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9輯)
定價:46.00元
作者: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四川大學中文係,漢語
齣版社:四川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1485873
字數:
頁碼:37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9輯)》為文學、文化理論相關學術論文集,重點討論文學理論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流變問題,分為“比較文學前沿問題”“外國文論中國化”“符號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道路研究”“馬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東歐馬剋思主義文論及其本土化研究”六大部分,收錄論文40餘篇,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目錄
比較文學前沿問題
中外茅盾研究的比較
英語世界的巴金研究對中國巴金研究的啓示
可比性與“他國化”視野中的翻譯文學
聚焦“以中釋中”:自立本土文論話語體係——兼談黃維梁立足本土文論資源研究個案
從主流白人文學生態批評走嚮少數族裔文學生態批評
儀式抵抗:青年亞文化視域下的麥剋尤恩早期創作
從《福》看傳記敘述睏境及阿倫特的敘事身份理論
跨越時空的文學因緣:羅傑·弗萊的中國古典藝術研究與英國現代主義文學
論中外電影特效技術與形象思維的相呈之美
諾貝爾文學奬與比較文學——兼談莫言諾貝爾文學奬授奬詞的三個理論錯誤
英語世界的中國新聞學研究
外國文論中國化
以我為主,批判改造,融化吸收——關於西方文論中國化的思考
中西思想交匯中的現代中國文論“境界”說
接受與共生:20世紀以來西方文論在中國發展曆程的反思
批判與:略談國內馬爾庫塞理論研究——對觀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
精神之為世界與曆史——中國語境中的詮釋與實踐
符號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任何理解都是一種解釋
認知敘述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鈴術禪學的兩漸:一場書寫策略下的詩性接受
小說同鏇跨層內在悖論——廣義敘述學一個問題的商榷
論品牌“三位一體”的符號結構與動態位移
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道路研究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優勢資本嚮文化魅力的轉化:原創性文藝作品中多民族文化的凝聚
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生産與文化認同
在比較視野中定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道路”
返本開新: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中國道路”
馬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
中蘇文藝理論中的“民族形式”辨析
“中國經驗”與馬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
反鮑德裏亞:走嚮馬剋思主義的文化政治經濟學——道格拉斯·凱爾納媒介文化思想的一種解讀
論中國當代美學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接受
再談“民族形式”論爭中的“新”與“舊”、“歐”與“中”
東歐馬剋思主義文論及其本土化研究
論馬爾科維奇馬剋思主義意義理論的美學闡釋
中國語境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闡釋與思考——國外馬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的有機結閤
盧卡奇文論在中國的旅行圖譜
穆卡若夫斯基在中國
取熔中外,自鑄偉辭:當代語境下的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當代外國文論及其跨文化旅行”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全國“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年會會議綜述
作者介紹
文摘
一、“以中釋中”是本土文論登臨世界殿堂的希望
“以中釋中”這個詞套用“以中融西”、“以西釋中”以及“以西代中”而來。“以中融西”等幾個詞的原創齣處不詳,筆者早是從曹順慶的論文《中國文學理論的世紀轉摺與建構》中看到的,隻是文中尚未直接齣現“以中釋中”這個詞。但文中在對“以中融西”這一命題的踐行者王國維與他的《人間詞話》、錢鍾書與他的《管錐編》等錶達心儀的同時,又提齣對於“以西釋中”、“以西代中”等命題的質疑乃至否定,又以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硃光潛的《悲劇心理學》等為例展開瞭分析論證。盡管文中沒有齣現“以中釋中”這個詞或命題,但字裏行間顯然不能排除這樣一種潛意識,即“以中釋中”的理念。直白一點說,這一命題的含義就是:無論是建構本土文論話語還是研究中國文學作品,都應該以中國自身的文化語境去釋讀中國自身的諸多文論命題以及文學問題。一切“以西釋中”甚或“以西代中”的研究方法與思路都凸顯蹈空襲虛、不著邊際之弊,不可取,即便“以中融西”,較之“以中釋中”,也存在一定的偏頗。目標正前方就是用中國的話說中國的事,這個“話”就是中國傳統文論積纍的話語經典,這個“事”就是自立本土文論話語體係的事和中國文學的事。至於“以西釋中”以及“以西代中”的學術思路,就需要加以警惕瞭。
就建構本土文論話語權而言,“以中釋中”是讓筆者感到比較溫暖的一個命顥。“以中釋中”就意味著一種迴歸、一種自立、一種自信,無疑,用中國的文化來釋讀中國的文化,天經地義,倘若這一領域的同仁諸君能在“以中釋中”的研究方嚮上達成共識,讓“以中釋中”這~命題能成為建構本土文論話語體係的焦點與支點,即以本土的文化語境去觸擊中國文論以及中國文學之賾,那麼,我們的文論話語體係遲早也有望在全球化語境覆蓋下登場亮相。
然而,近20年來,本土文論研究一直膠著在忽冷忽熱、忽進忽退的不自信的矛盾之中。比如“古代文論現代轉換”這一命題,從提齣到討論乃至踐行,起起伏伏快20年瞭,成果也齣瞭一大堆,可就是不解決問題,對當下文學創作與文學接受的實際指導、教學作用幾乎是零。如此,所湧現齣來的纍纍碩果又有何用?倒是那些“以西釋中”或“以西代中”的“半成品”能迎來一些喝彩,相形之下,本土文論研究領域總是顯得有些黯然無光。
曹順慶在《中國文學理論的世紀轉摺與建構》一文中曾直言不諱:“20世紀中國齣瞭多少部文學概論性的著作,我們幾乎快數不過來瞭,但這些著作有著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西代中’,可以說就是從西方搬過來的、地道的西方文論話語。”學西方,抄西方,西風壓倒東風的“文論景觀”,一直延續到今天。一度有誌於立足自我,做強做大自我的同仁諸君,卻仍然像一隻隻迷途的羔羊陷人“山重水復”之中,尋尋覓覓,總是找不到自我…本土文論研究似乎總是處在朦朧期,尚有待啓濛。
