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數字科普之路
定價:50.00元
售價:36.5元,便宜13.5元,摺扣73
作者:張浩達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0092675
字數:
頁碼:3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數字科普之路》內容共分為六章,章重在對數字科普理論方麵的探討;第二章是對十幾位科普專傢親身經曆的有趣采訪;第三章是多樣化的數字科普實踐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第四章是北京數字科普協會服務中心工作的建言獻策和調查報告;第五章是北京數字科普協會如何有效開展科普工作並進行自我管理、規劃和運行的寶貴經驗與文獻。
內容中既有學術層麵的理論研究,又有如何組織豐富多彩的各類科普活動的方法介紹與案例分析,還有已經被采納的、可供參考的報告撰寫樣例。對如何辦好一個公益性的科普文化協會,有很好的示範作用。希望《數字科普之路》能夠對科普工作者、對學習科普和科技傳播專業的學生、對廣大的社會公眾,提供可資藉鑒的學習範式,共同繁榮我國的科普文化事業。
序
前言
章 理論研究:從科普到數字科普
節 數字時代的科技傳播
第二節 數字科普發展方嚮與服務能力提升研究
第三節 數字科普是數字化時代科普主流
第四節 數字創作發展簡史
第五節 探究藝術在科學活動中的價值
第六節 美術傢筆下的科學傢肖像
第七節 從電腦美術走嚮新興媒體藝術
第八節 信息消費和數字科普共發展
第九節 大數據時代的公眾理解科學
附錄 數字科普術語
第二章 他們的經曆:數字科普的見證
節 數字科普是科普工作的新嘗試
第二節 肩負責任辛勤耕耘“數字北京”的建設之路
第三節 科普就是大眾的科學化
第四節 數字科普重在教會人們思考
第五節 數字科普的意義不亞於“兩彈一星”
第六節 智慧博物館是我們的目標
第七節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的發展與創新
第八節 科普工作中的殘疾人IT技能培訓
第九節 中關村夢想實驗室
第十節 中國電腦美術發展的20年
第十一節 從膠片到數字攝影
第十二節 互動百科的維基精神
第十三節 從考古專傢到數博專傢
第十四節 突破知識壁壘的數字博物館
第三章 實踐齣真知:數字科普典型案例分析
節 麵嚮農民的數字科普方嚮與服務能力提升研究
第二節 2014年青少年科普信息化現狀調研報告
第三節 “蝌蚪五綫譜”科普網站的由來
第四節 信息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
第五節 英國博物館中的數字科普與文化教育
第四章 建言獻策:數字科普智庫服務社會
節 建立智庫服務創新創業
第二節 關於將信息服務業作為北京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重點的建議
第三節 中關村物聯網産業發展報告(摘要)
第四節 北京數字設計産業現狀及發展研究(摘要)
第五節 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研究報告(摘要)
第六節 關於北京發展服務外包産業的建議
第五章 當活動成為文獻:2008-2015年
節 成立北京數字科普協會的背景及其意義
第二節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成立
第三節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組織機構人員名單
第四節 我們的經緯綫——2012年至2016年發展規劃(綱要)
第五節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工作綜述(2007-2015)
第六節 部分媒體對北京數字科普協會的采訪報道
第七節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活動的記錄
第六章 結語
數字科普人的奇思妙想
後記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信息時,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數字科普之路”這個詞組。它很容易讓我聯想到,科學知識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教科書和學術期刊,而是正在通過互聯網、移動應用、甚至是遊戲等多種數字化的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觸達大眾。我猜想,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很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去構建一個更有效、更吸引人的科學傳播體係。也許會涉及如何利用短視頻平颱的碎片化傳播優勢,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化繁為簡;又或者會介紹如何通過遊戲化設計,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讓科學不再是嚴肅刻闆的代名詞。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關注到,在信息泛濫的數字時代,如何辨彆和傳播權威、可靠的科學信息,對抗那些誤導性的信息。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如何在這條“數字科普之路”上,既保持科學的嚴謹性,又能擁抱數字化的活力,讓科學的火種,點燃更多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目錄(雖然我現在還隻是在想象),我預感它會是一部關於現代科學傳播戰略的深度探索。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聲音魚龍混雜,如何讓科學的聲音脫穎而齣,如何確保科學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數字科普之路”這個標題,則暗示瞭這條道路上充滿瞭技術驅動的創新和策略性的考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有效的數字科普生態係統的真知灼見。例如,在社交媒體時代,如何與用戶進行有效的互動,如何利用算法推薦機製,將優質的科普內容推送給目標受眾,以及如何應對網絡謠言和僞科學的傳播。書中是否會討論,不同年齡層、不同知識背景的受眾,需要采取哪些不同的科普策略?是否會分析,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來評估科普活動的效果,並不斷優化傳播方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案例分析,能夠藉鑒一些成功的實踐經驗,幫助科普工作者更好地 navigating 這條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數字科普之路”。
評分這本書名《數字科普之路》給我一種前瞻性的感覺,仿佛是在描繪科學知識傳播如何擁抱數字化浪潮的未來圖景。我總是覺得,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大眾的理解和支持,而有效的科普正是這一切的基石。在過去,科普或許更多地依賴於傳統的媒體和教育渠道,但如今,數字技術的發展,無疑為科普打開瞭全新的維度。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廣泛性,讓科學知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傳播。例如,它可能會介紹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颱,構建科學社群,實現知識的共享和討論;或者是如何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直觀易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剋服數字鴻溝,確保不同群體都能公平地接觸到科學信息的策略。此外,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確保科普內容的質量和準確性,避免被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所淹沒,也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指明方嚮,讓我們在這條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科普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擺在桌上,封麵上的“數字科普之路”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信息時代科普傳播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科學的魅力在於它能解釋我們身邊的萬事萬物,而科普,就是把這份魅力傳遞給更多人的橋梁。這本書的ISBN號是9787110092675,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它,但光憑這個名字,就讓我對它即將帶我踏上的旅程充滿瞭期待。想象一下,在數字化的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科學知識的傳播方式必然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我們可能依賴書本、電視和課堂,但現在,網絡、社交媒體、短視頻,甚至AR/VR技術,都成為瞭科普的 new frontier。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用這些新媒介,打破科學知識的壁壘,讓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會不會分析不同平颱在科普中的優勢與劣勢?會不會介紹那些利用技術創新,成功讓科學“齣圈”的案例?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觸及到“眾包”科普、用戶生成內容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科學的嚴謹性和傳播的趣味性,找到那個恰到好處的度。畢竟,讓更多人愛上科學,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基石,而這條“數字科普之路”,想必充滿挑戰,也充滿無限可能。
評分看到這本《數字科普之路》,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那些曾經讓我眼前一亮的科普視頻和互動網站。科學,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應該像空氣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科普傳播正在經曆的一場深刻變革。過去,科普似乎總帶著一股“官方”的腔調,一本正經地講解,雖然內容紮實,但往往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而“數字”二字,則預示著這本書將關注的焦點,必然是那些藉力科技,讓科普煥發新生的力量。我猜想,書中會深入剖析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是如何被運用到科學知識的普及中的。比如,利用AI生成個性化的科普內容,根據讀者的興趣和理解水平,推送最適閤他們的信息;或者通過VR技術,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探索宇宙奧秘,體驗人體構造,讓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而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探險。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揭示,如何通過巧妙的互動設計,讓讀者在參與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真正實現“寓教於樂”的科普新模式。這本書,也許就是開啓這場數字科普革命的鑰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