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老清華(民國趣讀)
定價:29.80元
作者: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34727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民國趣讀”係列叢書之一種。《民國趣讀 老清華》是追憶當年老清華的文字集納,作者皆為民國之大傢。
內容提要
馮友蘭、潘光旦、陳岱孫、孫锡三、馬約翰、費孝通等民國大傢講述百年清華民國年間的課堂趣聞、名師風采、社團活動……片段小文、三言兩語,生動鮮活地再現清華校園裏那些逝去的過往。咀嚼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曆曆在目,那段大學裏的時光也顯得華麗而有光彩。
目錄
輯從庚子賠款到清華學堂的建立
章校史雜說
費孝通:陰謀下的人纔工廠
唐紹明:革命中風雨清華
徐輔治:來之不易的清華中學(校史)
費孝通:留學費——獲得途徑(學費)(校史)
馮友蘭:和而不同(校史)
潘光旦:重拾國文課(校史)
潘光旦:“和尚”趕“方丈”(校史)
江文漢:外敵的思想入侵(校史)
潘光旦:清華的崇美思想(校史)
安洪溪孫敦恒:清華的“驅吳”鬥爭(校史)
章元善:封建式齣洋(校史)
王造時:國學的迴歸(校史)
張壽崇:那桐題匾清華園(校史)
陳岱孫:清華新體製(校史)
第二章校長,百年清華的重要奠基者
潘光旦:早期的清華校長
潘光旦:我對周校長的印象(校長)
陳中凡:我是校長我說瞭算(校長)
陳中凡:羅傢倫的強者哲學(校長)
陳中凡:羅傢倫眼中的日耳曼精神(校長)
陳中凡:強大的哲學(校長)
陳中凡:的鬧劇(校長)
陳中凡:我們不要你瞭(校長)
章元善尚傳道:和藹的校長(校長)
章元善尚傳道:視金錢如糞土能有幾人(校長)
馮友蘭: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校長)
唐紹明:留美教育奠基人(校長)
章元善尚傳道:“洋翰林”周詒春(校長)
徐輔治:瞭不起的周詒春(校長)
孫锡三:功濟後世---周詒春(校長)
章元善尚傳道:創辦北京圖書館(校長)
章元善尚傳道:不圖名而名自至的周詒春(校長)
章元善尚傳道:被逼離校(校長)
孫锡三:任勞任怨的周校長(校長)
徐輔治:小房子裏住著大學問(校長)
徐輔治:有知識有遠見的周詒春(校長)
王思立宋士英唐寶心:零化緣建校(校長)
梅祖彥:大樓與大師(校長)
瀋剛如:清華之船(校長)
韓詠華:沒人願意倒梅(黴)校長
韓詠華:梅貽琦公私分明(校長)
陳岱孫:梅貽琦與聯大體製(校長)
韓詠華:巡夜的校長(校長)
王思立宋士英唐寶心:愛護青年人(校長)
第三章漫談清華的校風與製度
馮友蘭:教授治校(製度)
潘光旦:清華的值錢處(製度)
潘光旦:清華學製(製度)
霍啓芳:創造力的消逝(校風)
潘光旦:清華的成績計分製(製度)
潘光旦:清華的“自由教育”(校風)
馮友蘭:紀律嚴明的軍式清華(製度)
潘光旦:清華初期的教學風格(校風)
王思立宋士英唐寶心:師生·朋友(校風)
王思立宋士英唐寶心:清華學製到中學(製度)
潘光旦:清華的通纔教育(製度)
附:清華曆任校長與就職演說詞
百年清華曆任校長
梅貽琦:就職演說
第二輯老清華的讀書生活拾零
章投考清華大學
潘光旦:清華早的關係學員
馮友蘭:清華的轉變
費孝通:清華“加工廠”(生員)
王道立:虛無的年齡限製(招生條件)
王道立:復試與假辮(生員)
潘光旦:校園內的特殊階層(生源)
鬍鑒:數學零分入清華的吳晗(生源)
潘光旦:革命年代彆樣生源(生員)
王佐良:良錚的詩風(生源)
第二章清華的課程與學習
潘光旦:一條腿能否齣洋(學習生活)
潘光旦:清華課程與課堂生活(課程學習)
潘光旦:齣洋的審判(學習課程)
潘光旦:清華的音樂(學習課程)
張岱年:我願意接受教育但要看是誰教育我(課程學習)
王造時: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課程)
潘光旦:齣洋前夕的演習(課程學習)
第三章 迴想當年的學生生活
潘光旦:我們吃的不是飯是道德(吃)
潘光旦:製度下的生活和“齋務主任”(生活)
吳季鬆:清華時代的吳恩裕(學生)
潘光旦:令人心怡的學習環境(校捨)
鬍鑒:特殊照顧的對象(校內)
章元善尚傳道:體育館(校捨)
潘光旦:清華“識字班”(服務者)
唐紹明:濃濃的清華情(清華工人)
王道立:“負責”的校醫(校醫)
潘光旦:傳道的校醫(校醫)
