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美学 9787110093535

科普美学 97871100935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学
  • 科普
  • 艺术
  • 设计
  • 文化
  • 思维
  • 大众读物
  • 知识
  • 创意
  • 启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93535
商品编码:296579271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美学

定价:68.00元

售价:49.6元,便宜18.4元,折扣72

作者:汤寿根;凌红霞 校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10093535

字数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科普研究者,科普创作者
  这是首部关于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总结,目前关于系统论述科普创作理论的研究很少,这部著作是作者长期从事科普创作,并对科普理论进行长期探索和深入思考的结果,值得研读。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科学文学艺术
  ——推动时代前进的三个齿轮
  科学——解读自然奥秘——求真
  文学——感悟人生真谛——崇善
  艺术——颂扬天地神韵——臻美
  “科普创作”为大众架起一座通向“真善美”的
  桥梁。构建这座桥梁的“工程学”就是“科普美学”。
  对我们科普作家来说,就是用文学艺术的心灵与
  笔触,诠释与演绎科学技术,以科普美学的审美
  特征,陶冶受众。

目录


作者介绍

汤寿根,编审,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历任:中国科协《现代化》杂志常务编委、编辑部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撰写的科学散文和主编的科普图书曾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中国科普作品奖、节约环保文明全国征文奖一等奖、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作品奖奖、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金奖、银奖等多项奖励。曾获中国科普作协科普编辑家荣誉证书、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证书,中宣部出版局曾将其业绩收入《编辑家列传》。

文摘


序言

前 言/汤寿根
章 概论/汤寿根
第二章 科学散文的审美/汤寿根
第三章 科学诗歌的审美/汤寿根
第四章 科学童话的审美/霞 子
第五章 科普演讲的审美/焦国力 汤寿根
第六章 科学家传记的审美/汤寿根
第七章 科学美术的审美/汤寿根
第八章 科学漫画的审美/汤寿根


