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
定价:30元
售价:18.9元,便宜11.1元,折扣63
作者:〔美〕凯文莱曼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8214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博士凯文莱曼,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倾力创作。
★一本专“治”不听话的熊孩子,却能使熊孩子也喜欢读的书。
★有效沟通,用对方式。不再任性、自律、独立、有责任感……孩子的转变带给父母
惊喜与感动。
明明是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话,非要和父母对抗?家有熊孩子的父母,很多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打不得、骂不得,道理又讲不通,简直不知道如何是好……家有熊孩子不必苦恼,莱曼博士以几十年心理学研究成果、丰富的行医经验,指出父母只需要下定决心,做一些改变,就能使熊孩子发生很大变化,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他们会带给父母惊喜与感动。
通过本书,你将学会引导孩子将旺盛的精力用到恰当的地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有责任感的人。通过书中这些简单但卓有成效的方法,你可以结束与孩子的战斗,使往日时不时像战场一样的家变成安宁祥和、和谐融洽的地方。
内容提要
别让那些胖嘟嘟的小脸了你!
你的那些聪明的小孩正打着小算盘呢——而且他们已经行动了!
熊孩子可不是天生的。他们是被塑造出来的,厉害之处不尽相同。不管这小孩是嗓门大还是喜怒无常,安静还是敏感,固执还是好指使人,熊孩子总会让你觉得和他们生活是一种乱战。但生活并不非得这样。
在本书中,凯文·莱曼博士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你将学会重新把孩子源源不绝的战斗力引向积极的一面,让他学会为将来成功的、快乐的和富有成效的大人生活做准备。有了这些简单但有效的技巧,你可以把像战场一样的家变成一个安全和充满和平的地方。你只需下一点点的决心,并做一些小小改变,就可以让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是否已经准备好结束这场力量决斗?
目录
作者介绍
凯文·莱曼(Kevin Leman),心理学博士、咨询医生、畅销书作家、演讲家、电视名人。曾在美国心理协会、国家健康服务组织、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担任研究员,拥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创立了帮助夫妻保持幸福婚姻的“夫妻承诺(Couples of Promise)”组织。撰写了《出生顺序》《让孩子不要失去心灵》等40多本关于婚姻和家庭教育问题的书,不仅畅销,有些还获得各类奖项。他还和儿子小凯文莱曼合著了一系列关于孩子的书籍。
莱曼博士和妻子珊蒂居住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育有五个孩子,已有两个孙子。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比较理性、偏爱逻辑和实证的读者,市面上那些过于感性的育儿书籍对我来说总有点“虚头巴脑”。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虽然讲的是情感和关系,但其论述逻辑是极其严谨和有说服力的。书中穿插了大量基于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解释,让那些看似玄乎的育儿概念变得有迹可循。比如,关于“执行功能”的培养,书中清晰地解释了前额叶皮层在自控力中的作用,以及为什么年幼的孩子天生就很难“管住自己”。这种科学层面的支撑,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建议的信任度。我不再是盲目地相信“要温柔”,而是明白了“温柔”背后的生物学基础——一个被安全感和稳定感滋养的大脑,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出自我调节的能力。书中对“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的部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规则不是用来惩罚的工具,而是界定安全和尊重彼此空间的方式。作者提供了一个“三步走”的流程来建立规则:共同讨论、清晰表达、一致性执行,并详细分析了“一致性”为何如此重要,以及父母双方如何达成统一战线,避免孩子利用父母间的差异进行钻空子。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亲子关系提升到了“共同成长”的哲学层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上了一堂高阶的心理学选修课,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不像一般的育儿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像一部抽丝剥茧的侦探小说,带领读者一层层揭开孩子行为背后的“谜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引入的“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一维度。过去我总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孩子自身的性格缺陷或者我的教育方法失误,这本书却让我开始审视我们家庭环境的“设计”是否合理。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物理环境(比如收纳的可见性、玩具的有序摆放)和时间安排(比如固定的睡前仪式、充足的自由玩耍时间)来减少孩子因混乱和无序而产生的挫败感,从而间接降低“冲突”的发生频率。例如,作者提到了“限制选择”的艺术,即在提供自主权的同时,设置合理的边界,这对我家那个出门前要试穿十套衣服的孩子特别受用。通过设定“今天我们可以在红蓝两件衣服中选一件”的框架,既满足了孩子的掌控欲,又避免了我们成年人陷入无休止的拉锯战。更值得称赞的是,本书提供了一系列“预见性干预”的策略,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爆发。它鼓励父母学会识别孩子疲倦、饥饿、过度刺激的早期信号,并在这些信号累积到临界点之前主动介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升级了一个操作系统的育儿者,不再总是处于“救火”状态,而是能够提前布局,让家庭氛围更加从容和有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读起来非常放松,就像和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邻家妈妈在咖啡馆里聊天一样亲切自然。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的那种心力交瘁和自我怀疑。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这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特别是关于“父母情绪管理”的那几章,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急救包”。我常常因为孩子一个小小的挑衅行为,就瞬间被点燃怒火,事后追悔莫及。这本书没有指责我“不应该生气”,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情绪降温技巧——比如“五秒钟暂停法则”、“身体空间拉远术”。它教我们如何先处理好自己的“洪水”,再去看待孩子的“泥泞”。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极其琐碎却又最考验耐心的场景:饭前吵着要零食、写作业拖拉到深夜、坚持穿错季节的衣服出门等等。作者针对每一个场景,都给出了一套多层次的应对方案,而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这培养了我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让我明白,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策略,而不是死守教条。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权力斗争”的重新定义。在此之前,我总是将孩子的反抗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较量,认为谁先低头,谁就输了。这本书却用非常清晰的笔触说明,亲子关系中不存在“输赢”,只有“连接”和“断裂”。作者提出了“赋权”而非“控制”的理念,鼓励父母把真正的、建设性的选择权下放给孩子,从而从根本上瓦解了孩子对“反抗”的需求。书中关于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后果承担”的讲解,彻底改变了我对“惩罚”的看法。惩罚是外在的、羞辱性的,而有意义的后果是内在的、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学习体验。比如,如果孩子把牛奶洒了,有意义的后果不是罚他面壁思过,而是让他参与到清理的工作中去——他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并学会修复。这种将责任教育与情绪引导完美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教养孩子新的可能性。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如何“驯服”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而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能引导孩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人。它提升了我的育儿格局,让我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孩子的“不听话”就是一种挑战权威的表现,需要用更强硬的手段去压制和纠正。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把焦点放在如何“管教”孩子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我们认为的“不听话”。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情感。比如,书中对“分离焦虑”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粘人、拒绝去幼儿园,并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安全感缺失的外化表现。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基于共情和尊重的沟通技巧。我尝试着运用其中一种,比如“描述感受而非指责”,来处理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的场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我没有直接说“你不许哭”,而是蹲下来,用平稳的语气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生气/伤心,因为你心爱的玩具被拿走了。” 这种表达方式瞬间软化了孩子的防线,他反而愿意听我接下来的引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同理心,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睿智的长辈在与你娓娓道来,让人感到被支持而非被评判。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先看见他的情绪,再处理他的行为,这才是建立有效亲子连接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