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穆艳霞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穆艳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穆艳霞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饮食文化
  • 饮食文化
  • 传统美食
  • 烹饪
  • 饮食史
  • 中华文化
  • 上下五千年
  • 穆艳霞
  • 风俗习惯
  • 饮食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09622
商品编码:296676084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定价:25.80元

售价:11.9元,便宜13.9元,折扣46

作者:穆艳霞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54209622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浓缩了具有代表性的饮华,共分六篇:食化、食思、食礼、食器、食艺、食趣,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语言流畅,插图精美绝伦,是青少年及广大读者爱国启智的读本。

目录


食话篇
饮食文化释义
饮食文化理论的原则
饮食文化的特征
饮食文化的类型
饮食文化的区域特点
饮食文化的地位

食思篇
思想源头
饮食思想的认同
饮食思想的类型
饮食审美

食礼篇
先秦食礼
食礼起源
封建食礼
近代食礼

食器篇
食器的发展
食器的演变
食器的分类
美食美器

食艺篇
冷菜造型艺术
热菜艺术
食品雕刻艺术
面点造型艺术
围边装饰艺术
筵席设计艺术
饮食环境美化艺术

食趣篇
游龙戏凤
百鸟朝凤
游龙戏金钱
雪月桃花
红棉虾团
涮羊肉
八仙过海闹罗汉
霸王别姬
斩鱼丸
逍遥鸡
虎皮豆腐
明珠鲍鱼
龙风配
红烧蚶肉
商芝肉
茯苓夹饼
乾州锅盔
水晶饼
红娘自配
如意菜
诗礼银杏
三美豆腐
黄焖潍河甲鱼
拔丝甜菜
琵琶鸡
龟羊汤
洞庭桂鱼
灯影牛肉
东坡墨鱼
葫芦头
枫桥白汤面
冬青桃
瓯柑
葱香饼
金橘酸甜肉
鸭儿粑
东坡肉
宁波烧鹅
老蚌怀珠
东坡鱼
全副銮驾
龙女斛珠
湘莲
鲤鱼跳龙
三丁包子
罗汉菜
四鼻鲤
鼋汁狗肉
蜜枣羹
试量狗肉
洛阳水席
八宝饭
慈禧蒸鲥鱼
金丝韭黄
龙凤面
蟹黄汤包
盘香饼
龙凤金团
福州光饼
热冬果

作者介绍


文摘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公堂”,即“堂食”之“堂”,后世“食堂”一词本此。故北宋相臣富弼有“煮羊惟堂中为胜”, “野人”不识“堂食之味”之说。这是“人工”的宫室之“境”。
  晋时“竹林七贤”时常聚饮歌啸的“竹林”,则属于人工造作的小“境”。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境,则是集自然、人工、大、小于一体的境。“花间一壶酒”的花间,道出的是人工庭院或花园;上有明月,下有身影,天上地下,“云汉”之遥,境不谓不大。
  自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当属自然的大境: “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有风情。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王勃的滕王阁会饮,欧阳修的醉翁亭小宴,均为自然、人工、大、小绝妙结合之境。苏轼《前赤壁赋》所记则以天地宇宙为大境。袁宏道《觞政》中的“醉花”、“醉雪”、“醉楼”、“醉水”、“醉月”、“醉山”等亦是对“境”美的讨论审鉴。当然,宴饮境的审美,更多则在人工,在宫室楼馆,商业都会万人辐辏,尤其如此。
  两宋都城的“大茶坊”、“熟食店”内饰精雅,且多“张挂名人书画”,“所以消遣久待也”。 “又有瓠羹店,门前以枋木及花样启结缚如山棚;近里门面窗户,皆朱绿装饰,谓之‘欢门’。”诸多“酒楼”则更是“彩楼相对,彩旗相召,掩翳天日。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
  至于明清的“酒楼”等诸式饮食市肆楼馆的建筑布置,更逾历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饮食市场和饮食文化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代。其标志之一便是上层家庭厅堂及市肆饮食楼馆设计得更具专用性、实用性,布置得具有浓郁文化色彩,从而更突出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环境美的理解和追求。
  ……