知识的光芒,创意的火花:探寻科学与艺术的奇妙交融 在浩瀚的知识宇宙中,科学与艺术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它们的轨迹交汇,当严谨的逻辑与奔放的想象相互碰撞,便会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绚丽光华——这便是“科普美学”的魅力所在。本书并非是一本讲述具体科学知识或艺术理论的教条式读物,而是致力于揭示一种更深层的理解和体验:如何用艺术的视角去观照科学的本质,又如何用科学的精神去升华艺术的创造。 想象一下,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化为一颗颗在宇宙中优雅舞动的星辰;当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再是枯燥的物种演变图谱,而是呈现为生命形态千姿百态的壮丽画卷;当量子纠缠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而是被描绘成连接时空、超越理解的神秘纽带。这便是科学的诗意,是其内在秩序、和谐与普适性所蕴含的独特美感。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去发现和欣赏科学世界中那些不曾被轻易触及的“美”,那些隐藏在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科学发现背后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科学并非只有冷冰冰的理性,它同样拥有着令人心醉的优雅与精妙。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显现,到分形几何所展现的无限复杂度与自相似性;从光学中的色彩理论所揭示的光影变幻,到生物学中基因序列所蕴含的生命密码;乃至天文学中宇宙结构的宏伟壮丽,都无不体现着一种超越功利、直抵灵魂的美学价值。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剖析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逻辑推演的精妙之处,以及科学理论所展现出的简洁、统一与和谐之美。它将引导我们看到,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时,不仅仅是冷静的观察者,更是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他们以智慧和耐心,雕刻出对宇宙最深刻的理解。 反之,艺术的魅力也并非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或形式的玩弄,它同样可以从科学中汲取力量,获得深度与广度。当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描绘表象,而是开始深入探索物质的构成、生命的运作,乃至宇宙的法则,他们的创作便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张力与洞察。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现代艺术作品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原理,通过光影、透视、甚至声波的互动,创造出沉浸式、颠覆性的观赏体验;生物学中的对称性、生长模式,常常成为雕塑、建筑和绘画的灵感源泉;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更是为抽象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和逻辑框架。本书将探讨艺术如何在借鉴科学的洞见后,突破传统的界限,拓展表现的维度,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哲学意蕴和更强的现实关照。 “科普美学”并非将科学知识简单地“包装”上艺术的外衣,也并非是将艺术作品强行“解读”成科学的注脚。它更像是一种融合、一种升华,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它鼓励读者跳出各自领域的藩篱,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当我们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想象相结合,我们便能更有效地向公众传递那些复杂而迷人的科学理念,让知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充满魅力的体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科学知识更易于理解,更具吸引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科普美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它倡导在科普创作中融入叙事性、画面感、情感共鸣和哲学思考,将枯燥的实验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具象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让科学的魅力如同艺术品般,直击人心,引发好奇,激发探索的欲望。本书将分析那些成功的科普作品,探讨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精美的插画设计、创新的多媒体应用,将科学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点亮更多人的智慧之光。 同时,本书也旨在激发读者内在的创造潜能。当我们能够从科学中发现美,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也会随之提升。无论是作为科学研究者,还是艺术创作者,亦或是任何一位热爱生活、渴望理解世界的人,都能从“科普美学”的视角中获得启发。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连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奇妙规律和深刻联系。例如,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河流的分布,城市的交通网络,甚至是血管的延伸;聆听一段优美的旋律,我们或许会思考声波的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本书并非要培养一批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的全才,而是希望能够构建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沟通桥梁,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它鼓励读者去思考: 科学的逻辑如何转化为艺术的形式? 例如,数学中的对称性和比例关系如何影响建筑和绘画的构图?物理学中的光线传播和色彩混合如何被艺术家用于表现视觉效果? 艺术的想象力如何启发科学的探索? 例如,科幻小说中的设想如何成为科学家研究的起点?艺术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 如何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 例如,数据可视化如何超越冰冷的图表,成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者?科学纪录片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节奏,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它们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塑造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理解? 本书将围绕这些核心问题,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对大量经典案例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将会探讨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和谐的追求,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比例和透视法的精准运用;从现代艺术流派中对物质形态和抽象概念的探索,到当下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中的融合实践。 “科普美学”所倡导的,是一种超越表象的深刻洞察,是一种连接不同认知体系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科学并非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探索;艺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对现实深刻的理解与表达。当科学的严谨遇上艺术的浪漫,当逻辑的严密碰上创意的飞扬,我们便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感知,去品味知识的光芒,去点燃创意的火花,去发现那个宏大而精妙、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这本书,便是为你准备的一场关于科学与艺术奇妙交融的深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却是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脑力冒险。作者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调,探讨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问题,比如“声音是如何被看见的?”、“颜色是如何被听见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荒谬,但作者却通过科学的原理和有趣的实验,一一为我解答,让我惊叹不已。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插画和图表,这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让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我特别喜欢关于“视觉错觉”的那几页,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光学实验,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眼睛的,这种认识让我对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怀疑,也更加好奇大脑的奥秘。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它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随后的阅读经历却让我惊喜连连。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分享了她在科学研究中的点滴感悟,以及她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思考。她笔下的科学家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情感和梦想的个体,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科学家的伦理道德”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发展带来的争议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引导读者思考科技进步的意义和方向。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不再仅仅将科学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轶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科学的魅力更加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科普美学》,但读起来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探讨,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光影的追求,再到现代科学对宇宙奥秘的揭示。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串联起来,展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最喜欢的是关于“黄金分割”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比例在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如此普遍,从向日葵的花瓣到蒙娜丽莎的微笑,都蕴含着数学的和谐。读完这部分,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重新审视我周围的世界,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数学之美。书中还引用了许多诗歌和名言,让我在阅读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熏陶。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享受,而是上升到了理性的认知和哲学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魔力的万花筒,每一次翻阅,都能看到不同的奇妙景象。作者以一种极其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宇宙间最基本、最深刻的道理。从原子世界的微观尺度,到星系运转的宏观规律,这本书都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旅行”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像科幻小说那样描绘虚无缥缈的场景,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及其潜在的悖论。这种严谨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分析,让我对时间和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前沿的科学理论,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但作者却能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拓展我思维边界的书籍,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我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歌般的浪漫,又有哲学的深邃。作者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探讨了科学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她笔下的自然界,不再是冰冷无情的机械运作,而是充满了生机和灵性。我特别喜欢关于“生命进化”的论述,作者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生命画卷。她让读者感受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色彩。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意识”和“情感”的讨论,作者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些人类最难以捉摸的体验。这种跨越科学与人文的尝试,让我对人类自身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生命的奥秘充满了敬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也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