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萤火虫在中国
:42.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付新华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561063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1、让见过萤火虫的人重温童年的微光,让没有见过萤火虫的人弥补缺憾城市里的灯火明亮,有谁还记得你曾经燃烧发亮?萤火虫正在消失,也因此这个夏天萤火虫变得越来越热门,微博上有些生活达人列出一生不得不做的10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去看萤火虫。这本书不仅对萤火虫有科学有趣的描述,还有大量萤火虫的美丽图片。阅读本书,正好可以缅怀我们童年中消失或者缺失的萤火虫。
2、*的萤火虫读本。付新华教授是国内研究萤火虫的**人,他发现并命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还成立了国内**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十三年来,他坚持萤火虫研究和考察,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十三年来研究和考察的结晶。 3、当今*热的动保环保话题萤火虫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萤火虫的存亡直接和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保护萤火虫就是保护环境,动保环保是社会现今的热门话题,也是主要的正能量生发点。这本书能吸引到希望为动保环保出一份力,倡导微公益的读者群。
4、*美科普书本书采用特种纸双封面,内外封荧光色专色印刷。整本书的设计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孙俊良先生倾力呈现,以为读者考虑的角度进行编排,在细部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设计。
◆ 让见过萤火虫的人重温美好,让没见过萤火虫的人弥补缺憾。
◆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泰戈尔《萤火虫》
《萤火虫在中国》是中国萤火虫研究人付新华教授十三年来的研究结晶。一本的萤火虫读本,有故事,有情怀,有诗意,带你走进梦幻般的萤火虫世界。
作者回忆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寻找、考察萤火虫的美好经历,以及十三年来不减丝毫热情的萤火虫研究之旅。同时,书中还有国内种类全的萤火虫科普资料、实用的萤火虫摄影指南,各种美轮美奂的萤火虫大片。
《萤火虫在中国》既是记录,也是怀念。透过这些朴实的文字和美丽的图片,可以看到作者对萤火虫,这些故乡、童年中闪烁的微光的挚爱与怀念,以及对萤火虫正在消失的现状的忧虑。
付新华
与萤火虫“一见钟情”的诗意学者,青岛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与研究,是中国个萤火虫博士,发现并命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近年来,因痛感萤火虫数量的锐减,积极投身萤火虫保护事业,通过讲座、著述、摄影等形式,向公众传达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并成立国内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人。
自序:
每个晚上,萤火虫都在跳无声的舞 每个晚上,萤火虫都在跳无声的舞,而我便是那的观众。萤火虫跳得畅快,我看得也痴迷。
我们在无休止地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萤火虫却不知在什么时候被遗忘,被放逐了。曾在黑夜中御风而行的微光,如今已被霓虹市光所取替。曾频繁出现于唐诗宋词中的小家伙,现在只能在昆虫词典中找到它们的身影……不知不觉间,由于我们的无知,它们被无情地弃置于黑暗的角落,我们渐渐忘记了它们曾带来的美好时光。现在,有些生活达人列出一生中要做的十件事情,其中之一竟然便是看漫天的萤火。观看萤火虫,在古人是一种日常乐趣,而现在竟成了一种。我是如何与萤火虫结缘,又是如何坚持研究萤火虫十二年的呢?周围很多人都曾这样问我。十二年里,有很多难以尽数的感慨和故事,萤火虫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年只有寻萤的时候开心:调完课后,打包行李,收拾装备,跳上火车,吹着口哨,心情像鸟一样在空中扑腾。到达目的地,我就问附近的老乡,见过萤火虫没有。小时候,我从没见过萤火虫,为此总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那些有萤火虫记忆的人则不一样。老乡们一说起萤火虫就很兴奋,仿佛又回到过去,提着鸡蛋壳或折纸做成的萤火灯笼,或是戴着里面塞满了萤火虫、闪闪发光的南瓜藤项链,或是恶作剧般地将萤火虫捏死抹在小伙伴的脸上,小女孩则将萤火虫放入蚊帐中甜美入梦……他们带着一种美好的怀旧之情诉说着。而我听了之后,也像是进入了他们的童年,在夜幕下,在河边,追逐着萤火。
这些年来,开心的莫过于发现新的萤火虫物种,震撼的是有一次竟目睹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郁闷的是经常会碰到的寻萤而未果,害怕的是寻萤途中碰到毒蛇,倒霉的是为观萤失足掉进粪坑和鱼塘……有时候,我就像一只萤火虫,每一次野外考察都像是一次夜间求偶,看到前方的一丝光亮,就满怀希望飞过去,遇到的却是昏黄的灯……当然,也会遇到提着小橘灯的小女孩。10. 坦白说,在拿起《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萤火虫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晚上会发光的小虫子”这个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观念,它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深度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萤火虫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童年的回忆,更是复杂的生态信息、演化的智慧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想象力完美结合,使得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地区萤火虫种群差异性的细致描写所吸引,从北方的稀疏到南方的繁盛,从山区到平原,它们各自演化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书中关于萤火虫发光机制的详细解读,让我得以窥见生命最原始的沟通方式,那些闪烁的光芒,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伴侣,更是它们生存的“信号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萤火虫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如栖息地破坏、光污染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生物,它更是在唤醒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多样性的珍视。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乡村夜景之中,与那些闪烁的精灵共舞,也对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4. 翻阅《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仿佛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乡村夜晚的门,耳边回荡着夏虫的低语,眼前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芒。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有特色,它不像一本传统的科普读物那样,将事实和数据堆砌在一起,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萤火虫的世界。作者似乎是一位身临其境的观察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不同地域的萤火虫所呈现出的独特景致。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南方水乡萤火虫的描述,那些在荷塘边、在芦苇丛中闪烁的微光,与水面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读来令人心醉。