此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議題,即文論重建之工程,好像眾聲喧嘩瞭一陣子之後,也沒有如期收到“麥琪的禮物”。在一度話語狂歡的大討論、大爭論中,曹順慶也是“高調”者之一:“曾經失落的中國傳統文論話語,在今天為什麼又開始受到當代文學理論界的高度重視?這種大規模的關於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化、關於中國文論‘失語癥’和‘重建’的學術討論及學術論戰,實際上是中國文論另歲蔔一個轉摺的開始。……中國文論必將實現另一次轉摺,即在融會中西文論的過程中,以我為主地重建中國文論話語。”
……
序言
我是一名對曆史發展和思想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常常在各種史料和評論中尋找不同文明之間的聯係。這本書《中外文化與文論》的齣現,恰好契閤瞭我近期的閱讀方嚮。我希望它能超越簡單的文化比較,而是能深入剖析在曆史長河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是如何發生互動,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啓發的。尤其是在“文論”的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來審視中西方在文學創作、批評方法、美學追求上的異同,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哲學和曆史背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係統、更全麵的認知框架,去理解不同文明的獨特貢獻,以及它們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作為一名對跨文化研究充滿好奇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拓寬視野、深化理解的讀物。這本書的標題《中外文化與文論》讓我眼前一亮,這正是我所關注的領域。我常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理解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關的文化?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框架和實踐上的案例,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和解讀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能深入探討文化産生的根源、傳播的機製,以及在交流過程中可能産生的誤解與融閤。我尤其關注文論(文學理論)這部分,期待它能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創作理念和審美標準,以及這些理論是如何在跨文化語境下被解讀和應用,甚至是被重塑的。
評分從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旅行者的角度來看,文化是旅行中最迷人的部分。我曾去過許多國傢,體驗過不同的風土人情,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及當地文化的靈魂。這本書的名字《中外文化與文論》讓我覺得,它或許能提供一把鑰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我曾遇見或即將遇見的文化。我希望它能從更宏觀的視角,去解析不同文明是如何形成其獨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藝術錶達的。我尤其好奇,在“文論”這個部分,這本書會如何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敘事方式、象徵意義和審美追求?我期待它能為我的旅行增添一層更深的文化維度,讓我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帶著理解和尊重去感受世界的多樣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是那種沉靜而富有內涵的風格,黑白灰的基調,配以雅緻的字體,瞬間就能感受到學術的氣息。我是一名對曆史和藝術特彆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平日裏也喜歡涉獵一些關於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碰撞的書籍。市麵上這類主題的書籍不少,但往往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難以找到一個恰好的平衡點。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我就有一種預感,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能夠帶我走進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而不僅僅是錶麵的介紹。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討不同文化在思想、哲學、藝術等方麵的相互藉鑒和影響,以及這些交流如何塑造瞭人類文明的進程。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學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古今中外,感受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並從中獲得啓迪。
評分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語文教師,閑暇時喜歡閱讀一些能引發思考的書籍。最近,我偶然看到瞭這本書的介紹,它所涵蓋的中外文化與文論的主題,讓我迴想起年輕時對中西文學和思想的朦朧探索。我一直認為,瞭解不同的文化,纔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纔能更好地認識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智慧。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梳理那些曾經零散的認知,將中外文化的發展脈絡勾勒得更加清晰?我希望它能用一種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述那些宏大的文化變遷和深刻的思想碰撞,讓我這個老讀者也能輕鬆地從中汲取營養。我對書中關於“文論”的部分尤其感興趣,期待它能解析中西方在文學批評、美學觀念上的異同,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文化哲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