妃勸酒圖,極盡娥婉之情狀,臨窗窺視的侍女和門外眾多的美女,都是風姿楚楚,艷麗動人。這些錶現的都是世俗生活的場景,與佛教的觀念完全不同。到此為止,印度佛教藝術的內在精神已經完全為一種外在的極力渲染和裝飾所衝淡,已經不能再體現佛教的基本觀念和思想內容。從壁畫的藝術成就來看,它卻達到瞭一個高峰。作品的風格沉著洗練,設色典雅華麗,並帶有一定的抒情意味,注重人物的形神兼備和意境的錶達。畫中的每一個場麵,不僅描繪精細,而且富於變化,人物體態豐滿,形體典雅,膚色富有質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公元3世紀中葉,貴霜帝國逐步衰落,喪失瞭對各個地區的統治權。公元4世紀上半葉,原摩揭陀國的一個小國君旃陀羅笈多二世時日臻繁盛,它繼承瞭印度本土的文化傳統,大力推行具有印度特色的文化,信奉印度教,但也不排斥佛教和其他宗教。這些變化對佛教藝術的發展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它促使佛教藝術更多地具有印度文化色彩。笈多時期的佛教藝術,也叫笈多樣式藝術,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馬圖拉樣式,另一種是薩拉那特樣式(這種佛像的造型有著印度人的臉形,希臘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齊的螺發,頸部三道摺痕,碩大華麗的光環等,與同時代的馬圖拉式佛像類似。所不同的是,薩拉那特式佛像的薄衣,較馬圖拉式佛像更加細薄透明,幾乎全無衣褶),而前者是典型的笈多樣式藝術。
    笈多時期的佛教繪畫容納和吸收瞭犍陀羅藝術和馬圖拉藝術的特點而進一步發展,在藝術技巧上達到瞭很高的水平,但同時它也逐漸脫離瞭佛教的基本精神而變得本土化和世俗化。內在精神的缺失使作品走嚮形式化的道路,這也意味著印度佛教藝術的衰落。
    ……
序言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從我翻開第一頁的那一刻起,就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親眼目睹瞭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作者們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流傳韆古的佛教繪畫傑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更像是承載著曆史、信仰與智慧的無聲訴說。每一幅作品的背後,都仿佛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一段虔誠的祈願,一段對生命的深刻理解。書中的圖文並茂,精美的復製品讓我得以近距離欣賞到那些壁畫、捲軸、冊頁的絕妙之處,從構圖的嚴謹、色彩的運用,到人物的刻畫、神情的錶達,無不展現齣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和對佛教教義的透徹領悟。我尤其被那些描繪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等形象的作品所吸引,她們的慈祥、莊嚴,以及眼神中透露齣的悲憫情懷,都深深地打動瞭我。作者們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深入淺齣,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介紹,又有微觀的藝術細節分析,讓我這個對藝術史並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繪畫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信仰和曆史的書,它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對佛教藝術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甚至開始主動去瞭解相關的曆史文獻和寺廟遺跡。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對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瞭解的空白。在閱讀之前,我對這一領域的認識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印象,這本書以係統性的梳理和詳實的資料,構建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知識體係。作者們的研究功底可見一斑,他們不僅梳理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佛教繪畫風格演變,還深入探討瞭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文化相結閤,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那些唐代的飛天壁畫,宋代的羅漢圖,元代的藏傳佛教繪畫,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瞭不同時代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取嚮。書中對不同流派、不同大師的介紹也相當詳盡,讓我認識瞭不少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佛教繪畫中的象徵符號、圖像學解讀也進行瞭深入的闡釋,這讓我明白瞭那些看似普通的圖案背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宗教寓意和哲學思想,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深度。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優秀著作,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寶貴資料,更是普通讀者瞭解這一藝術瑰寶的絕佳入門讀物。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每翻一頁都充滿瞭驚喜。作者們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為讀者打開瞭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大門。書中的內容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從寺廟牆壁上的宏偉壁畫,到僧侶手中的精美經捲插圖,再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收藏品,這本書幾乎涵蓋瞭古代佛教繪畫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作品的深入剖析,作者們通過對畫麵細節的解讀,揭示瞭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甚至是當時的社會習俗和生活場景。這使得原本抽象的宗教圖像變得生動而具體,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作品。書中對不同時期佛教繪畫風格的演變也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從早期佛教傳入時的本土化適應,到唐朝的輝煌鼎盛,再到宋元時期的多樣發展,都展現瞭中國佛教藝術的獨特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民族在信仰與藝術上的獨特追求,也讓我對古代藝術傢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瞭敬佩。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超預期。它不僅僅是關於藝術作品的展示,更像是一次與古代藝術傢們的心靈對話。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創作時的虔誠與專注,能體會到他們將信仰融入筆觸的深厚情感。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無論是對作品時代背景的考證,還是對其藝術風格的分析,都顯得嚴謹而到位。作者們對色彩的運用、綫條的勾勒、人物比例的把握,都有獨到的見解,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齣來,即使是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佛教繪畫如何反映社會生活、反映人們精神追求的部分,這讓我看到瞭藝術作品的時代價值和人文關懷。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將佛教繪畫視為宗教符號,而是將其視為反映古代社會文化、思想觀念的重要載體。閱讀過程中,我不時停下來,反復品味那些精美的圖片,想象著它們曾經懸掛在寺廟大殿,或是在士大夫的書房中,默默地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與人間的悲歡。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藝術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它讓我對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認識,從模糊的輪廓變得清晰而深刻。書中嚴謹的學術考證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相結閤,將那些古老而莊嚴的藝術作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給我。我被那些描繪佛陀、菩薩、羅漢的生動形象深深吸引,不僅僅是他們臉上悲憫的神情,更是他們身上所散發齣的那股寜靜與力量。作者們對不同時期佛教繪畫的風格特點、題材內容、技法運用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藝術在繼承和發展外來宗教文化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強大創造力和融閤力。書中對佛教圖像學的一些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明白瞭那些看似簡單的符號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而深刻的宗教哲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信仰和曆史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對藝術的魅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