姚秀彥:南院的女生(生活)
第四章 清華學生的校園活動與刊物
張仲碧:靜齋的壁報(校內)
潘光旦:我們是這樣練習口纔的(校內活動)
潘光旦:舞蹈中的兩(校內活動)
王造時:清華學生的智力發展(校內活動)
潘光旦:清華學生“評議會”(校內社團)
潘光旦:交錢的刊物(校內刊物)
潘光旦:⊥社(校內社團)
李埏:互為師生的“十一學會”(校內活動)
郭道暉孫敦恒:清華園學生自治(校內活動)
郭道暉孫敦恒:孔教會(校內活動)
潘光旦:三分鍾信仰(校內活動)
潘光旦:清華刊物(校內刊物)
潘光旦:娛樂——話劇(校內活動)
潘光旦:娛樂——電影(校內活動)
潘光旦:基督教在清華(校內活動)
潘光旦:“孔教會”(校內活動)
馬約翰:強迫鍛煉(校內活動)
馬約翰:清華足球隊(校內活動)
葉方恬:聯大的壁報(校內活動)
葉方恬:教授們的“智慧之光”(校內活動)
葉方恬:積極獻血(校內生活)
葉方恬:自由的空氣(校風)
第五章留學生活剪影
潘光旦:不想再去美國(留學生活)
潘光旦:齣洋熱
章元善:熱情的綺龜佳人
唐紹明:甄彆入校
梅貽寶:要留美,先學遊泳
梅貽寶:熱情的猶太書商
梅貽寶:帶禮服的會議
潘光旦:閑適的留學生活
潘光旦:留美學生中的兄弟會
費孝通:留學與科舉
費孝通:留學製度的完善
費孝通:嚴格的英國太太
費孝通:我的生命都用來學習瞭
費孝通:獨特的教學方式
費孝通:頗具喜感的考試
張邦永:戰爭雜憶——一個女子的愛國情
附: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演說詞
曹雲祥:1924年鞦季開學式上的講話
曹雲祥:19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梅貽琦:1932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第三輯老清華的名人與課堂趣事
章 清華名人
王道立:鬍敦復——分級受學製
李任夫:清華四大導師之一——梁啓超(教員)
李任夫:梁啓超演講——《知命與努力》(教員)
李任夫:樂觀主義者——梁啓超(教員)
李任夫:梁啓超談——個人政治思想轉變(教員)
羅哲文:嚴格的梁思成(教員)
羅哲文:梁思成的遺憾(教員)
趙儷生:風趣的張申府先生(教員)
王道立:下的黑幕(教員)
馬約翰:踢球不許打架(教授)
許寶騤:“患難見真情”(教員)
周士觀:勤思是成功的步(教員)
翁文灝:必須聯蘇(教員)
孫敦恒:愛國的張申府教授之一(名人)
安洪溪孫敦恒:張子高論科教的意義(名人)
孫敦恒:愛國的張申府教授之二(名人)
孫玉蓉:俞平伯與陳寅恪(名人)
唐紀明:劉仙洲的教學作風(名人)
安洪溪孫敦恒:張子高抵製日貨(名人)
蔔保怡:吳宓的三個“28年”(名人)
蔔保怡:漫談式教學(名人)
蔔保怡:對《紅樓夢》情有獨鍾的吳宓(名人)
彭國濤:引人入勝的課堂(名人)
彭國濤:德藝雙馨(名人)
周傳儒:賣字維持鬆坡圖書館(名人)
楊鴻激:梁啓超的愛好(名人)
陳康定:情定楊步偉(名人)
陳康定:清華“四大導師”之一(名人)
陳孝全:耕耘清華園(名人)
湯傑:硃自清與清華圖書館(名人)
聞黎明:硃自清與聞一多(名人)
聞黎明:嘔心瀝血編成《聞一多全集》(名人)
易菲淑:聞一多與話劇(名人)
易菲淑:瀋從文夜市尋寶(名人)
李德仁:哲學界人(名人)
李德仁:邏輯很好玩(名人)
陳康定:“沒有一句褒語”的趙元任(名人)
王力:“乾不瞭,謝謝!”(名人)
蔔保怡:外文係培養目標(名人)
安洪溪孫敦恒:張子高的教學(名人)
馬約翰:不能做“東亞病夫”(教授)
陳芳:戰火中的數學傢——閔嗣鶴(名人)
鄧稼先:鄧以蟄兩離清華(名人)
史說:美國兩大軍校(教員)
費孝通:愛麵子的導師
王國維的辮子(名人)
孫敦恒:王國維進城(名人)
孫敦恒:吳宓的羅曼史(名人)
孫敦恒:吳宓延請四大導師(名人)
孫敦恒:吳宓知人善任(名人)
孫敦恒:王國維請旨任教(名人)
韆傢駒:的觀點,嚴肅的講學(教員)
吳澤霖:梅先生三件事(教授)
李埏:陳寅恪的“四不講”(名人)
錢穆:馮友蘭的請教(名人)
錢穆:“宿捨長”吳宓(名人)
暴春霆:《送米圖》題詩(教授)
第三章老清華的課堂趣事
王道立:“吐字不清”的程先生(老師課堂趣事)
王道立:不修邊幅的老先生馬季立(教員課堂趣事)
王道立:“奬罰分明”的馬先生(課堂趣事)
潘光旦:不著調的老師和學生(課堂趣事)
孫敦恒:張申府上課(課程)
孫敦恒:王國維的課程(課程)
孫敦恒:王國維與“二重證據法”(課程)
趙儷生:“風雲突變”的課(課堂趣事)
李埏:瘋狂選修課(課程)
李埏:大師級必修課(課程)
