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古今历法
定价:15.00元
售价:11.0元,便宜4.0元,折扣73
作者:李芝萍,贾焕阁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2954826
字数:
页码:1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古今历法》介绍了古今中外几种重要的历法,回答了“什么是历法”、“2000年属于哪个世纪”、“春分秋分真的是昼夜平分吗”等人们普遍关心的一系列历法问题,并附有干支纪年与公历生肖对照表、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目录
《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前言
什么是历法
古埃及的太阳历是怎么来的
什么是古罗马历和努马历
儒略历的由来
公历的由来
公元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儒略日
世纪和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2000年属于哪个世纪
星期的由来
星期和礼拜是一回事吗
扑克牌与公历的关系
12个月英语名称的由来
您听说过“雾月”吗
为什么要改革公历
我国历法是怎样沿革的
我国纪元始自哪年
您了解农历吗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您知道每个节气的含意吗
什么叫中气
什么是七十二候
农历闰月是怎么安排的
为什么没有闰正月
为什么有“一年两头春”
为什么农历有相连四个大月
平气和定气是怎么回事
春分秋分真的是昼夜平分吗
为什么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何为冬至起九
您知道夏至数九吗
什么叫入梅和出梅
过年的起源与风俗
元宵节的由来
您知道寒食节吗
清明在哪一天
端阳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的动人传说
中秋月明吗
九月初九话重阳
为什么说冬至大似年
您知道腊日节吗
农历各月的别称
全球每个月都有人在过年
干支纪法是怎么回事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十二生肖是怎么回事
实岁和虚岁相差几岁
您了解傣历吗
您知道泼水节吗
您了解藏历吗
您知道藏历新年吗
您了解彝历吗
您知道火把节吗
您了解回历吗
您知道穆斯林的节日吗
日历是怎样编出来的
什么是“八字”
什么是阴阳五行
什么是黄道吉日和凶日
您听说过黑色星期五吗
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吗
干支纪年与公历生肖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什么是历法
在过去的老电影中,常用日历一页一页被撕掉的镜头表现时间飞逝。这 在当时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手法,因为它应用的道具——挂在墙上的日历是人 们生活中为熟悉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您知道日历是怎么产生的吗?日历是根据历法算出来的。历法是一种计算时间并将它们组成年、月、日的方法,这些时间单位大 致来自反复的天文周期,是自然界中有规律明显的变化,观察和测量这 些周期并不太困难,但要将它们组织成实用的计时系统却非易事,人们为此 研究了几千年。下面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历法产生的过程。早的时候,人们不会农耕,以打猎、采撷为生。太阳是人们见到的 大亮的天体。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循环交替,古人“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久而久之,这种明暗交替的自然现象,在人们头脑里便产 生了“日'这个时间的基本单位。太阳下山后,月亮出来了,人们发现月亮的外貌是在周而复始地变化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圆,然后又从圆到缺,乃至完全消失。于是 人们以“日”这个时间单位来计算月亮的变化周期,进而产生了“月”这个 比较长的时间单位。古人对“年'的认识要比对“日’’、“月”的直观认识晚得多。人类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开始注意季节的变化。因为他们在经年累月的生产实践 中发现,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与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大有关系。人们早的“年”的概念是靠观察物候来建立的,比如寒来暑往、河水泛滥、草木枯荣、鸟兽迁徙、渔汛花期等。任何一个民族发展的初阶段都经历了这一过程。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云:“野人无日历,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怜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 鸦舅,苗稚厌草茂。”证明我国古时就有“鸟啼知四时”的说法。由于每个 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所依据的物候有所不同,对于年也有不同 的称呼。就拿我国来说吧,“夏日岁,商日祀,唐虞日载'。草原上的游牧 民族以牧草一青为一岁,因此把几年称为几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过长期的“观象于天”,发现用某些昏、旦出 现的星辰可以定农时,知季节,而且比用物候定季节更为准确可靠。于是星 象历逐渐取代了物候历。无论中外,在科学的推步历法产生以前的很长的一 段历史时期内,人们都经历了由物候历到星象历的发展阶段。物候授时和观象授时都属于被动授时,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 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之后,就能预先推断季节,并开始摸索年、月、日之间的编排方法,于是就产生了历法。在古时候,历法还是皇权的象征,不论是中国的皇帝还是外国的统治者,上台后都要颁布新的历法。据统计,我国自秦汉以来,行用了一百多种历 法。历史上各国使用的历法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法大致属于以下三种类型。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周期制定的历法,因月亮也叫太阴,所以也称 太阴历。阴历规定十二个月为一个历年,由于历年比回归年短,所以季节逐 渐推迟,月份与四季变化脱节。上古时代的文明古国大多采用过这种历,目 前阿拉伯国家行用的伊斯兰历,其中一种“太阴年'制度就属于阴历。阳历也叫太阳历,它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作为制历依据,每年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符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但 这个“月”与月亮的盈亏无关,是人为规定的。历史上的古埃及历、古玛雅 历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都属于阳历。阴阳历也称太阴太阳历。此种历法日、月、年的长度均依据天象,把回 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历史上的古巴比伦历、古希腊历都属 于这种历。我国至迟到殷代就使用阴阳历,因在长期的历史中,这种历一直 被用来指示农时,所以通常称为“农历”。P1-3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太丰富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科普读物,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法介绍,这些内容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还融入了很多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了解到,很多看似简单的日子的划分,背后都凝聚了古人的无数心血和智慧,他们如何通过观察天象,制定出能够指导生活的历法,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书中对于一些科学概念的解释也十分到位,即使是我这种对科学不太了解的人,也能清晰地理解。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真的非常庆幸自己购买了这本书,它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满意的一本知识类书籍。
评分这套书我早就想买了,一直纠结于价格。终于下定决心入手,收到货的时候,包装非常严实,没有任何磕碰,这点真的让我很满意。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符合我个人的审美,简约而不失大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手感很舒适。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些插图,虽然不是那种色彩斑斓的,但却很有意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我是一个对历史和科学都非常感兴趣的人,一直觉得时间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但真正去深入了解却很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时间,有历史的维度,也有科学的维度,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代历法演变的部分印象深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古人如何智慧地观察天象,制定出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历法。这种知识的魅力,真的会让人沉迷其中,越读越想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时间的认识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总觉得时间就是个简单的时间轴,但现在我明白,它背后蕴含着人类漫长的智慧结晶。我一直对古代文明如何度量和记录时间感到好奇,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解谜神器”。它系统地介绍了从古代最早的日晷、沙漏,到后来复杂的历法体系,每一种方法都讲述得非常详细,并且解释了它们是如何随着科技和认知的进步而演变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法进行比较,比如我们熟悉的中国农历,还有其他一些我不太了解的古代文明的历法,它们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进去。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一下,回顾那些精彩的论述,真的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阅读。但是,这本书真的有种魔力,让我愿意放下手机,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喜欢它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生硬枯燥,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比如说,书里讲述到不同文明在时间计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这部分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一些国外的历法只有模糊的概念,看完之后,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作者的语言功底也很深厚,能够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更是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对时间的敬畏和探索。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觉得时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把握。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时间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特别是关于古代天文学家们如何通过观察星辰、月亮的运行来制定历法,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浪漫。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古代文明历法特点的对比分析,比如说,中国农历的精妙之处,以及西方公历的演变过程,这些内容让我对人类在时间研究上的不断探索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时间本身的哲学思考,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否足够全面。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又不至于让人感到 overwhelming,因为它将复杂的概念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提供了大量的例证和背景信息。我经常会在读完一段后,停下来思考,或者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让我感觉我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