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贴片式电子元件
定价:25.00元
作者:梁瑞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0302158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表面组装与贴片式元器件技术”丛书之一。主要介绍贴片式电阻器、贴片式电容器、贴片式电感器、其他贴片式电子元件以及贴片式电子元件研究课题与展望。在内容上,力图尽可能地向读者传递国际上先进的贴片式电子元件方面的前沿知识,而避免冗长的理论探讨。
本书可作为电子电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目录
章 概述
1.1 表面组装技术对贴片式电子元器件的要求
1.2 表面组装技术中的常用术语
1.3 贴片式电子元器件的特点
1.4 贴片式电子元器件的分类
第2章 贴片式电阻器
2.1 电阻器的基础知识
2.2 贴片式电阻器的基本参数
2.3 贴片式电阻器的分类
2.4 贴片式电阻器的设计
2.5 贴片式电阻器的制作工艺
2.6 贴片式电位器
第3章 贴片式电容器
3.1 电容器的基础知识
3.2 电容器的种类
3.3 贴片式电容器的基本参数
3.4 贴片式陶器电容器
3.5 贴片式有机薄膜电容器
3.6 贴片式电解电容器
第4章 贴片式电感器
4.1 电感器的基础知识
4.2 电感器的种类
4.3 贴片式电感器的基本参数
4.4 制作前的准备
4.5 贴片式电感器的制作工艺
第5章 其他贴片式电子元件
第6章 研究课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为一个新的物联网产品做快速原型开发时,临时翻阅这本书的,原本只是想快速查阅一下特定封装的散热能力数据。结果,我彻底“陷”进去了。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人性化,几乎能在一分钟内定位到你需要的任何参数或应用指南。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工艺窗口”的探讨。很多书籍只告诉我们元件的极限参数,但这本书非常务实地指出了在实际SMT(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上,哪些参数组合是安全且高效的,哪些组合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在高速贴片机上会频繁触发警报。特别是在讲解钢网设计时,它对比了激光切割和蚀刻两种工艺对焊膏体积控制的影响,并给出了不同焊膏类型(如RMA、No-Clean)在特定元件下推荐的开口率范围。这种对实际生产约束的深刻理解,是纯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设计”,而是在教你如何“制造”出可靠的产品。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审查了我们当前的钢网设计,果然发现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微小缺陷,及时规避了一批潜在的批量不良品。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以可见的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理论深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对一些新兴的材料科学和连接技术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例如,关于超薄型元件在柔性电路板(FPC)上的应用潜力,书中分析了柔性基材的热膨胀系数与刚性元件之间的热匹配难题,并引入了新型粘合剂体系的性能指标作为解决方案。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现在”技术的参考书,更是一本指导“未来”研发方向的路线图。作者在引述相关研究论文时,常常会加上自己的评论性分析,指出该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这种亦师亦友的引导方式,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和评估新的科研成果。对于研究生或者需要撰写技术综述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巨大的,它为你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底座和前沿的研究视角,让你在报告或论文中能够言之有物,立论有据,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肤浅论述。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沉浸”,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优秀的图文配合和术语的一致性。我发现,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3D结构或内部构造时,作者提供的剖视图和多角度渲染图清晰到几乎可以让你用手“触摸”到元件的内部结构。不像有些资料为了节省篇幅而使用模糊不清的低分辨率图片,这本书对每一个插图都进行了精心的绘制或选择,确保了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例如,在讲解晶体管的封装内部引线结构时,配图不仅展示了标准的引线形状,还详细标注了键合点的位置和焊球的尺寸范围,这对于进行故障分析或逆向工程的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新旧术语的兼容性处理得非常好,当一个元件或技术有过往的命名方式和当前的IEC/JEDEC标准名称时,作者都会在首次出现时给出括号内的对照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不同代工程师之间的沟通障碍,确保了知识传递的无缝衔接。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技术细节与可读性完美平衡”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触感,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米白色调的纸张,不仅护眼,而且文字的清晰度和排版的美观度也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元件实物照片,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很直观地分辨出不同类型贴片元件的细微差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结构上的用心良苦,每一个知识点的铺陈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路线图,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参数解析,再到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清晰。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不仅教授理论,更是在分享无数次实验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业潜规则”和避坑指南。比如说,在讲解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可靠性测试部分时,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封装尺寸在焊接应力下的表现差异,这一点在很多标准教材中都是一带而过的,但这本书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图表佐证,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元件选型深度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严谨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技术手册抱持着“啃大部头”的心理准备,毕竟很多专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受刑。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极高技术准确性的前提下,融入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剖析,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流畅且富有启发性。比如,在讨论引线键合的失效模式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标准的失效模型,而是从一个实际的手机主板上的虚焊案例入手,逐步反推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包括温度波动、助焊剂残留以及元件引脚的微观形貌变化。这种“侦探式”的解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愿意主动去深挖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此外,书中的图注和注释部分也做得非常专业,很多地方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标准(如J-STD或IPC标准),并给出了详细的对照解释,对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或设计验证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作弊码”一般的存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物理世界和我们日常接触的PCB板上的微小世界,让那些抽象的半导体物理概念,变得可触摸、可理解、可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