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
定价:150.00元
作者:陆平,刘敏轩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09211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陆平、刘敏轩主编的《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 -2010)(精)》内容主要介绍与展示了经国家或各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1986-2010年间, 在谷子生产上曾有过影响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谷子品 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每一品种的名称、来源 、生物学习性、品质特性、已测分子标记结果。该书 的出版起到了对全国谷子品种资源收集与整理、鉴定 的作用,从而为科学保存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提供的 方便和可能。
目录
编写说明序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龙谷25 龙谷26 龙谷27 龙谷28 龙谷30 龙谷31 龙谷32 龙谷33 龙谷3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嫩选11 嫩选12 嫩选13 嫩选14 嫩选15 嫩选16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公谷63 公谷64 公谷65 公谷66 公谷67 公谷68 公谷69 公谷70 公谷71 公谷72 公谷73 公谷74 公谷75 公矮2号 公矮3号 公矮4号 公矮5号 公矮6号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九谷8号 九谷9号 九谷lO号 九谷11 九谷12 九谷13 九谷14 九谷15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白谷6号 白谷7号 白谷9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朝谷12 朝谷13 朝谷14 朝谷15 朝谷16 朝谷17 朝谷18 燕谷16 燕谷17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辽谷l号 辽谷2号 辽谷3号 辽谷5号 辽谷6号 辽谷7号 辽谷10号 辽谷11 辽谷12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铁谷7号 铁谷8号 铁谷9号 铁谷10号 铁谷11 铁谷12辽宁省锦州市农业科学院 锦谷1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内谷4号 内谷5号 蒙金谷1号 蒙丰谷7号 蒙黑谷8号 蒙早谷9号 蒙健谷l0号 蒙丰谷11 蒙谷12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院 赤谷4号 赤谷5号 赤谷6号 赤谷7号 赤谷8号 赤谷9号 赤谷10号 赤谷16 峰谷1l 峰谷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冀谷18 冀谷19 冀谷20 冀谷21 冀谷22 冀谷24 冀谷25 冀谷26 冀谷27 冀谷28 冀谷29 冀谷30 冀谷31 冀谷32 冀创1 小香米 冀乡l号 谷丰1号 谷丰2号 金谷1号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保谷18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冀谷15 冀谷17 衡谷9号 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冀谷12 沧谷3号 沧谷4号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承谷9号 承谷10号 承谷 承谷12 承谷13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冀张谷1号 冀张谷4号 冀张谷5号 SR3522 坝谷214 张杂谷1号 张杂谷2号 张杂谷4号 张杂谷5号 张杂谷6号 张杂谷8号 张杂谷9号 张杂谷10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豫谷3号 豫谷6号 豫谷8号 豫谷10号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豫谷2号 豫谷5号 豫谷7号 豫谷9号 豫谷11 豫谷12 豫谷13 豫谷14 豫谷15 豫谷16 安93-15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鲁谷7号 鲁谷8号 鲁谷9号 鲁谷1O号 济8062-8 济谷12 济谷13 济谷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晋谷2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晋谷17 晋谷34 晋谷36 晋谷41 晋谷42 晋谷45 晋谷46 晋谷48 晋谷5l 太选1号 77-322 407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长谷2号 长谷4号 长农35 长农36 长农38 长农39 长0301 长农0302 长杂2号 长生04 长生06 长生07 长生08 长生18 晋谷30 晋谷32 晋谷3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晋品谷1号 晋品谷2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晋谷23 晋谷25 晋谷31 晋谷33 晋谷39 晋谷43 大同1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汾选3号 汾选4号 汾选8号 晋谷18 晋谷20 晋谷2l 晋谷24 大同27 大同32 晋谷26 晋谷29 晋谷40 晋谷44 晋谷49 青珍珠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延谷11 延谷12 延谷13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辐谷3号 辐谷4号 辐谷6号 辐谷7号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榆谷4号 秦谷5号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秦谷6号 秦谷7号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秦谷9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陇谷4号 陇谷5号 陇谷6号 陇谷7号 陇谷8号 陇谷10号 陇谷11甘肃省白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银谷1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立刻勾起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兴趣。1986年到2010年,这二十多年恰逢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关键阶段,也是科技创新和品种改良日新月异的时期。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各地在谷子育种、选育和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设想,其中会包含大量关于国家级和省级审定品种的信息,例如它们的遗传背景、选育单位、主要优良性状(如抗病性、耐旱性、高产性、饲用品质等),以及这些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和应用情况。我特别好奇,在这段时间里,有没有出现过一些颠覆性的谷子新品种,它们是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培育出来的?又或者,有哪些地方性、传统性的谷子品种,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依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甚至通过科学的收集和整理,得到了应有的价值体现?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品种资源调查、评价和利用的案例分析,那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精准的“照片集”,定格下中国谷子品种在那个特定时代的面貌,为后人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作物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宝贵的资料。
评分这本书《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严谨和全面,尤其是“品种志”这三个字,意味着它将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形式,系统地呈现特定时期内的谷子品种信息。我设想,书中很可能包含对每一个收录品种的详细性状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株高、分蘖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颜色、蜡质含量、抗病虫害能力(如抗锈病、抗白发病、抗蚜虫等)、耐旱性、耐盐碱性、成熟期早晚、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管理上的特殊要求等。我推测,这其中可能还会引用大量的科研数据和田间试验结果,例如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养分含量分析等,这些内容对于从事育种、推广和研究的人员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这些品种在过去几十年中,是如何通过科学选育、杂交改良或者资源发掘而产生的,有没有一些经典的育种案例,能够说明某个特定品种是如何克服了当时的生产难题,最终被广泛应用的。
评分我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单位是“中国农业出版社”,这让我对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有了很高的预期。我可以想象,这本书的扉页上,很可能列举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名字,他们共同努力,才得以编纂出这样一部详尽的“品种志”。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具体的品种信息,更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在谷子资源研究和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关于品种资源的保存和管理策略的介绍,例如不同基因库的建立和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对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鉴定。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关于谷子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只是了解一种作物,更是理解国家农业科研体系的运作,以及科研工作者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做出的默默奉献。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应该是一本非常专业和系统性的著作,对于我这样对农作物育种稍有了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汇聚了国内在谷子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呕心沥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鉴定和描述了1986年至2010年间在中国范围内发现或培育的所有谷子品种。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每一个品种的详细基因信息,例如其关键的农艺性状基因、抗逆性基因等,或许还会涉及到利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品种进行鉴定的方法和结果。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基因组进行比对,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路径。这种分析对于理解谷子的起源与传播、保护珍贵的种质资源、以及未来进行更高效的育种设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附带一些图表,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品种的性状差异,例如在生长周期、植株形态、穗粒结构等方面的比较,这样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谷子的丰富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息,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作为一名对农业历史和地方作物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类收录了详实数据的“志”类书籍总是充满了好奇。我设想,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一张张清晰的谷子品种图片,每一张图片旁边都配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但不限于品种的来源、性状特征、适应性、产量表现以及栽培要点等等。想象一下,那些静静躺在书页里的,是数百种乃至上千种中国不同地区的谷子,它们形态各异,颜色也可能有深有浅,有的可能颗粒饱满,有的则小巧玲珑,每一种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和辛勤的耕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历史文献的引用,或是民间关于谷子种植的传说故事,这样不仅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更能让人感受到谷子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厚文化底蕴。例如,书中会不会提到某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谷子是如何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的?会不会有对传统育种方法的介绍,甚至是早期品种的演变历程?这些细节的挖掘,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品种名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谷子发展史的百科全书,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的农业和粮食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