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
定价:45.00元
作者:王琪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21144059
字数:630000
页码:3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通信原理》讲述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分析方法等。各章突出物理概念,精简数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新的技术成果,分析问题时力求深入浅出。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基础知识、*过程与噪声、信道与信道容量、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现代数字调制与解调、差错控制编码、同步原理、数字通信的典型应用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收到这本《通信原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翻阅,总算对其中的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的图示和公式虽然多,但讲解得相对清晰,尤其是一些基础的调制解调原理,通过图例的配合,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我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会追溯到其本源,比如在讲到香农定理的时候,会先从信息熵的概念入手,层层递进,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些公式是凭空出现的。不过,对于一些高级的编码技术,比如 Turbo 码和 LDPC 码,虽然书中有提及,但碍于篇幅,讲解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有限的,如果能再多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或者与一些最新的通信标准(如 5G)的联系,会更加吸引我这样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读者。此外,书中的部分章节在理论推导上,有时会省略一些中间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补充和理解,如果能更详尽地展现推导过程,将是锦上添花。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适合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参考书,也适合对通信原理感兴趣的工程师们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无线通信的信道编码问题,手上刚好有这本《通信原理》。不得不说,书里关于纠错码的部分,虽然涵盖了大部分经典的编码方案,但对于一些前沿的编码技术,比如极化码(Polar Code),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嘴,并未深入探讨其原理和优劣。这一点让我有些失望,因为在当前的 5G 和未来的通信系统中,极化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书中对卷积码和 BCH 码的讲解还是比较扎实的,也给出了一些简单的解码算法的描述,但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硬件实现或者 FPGA 上的实现思路,会更有实际指导意义。另外,我注意到书中在讨论信道容量时,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进行推导,虽然严谨,但对于非数学背景出身的读者来说,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门槛。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例如,在介绍某个编码方案时,能同时说明它在何种场景下表现优异,以及其主要的性能瓶颈是什么。尽管如此,这本书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对各种信道模型的分类和描述,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其在信号检测和估计方面的论述。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在关于维纳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于这两种滤波器的原理、推导以及应用场景的阐述,都相当到位。尤其是在卡尔曼滤波的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清晰地展示了它在目标跟踪和状态估计方面的强大能力。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雷达信号处理项目中,发现确实能够获得一些启发。然而,让我觉得略有不足的是,对于更高级的信号检测理论,例如最大似然检测和贝叶斯检测,书中的讲解虽然完整,但缺乏一些与实际工程中面临的非高斯噪声环境或者未知信道条件的对比分析。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多一些关于鲁棒性检测和估计的讨论,或者介绍一些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技术,会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更上一层楼。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经典信号处理领域的内容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信号检测与估计原理的读者而言,它是一份不错的参考资料,但对于追求最新研究动态的读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文献一同阅读。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对这本书里的相关章节进行了重点阅读。书中关于信息论基础的讲解,尤其是熵、互信息等概念,为理解信息安全奠定了基础。例如,在信息论安全部分,作者对香农保密度的定义和分析,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理想密码系统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密码学算法和协议方面,这本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滞后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加密和解密的概念,更多的是从信息论的角度进行的阐述,而对于现实世界中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如 AES)和非对称加密(如 RSA)算法的内部工作原理,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安全分析等,介绍得并不深入。同样,对于数字签名、密钥交换、身份认证等更具体的安全机制,书中也缺乏详细的讲解。我期待的是,一本关于通信原理的书籍,能够在信息安全部分,不仅讲解理论,更能触及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无线通信环境下如何应对窃听、干扰和欺骗等问题,以及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是如何工作的。虽然这本书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信息安全这一重要分支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评分我在学习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接入技术时,翻阅了这本《通信原理》。书中有关于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的经典介绍,对于这些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分析都比较到位,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尤其是对 CDMA 的扩频和解扩过程的描述,通过香蕉码的例子,形象地展示了其抗干扰和区分用户的能力。但是,在讲到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时,书中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略,只是提及了其基本原理,并没有深入探讨其在现代移动通信(如 4G、5G)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多径衰落信道下的性能优势、FFT/IFFT 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解决载波间干扰(ICI)等关键问题。此外,对于更现代的多址技术,如 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和 OFDMA(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在 LTE/5G 中的应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对于希望了解最新通信技术发展的读者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尽管如此,这本书对于理解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接入基础概念,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