而当他笔锋一转,描述北方草原上的萤火虫时,那种在广袤夜空中,零星却又坚韧的光点,又传递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萤火虫幼虫蜕变过程的描绘,那种经历漫长等待和艰辛挣扎,最终破茧成蝶的瞬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萤火虫生物学的介绍,更是一种对生命顽强不息的赞歌,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即使是再微小的生命,也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大自然又近了一步,也更加渴望去探索和保护那些藏匿于我们身边的,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1. 读完《萤火虫在中国》,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真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自然,却又对那些微小生命感到疏远的读者的书。我一直以为萤火虫只是夏夜里点缀黑暗的闪烁,是童年记忆里稍纵即逝的神秘。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萤火虫远不止于此。从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栖息地展现出的独特“语言”——那些或急促、或舒缓、或成串的闪光,到它们复杂的生命周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智慧与顽强。作者深入浅出地描绘了这些小精灵如何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从北到南,从山区到平原,默默地生存、繁衍。书中对不同种类萤火虫形态、发光模式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如星辰般坠落的生命。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它们如何利用光来吸引伴侣、标记领地的部分,那简直就是一场场无声的浪漫舞会,用光影诉说着生命最原始的渴望。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些小生物深切的关怀与担忧,它们正面临着栖息地破坏、光污染等严峻挑战。阅读这本书,不只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脆弱而又珍贵的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萤火虫,它更是关于我们如何重新连接那个充满生机与奇迹的自然世界,如何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找回那份久违的童真与敬畏。
评分7. 《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如同一盏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照亮了我内心对自然世界一直以来的好奇与渴望。我一直认为,对自然的了解,不仅仅是学习那些宏大的物种和景观,更应该关注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微小生命。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它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不同地域的萤火虫群体,它们的形态、习性、以及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不同种类萤火虫发光信号的研究,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却承载着生命的繁衍、沟通的秘密。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科学的分析,将这些微小的闪烁转化为一场场生动的生命剧场,让我得以窥见它们的世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萤火虫幼虫时期生存状态的描绘,那种在黑暗中默默积蓄力量,为最终的绽放而努力的过程,充满了生命本身的顽强与韧性。而当作者谈及萤火虫面临的生存困境时,那种对自然失去的深深忧虑,也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科普萤火虫的知识,它更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和关怀。读完之后,我仿佛能听到夏夜里传来的微弱鸣响,看到那些闪烁的生命,它们提醒着我,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是一种难以弥补的损失。
评分9. 《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引导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生命。我一直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而萤火虫,这个在夏夜里点亮希望的精灵,更是让我魂牵梦绕。这本书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萤火虫浪漫形象的描绘,而是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它们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生存现状、生态习性,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复杂而精妙的联系。作者对不同种类萤火虫发光模式的解读,让我惊叹于生命沟通的奇妙,那些闪烁的光芒,是它们传递爱意、繁衍后代的“语言”,是它们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导航”。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一些特定地区萤火虫群落的详细考察,那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也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而当书中谈及萤火虫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时,那种沉重的笔触,让我不禁反思,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剥夺着其他生命的存在空间?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科普,它更像是一次对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它呼唤着我们去倾听生命的声音,去守护那些微小却宝贵的生灵。
评分5. 《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自然之美的全新窗口。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萤火虫这种生物,更是在感悟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文学创作的灵动相结合,使得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萤火虫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象解读,从古诗词中寄托的思念,到民间传说里承载的祝福,萤火虫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扮演着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象征意义的角色。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科学的复杂性,但作者运用了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诸如萤火虫的生物发光原理、它们不同的发光信号所代表的含义等,解释得十分清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萤火虫分布的详尽考察,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也让我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到书中关于萤火虫数量锐减的警示性文字时,我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这些曾经照亮夏夜的精灵,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萤火虫的科普读物,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自然生态变迁的缩影,它引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也让我更加珍视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评分6.