李埏:教師的競爭(課程)
王道立:呼吸體操和半夜運動(課堂趣事)
蔔保怡:叫座的課程(課堂)
第四輯清華運動與畢業
章清華運動與革命
潘光旦:“救災”不救災(社會活動)
潘光旦:清華(社會活動)
潘光旦:清華愛國運動開展的睏難性(社會活動)
郭道暉孫敦恒:清華社團的平民教育(社會活動)
劉清揚:革命生活(社會活動)
馮友蘭:清華保護愛國學生(社會活動)
馮友蘭:宋哲元兵圍清華園(社會活動)
郭道暉孫敦恒:清華園裏的“革命黨人”(社會活動)
羅章龍:“五四”(社會活動)
張仲碧:靜齋的反鬥爭(社會活動)
梅貽寶:歡迎“入獄”(社會活動)
第二章畢業季——耐人尋味的後一課
邱行湘:“人纔”的力量(畢業後)
馬彥祥:“話劇”來源(畢業後)
潘光旦:舊清華的人纔們都到哪兒去瞭(畢業)
費孝通:把留學作為理想的齣路(畢業)
鬍鑒:順利留校(畢業)
附: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曹雲祥:1924年在甲子級學生畢業式上的講話
曹雲祥:1926年對清華學子的畢業贈言
曹雲祥:1931年在甲子級學生畢業式上的講話
梅貽琦:1927年在清華贈彆諸君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有一種獨特的曆史韻味。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讀者帶入那個年代。文字間充滿瞭人文關懷,讀來讓人感到親切而又不失厚重。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也常常能帶來新的視角和啓發。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人物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無論是他們的言談舉止,還是他們的內心世界,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那些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悲歡離閤。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性,看到瞭在時代洪流中,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和抉擇。這本書不隻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人,關於在曆史的背景下,個體是如何展現齣他們的智慧、勇氣和韌性的。它讓我對民國時期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老清華(民國趣讀)》讓我眼前一亮,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民國時期的中國。書中對清華大學那段輝煌歲月的描繪,充滿瞭獨特的魅力。我喜歡作者那種不落俗套的敘事方式,將厚重的曆史娓娓道來,又不失其生動性和趣味性。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學者的求真務實、獨立自主的精神,也能體會到他們身上那種傢國情懷和時代擔當。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刻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不再是紙麵上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追求。那些關於校園生活、學術爭鳴、社會變遷的描寫,都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立體而飽滿的民國圖景。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也引發我們對當下的一些思考。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生動而細膩的刻畫。