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百科图解战斗机
定价:32.80元
作者:瀚鼎文化工作室
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65136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各类战斗机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战斗机之间的长期较量促使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百科图解战斗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了解到战斗机的基础知识,希望能满足军事爱好者的阅读需要。
《百科图解战斗机》适合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章 战斗机概述
01.什么是战斗机
02.战斗机与攻击机
03.战斗机如何命名
04.“F”的来源
05.战斗机的外观
06.战斗机的构造与材料
07.战斗机的涂装及其作用
08.国籍徽帜
09.战斗机的燃料
10.战斗机座舱的座位数
11.战斗机座舱内飞行员的活动
12.飞行员的装备
13.飞行员
14.战斗机能飞多远
15.战斗机时速的发展
16.战斗机多大合适
17.产量多的战斗机
18.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专题:流传不变的昵称
第二章 战斗机的种类与运用
19.战斗机的类别
20.舰载飞机与陆基飞机
21.舰载飞机的起降
22.航空母舰
23.木制战斗机
24.夜间战斗机
25.双体战斗机
26.火箭动力战斗机
27.寄生战斗机
28.水上喷气式战斗机
29.推进式螺旋桨战斗机
30.垂直起降战斗机
31.水上战斗机
32.衍生型战斗机
33.隐身战斗机
34.超声速飞行
35.超声速巡航
36.声爆
37.空对空作战
38.空中缠斗
39.空空导弹
40.空中加油
41.锁定
42.战斗机的大*载荷量
43.电子对抗
44.对地攻击*
45.防空*
46.诱饵弹
47.*搭载的核导弹
48.航空火箭弹
49.红外线探测装置
50.风冷发动机向水冷发动机的升级
51.各国的假想敌*
专题:真正不见踪影的隐身飞机
第三章 战斗机的组成与构造
52.如何驾驶战斗机
53.方向舵和升降舵
54.蜂腰状的机身
55.各种形状的机翼
56.副翼和扰流板
57.机翼上的襟翼
58.翼前缝条和前缘缝翼
59.前掠翼与斜向翼
60.翼身融合
61.飞机尾翼
62.三角翼机
63.无尾翼机和全翼机
64.座舱盖
65.座舱
66.吊舱
67.仪表板
68.射击瞄准具与平视显示器
69.通用挂架/发射架/*挂架
70.驾驶操纵杆和发动机油门
71.活塞式发动机的类型
72.喷气式发动机
73.后燃室
74.燃料箱
75.推力重量比——现代航空发动机优劣的衡量标准
76.*与航炮的区别
77.*如何无碍地穿过螺旋桨旋转叶片
78.*和航炮的安装位置
79.如何使战斗机安全地降落
80.减速板
81.发动机进气口
82.飞行员的紧急逃生
作为一名对军事装备有着长期关注的爱好者,我不得不说,《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通常会浏览大量的军事新闻、论坛和一些专业期刊,但很少有哪本书能够如此系统、如此直观地将战斗机的核心知识呈现出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科普”属性,它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解构了那些复杂的军事术语和技术概念。比如,书中对“推重比”的解释,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高推重比对战斗机的性能至关重要。同样,对于“机动性”这个概念,它也细致地分析了滚转速率、迎角控制、过载承受能力等多个维度,并且用不同战斗机的实际表现作为例证,这让我对“眼镜蛇机动”、“普加乔夫眼镜蛇”等高难度动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传感器融合”和“态势感知”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往往在其他资料中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用相当大的篇幅,配以精美的示意图,详细阐述了现代战斗机如何通过整合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电子战设备等多种传感器,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战场态势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空战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看见就打”,而是信息战、电子战和精确打击的综合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满足了“看热闹”的好奇心,更让我真正“看懂门道”,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对战斗机技术的理解深度。
评分我是一名对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对于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机,我一直充满了敬畏。《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空中巨兽”的诞生和演变。我喜欢它那种“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将冰冷的技术参数,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二战时期战斗机”的章节。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像P-51“野马”和Bf 109这样的明星机型,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各自国家的航空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在战争的催化下不断改进。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战斗机的介绍,例如一些早期喷气式飞机的尝试,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我对于书中对“冷战时期空战”的分析尤为着迷。书中详细描述了米格-21、F-4、米格-25、F-15等一系列经典战机的诞生,以及它们在东西方阵营对峙背景下的技术较量。书中还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例如“朝鲜战争中的空战”、“越南战争中的空战”,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不同时代战斗机的作战特点和战术运用。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讲述历史,让我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战斗机技术的发展是如何与人类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学习航空工程的学生,对于战斗机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求知欲。《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通常会带着学术性的眼光去审视一本书,并试图从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战斗机气动设计”的深入解读。书中不仅仅列出了不同机翼形状(如后掠翼、三角翼、边条翼)的特点,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对升力、阻力、稳定性以及跨音速飞行性能的影响。