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下开始阅读的。起初,我仅仅是被那“萤火虫”三个字所吸引,觉得它们是童年夏日夜晚最美好的回忆之一。然而,《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的小生物,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适应、关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无数微小生命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的史诗。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深入到中国各地,去观察、去记录、去解读这些萤火虫的故事。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萤火虫种群演化过程的探讨,那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对话,让我得以窥见这些生命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不断地适应环境,如何不断地演变。书中对于萤火虫发光机制的科学解释,让我得以从更深层次理解它们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些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和对它们未来命运的担忧。读到关于城市光污染对萤火虫繁殖影响的章节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是否应该为了便利,而牺牲掉这些珍贵的生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的含义,也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繁荣,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保护所有生命的基础之上。
评分8. 怀揣着一份对童年记忆的追寻,我翻开了《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我记得小时候,夏夜里田野间闪烁的微光,总能勾起我对神秘事物无限的遐想。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这些“小精灵”的真实面貌。作者的笔触,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诗意,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萤火虫,以及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萤火虫社会性行为的描述,那些通过光信号进行的交流,仿佛是一场场无声的舞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读到关于一些濒危萤火虫品种的案例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种深深的惋惜,曾经照亮夏夜的生命,如今却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书中对导致萤火虫数量锐减的各种因素,如栖息地破坏、农药污染、光污染等的分析,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生命多样性的思考,以及我们作为地球的居民,应该如何承担起保护这些脆弱生命的责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又近了一步,也更加愿意去关注和守护那些藏匿于我们身边的,微小而又珍贵的生命。
评分2.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周,每一次翻开,都像是进行一场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生物学类的书籍抱有极大的好奇,但很多时候,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以一种极其优美且富有诗意的笔触,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作者并非仅仅在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将萤火虫那短暂却又璀璨的一生,以及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地区萤火虫群体迁徙和生活习性的对比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像是它们各自谱写着独属于自己的生存史诗。读到那些关于萤火虫幼虫时期捕食蜗牛的细节,我感到一种原始的震撼,生命就是如此,在渺小中蕴藏着强大的力量。而当它们成熟,利用光芒传递信息时,那种沟通的智慧又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自然保护的思考,也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展示萤火虫所面临的困境,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暂时放下书本,望向窗外,想象着那些在夜空中闪烁的生命,感受它们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系。这本书让我对“微观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呵护。
评分3.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萤火虫在中国》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毕竟“萤火虫”这个主题听起来有些过于小众和浪漫化,担心会是一本充斥着感性描绘而缺乏实质内容的读物。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生态、关于我们与自然之间复杂联系的深刻启迪。作者对于萤火虫的了解,绝非止于表面,他对不同品种的萤火虫在中国的分布、它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和昼夜下的活动规律,都有着非常详尽且科学的阐述。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但丝毫没有显得枯燥,反而因为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整个叙述更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萤火虫光芒的“语言”的解读,作者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微弱的闪光转化为一场场信息传递的盛宴,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小生灵交流的奥秘。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萤火虫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从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到城市化进程对栖息地的侵蚀,这些问题触目惊心,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是否正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剥夺着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科普,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自然共生的现状,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更和谐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