不同於以往對那個時代宏大敘事的解讀,《老清華(民國趣讀)》將目光聚焦於一群鮮活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失落,他們的纔情與睏境,都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讀到某位教授在顛沛流離中依然堅持學術研究的片段,我為之動容;讀到某位學生在國傢危難之際毅然投身革命的敘述,我心潮澎湃。這些人物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有凡人的情感和掙紮。作者善於從細微處著筆,用大量鮮活的史料和生動的故事,勾勒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畫像。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對國傢民族的深沉熱愛,在今天讀來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民國範兒”的內涵,它不僅僅是衣著風格,更是一種精神氣質,一種對真理的追求,一種對民族命運的擔當。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一個與教科書上截然不同的民國清華。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壇,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和青春的躁動。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敘事方式,將那些曆史人物和事件變得鮮活有趣。我仿佛能看到梅貽琦先生在校園裏溫文爾雅地踱步,聽到聞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講,甚至能想象到那些年輕學子們在宿捨裏徹夜不眠地討論問題的情景。書中穿插的許多小故事,比如關於清華食堂的夥食,關於學生社團的活動,關於師生之間有趣的互動,都讓這段曆史顯得格外親切和生動。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學者的另一麵,他們不僅有深厚的學術造詣,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甚至是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宏大的事件,更在於那些構成時代的無數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點滴,共同匯聚成瞭那個時代的獨特光輝。
評分初翻開這本《老清華(民國趣讀)》,一股濃鬱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際會、思想激蕩的民國時代。作者筆下的清華園,不再是冰冷的象牙塔,而是活生生的人物畫廊。我仿佛能聽到當年學子們在荷塘邊激昂辯論的聲音,看到教授們在課堂上揮灑自如的身影,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青春氣息與傢國情懷。書中描繪的諸多細節,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小事,還是學術思想的大論,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如某位教授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建立起某個學科,某位學生如何在大時代洪流中做齣艱難抉擇,都讓人讀來津津有味,掩捲沉思。它不似嚴肅的學術專著,枯燥乏味;也不像純粹的野史八卦,空洞無物。它以一種溫情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將曆史的溫度與人文的深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讀這本書,就像在與曆史進行一次親密的對話,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體會著前輩們的智慧與風骨。那些字裏行間流淌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歲月的沉澱,是文化的迴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