书中还配有大量的流体动力学示意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气流在不同翼型上的分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飞机的飞行状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重心与气动中心”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战斗机需要精密的配平,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机翼和尾翼的布局来获得最佳的气动稳定性。此外,书中对“座舱设计”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现代战斗机座舱的布局,包括平视显示器(HUD)、多功能显示器(MFD)、操纵杆和油门等部件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为飞行员提供高效的态势感知和操控能力。书中还提及了“人机工效学”在座舱设计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了,先进的战斗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对军事和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太多专业书籍。《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通常喜欢阅读一些能够帮助我拓展知识面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符合我的需求。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战斗机的发展历史”的梳理。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不同代战斗机的型号,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代技术革新背后的历史背景、技术瓶颈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例如,关于第二代战斗机(如F-4“鬼怪”)的出现,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以及为何它们虽然装备了强大的武器,却在空战中表现不尽如人意。而到了第四代战斗机,书中则着重强调了“高可用性”、“低维护成本”等理念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发动机技术,大幅提升了作战效能。书中对“隐身技术”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介绍了隐身涂层和外形设计,还深入分析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天线形状来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我甚至还了解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舱门的缝隙处理,也对战斗机的隐身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努力,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斗机的书,更是一部浓缩的航空技术发展史。
评分我是一名喜欢阅读军事科普的普通爱好者,对于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我通常只是“懂个大概”。《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却让我有机会真正“弄明白”。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化繁为简”的叙述风格,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战斗机发动机”的讲解。书中不仅仅介绍了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还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发动机(如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的特点和应用。书中还通过图示,详细展示了发动机的内部结构,例如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部件,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力。我甚至还了解到,发动机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能够让战斗机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机动动作,这让我对“超机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战斗机的航电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介绍了雷达、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部件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数据链进行信息共享,从而提升整个作战体系的效能。书中还提及了“隐身化设计”在航电系统中的应用,例如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天线设计,这让我明白了,现代战斗机已经不仅仅是飞机的总和,而是集成了众多尖端技术的综合体。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军事读物,其魅力不仅在于信息量的多寡,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百科图解战斗机》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通常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试图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但这本书却让我难以挑剔。我喜欢它那种“知识点”式的呈现方式,每个关于战斗机的知识点都得到了详尽而有条理的阐述。例如,关于“战斗机的机身结构”的部分,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蒙皮、骨架等基本结构,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结构疲劳”和“结构强度”的科普,这让我明白,战斗机不仅仅是速度和火力的象征,更是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心血的精密工程。我对于书中关于“飞控系统”的讲解尤为着迷。它详细介绍了电传操纵系统(fly-by-wire)的工作原理,以及液压系统、电缆系统在现代战斗机中的作用。通过精美的剖视图,我看到了复杂的电缆和液压管路如何在驾驶舱内延伸至各个控制面,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协同工作,将飞行员的指令转化为精确的动作。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战斗机视为一个整体,而是能够将其分解为无数精密的组件,并理解它们是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飞行任务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工程美学的赞颂。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其核心在于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并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百科图解战斗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是一名对军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之前对于战斗机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电影和游戏,显得非常模糊和片面。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专业的老师,一点一点地为我拨开迷雾。我喜欢它那种“问答式”的架构,虽然我没有真的在提问,但当我带着疑问去阅读时,总能发现书中对应的内容,而且答案往往比我预期的更加详尽和深入。例如,关于“战斗机为何要分成代别”的讨论,书中不仅列出了各代战斗机的技术特征,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每一代的技术飞跃都如此关键,以及每一代技术突破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等等。书中的图例更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助力,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模型展示,而是标注了关键部位、性能指标,甚至是一些设计理念的体现。我反复翻阅了关于“矢量推进技术”的章节,那些流畅的矢量喷口示意图,配合着关于推力转向对格斗机动影响的文字描述,让我对“全向机动”有了直观的感受。这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叙述,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高大上的航空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它让我认识到,战斗机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充满了智慧和匠心。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令人惊艳的军事类读物了!我一直对战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过于专业的书籍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信息碎片化。这本《百科图解战斗机》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百科图解”这个名字就非常吸引人,拿到手后,我更是爱不释释。那些精美的插图,真实到仿佛能闻到航空燃油的味道,每一张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绘制,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更是对战斗机各个部件、武器系统、飞行姿态的生动展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图例,看着它们,我仿佛能串联起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文字部分,内容详实却不冗长,对于战斗机的发展史、不同代战斗机的技术革新、关键性能参数的解读,都讲解得鞭辟入里。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代表性战斗机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各国航空工业的特色和发展轨迹。例如,关于F-22和苏-57的比较,书里不仅列出了它们的详细数据,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隐身技术、机动性、传感器融合等方面的优劣,看得我热血沸腾。而且,书中对于战斗机设计的背后逻辑,例如为什么某些气动布局更适合高机动性,为什么需要特定的发动机推力,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让我对这些“铁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穿越了一场航空史的盛宴,收获满满,也更加期待未来更先进的战斗机出现。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军事模型爱好者,我对战斗机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关注。《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定做的。我通常会对比不同资料,试图还原出最真实的模型,而这本书提供的丰富信息,让我事半功倍。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战斗机武器系统”的详细介绍。书中不仅仅列出了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炸弹等常见武器,还对它们的分类、性能特点、制导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例如,关于“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书中解释了它如何依靠自身的雷达锁定目标,以及其在全天候作战中的优势。同样,关于“红外成像制导导弹”,书中也详细说明了它如何捕捉目标的热信号,以及其在对抗电子干扰时的优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子战吊舱”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现代战斗机不仅仅是发射武器,更是能够通过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武器模型图,这对于我制作模型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导弹的弹体结构、翼片设计,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细节,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还原出模型的每一个部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战斗机武器系统的好奇心,更让我对现代战争中的“非接触式”打击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一直对战斗机充满了好奇,尤其对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感到着迷。《百科图解战斗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理解这些“空中巨兽”。我非常喜欢它那种“横向对比”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纵向发展方面,它清晰地梳理了战斗机从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代别都代表着一次技术的飞跃,例如,第一代战斗机主要依靠速度和火力,第二代引入了雷达和导弹,第三代则更加注重机动性和全天候作战能力,而到了现代,隐身、传感器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更是成为了核心。在横向对比方面,书中通过对不同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的代表性战斗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各国航空工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例如,书中对F-22和歼-20的比较分析,让我不仅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也对当前世界航空技术的发展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战斗机设计理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参数,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在设计战斗机时所侧重的方面,例如美国的“量质并重”,俄罗斯的“突出性能”,以及中国近年来在技术上的快速追赶和创新。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架战斗机的诞生,都凝聚着一个国家的战略考量、技术积累和工业实力,它不仅仅是武器,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