序言



舌尖上的华夏:千年饮食风华,味蕾里的文明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之《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它是一部流淌着千年历史的宏伟史诗,一幅描绘着灿烂文明的壮丽画卷,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刻解读。作者穆艳霞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远古的炉火旁,一路走到现代的餐桌前,探寻那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饮食文化之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食材的烹饪技法或名菜的介绍,而是将饮食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哲学、艺术和礼仪的语境中进行审视。从“食”这个最基本的人类生存需求出发,穆艳霞层层剥茧,揭示了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相互塑造,共同演进的。 一、 饮食的起源与早期文明的印记 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先民们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采集和狩猎,人类的生存方式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火的出现,不仅是文明的火种,更是饮食革命的起点。从最初的烧烤,到后来的蒸、煮,食物的形态和口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本书会详细描绘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结构,如粗粮、野菜、兽肉、鱼虾等,并分析这些原始的食物选择如何影响了早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更进一步,本书将深入探讨早期文明中饮食的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中的食物,象征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沟通;部落聚餐时的共享,体现了社群的凝聚与和谐。这些早期饮食仪式,已经蕴含了中华民族对“食”的超越性理解,将其与道德、信仰、社会秩序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考古发现,通过分析出土的陶器、石器,以及动植物遗存,来推断古代先民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 二、 礼乐制度与饮食的规范化 随着夏商周三代的到来,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高度礼制化的时代。饮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纳入了礼乐制度的框架之中。本书会详细阐述这一时期饮食的等级性与规范性。天子、诸侯、士、庶民的食谱、器皿、宴饮规矩都有严格的区分,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更体现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饮膳肴馔》会深入分析“食礼”的内涵,例如“饮之礼”中的“三爵”、“五齐”,以及“食之礼”中的“九鼎”、“八簋”。这些繁复的规矩背后,是中华民族对“食”的敬重,对“食”的仪式感,以及通过“食”来表达权力、地位和尊卑的文化基因。书中还会探讨诸如“飨”、“燕”、“馈”等不同类型的宴饮活动,分析其目的、流程和参与者,以此勾勒出早期中国社会饮食文化的丰富图景。 三、 思想哲学与饮食的智慧 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本书将从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角度,解读它们对饮食观念的影响。 儒家强调“饮食有节”,提倡适度、均衡的饮食,认为“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不仅仅是关于健康的建议,更是人生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一部分。书中可能会引用《论语》、《礼记》等经典,阐释儒家“中庸”之道在饮食上的体现,以及“食不言,寝不语”等生活规训。 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食饮有度”,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原始风味。所谓“返璞归真”,在饮食上便是强调食材的本味,不过度烹饪,不追求奢华。书中可能会探讨道家“清静”的思想如何影响了素食、草食等饮食习惯的形成,以及“食气”等养生观念的起源。 墨家提倡“节用”,反对奢侈浪费,对于宴饮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书中也可能涉及佛教传入后,对中国饮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素食的推广,以及一些寺庙斋菜的独特风格。 四、 农耕文明与饮食的地域特色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国家,这决定了其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季节性特征。本书会深入分析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物产禀赋,如何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从北方的粗犷豪放,到南方的细腻精致;从西部的牛羊驼,到东部的鱼米虾蟹,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技法。《饮膳肴馔》会详细介绍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渊源,如鲁菜的醇厚、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苏菜的清淡等等,并追溯其历史演变,分析各菜系在食材选用、调味技巧、烹饪火候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同时,书中还会强调季节对于中国饮食的重要性。“不时不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遵循的饮食原则。春天品尝嫩芽,夏天享用瓜果,秋天收获谷物,冬天滋补身体,这种顺应天时地利的饮食方式,不仅是生存智慧,更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书中会结合传统节气,介绍不同时令的代表性食材和时令菜肴,展现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的自然哲学。 五、 饮食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 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民俗风情。本书会详细探讨饮食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多元角色: 节日庆典与饮食: 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节日食物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家族团聚、祈福纳祥的象征。书中会逐一解析这些节令食物的起源、寓意以及相关的习俗,展现饮食在传承民族记忆和维系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婚丧嫁娶与饮食: 婚礼上的喜宴,丧礼上的祭品,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和仪式意义。书中会描绘不同地区和民族在婚丧嫁娶中的饮食习俗,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市井生活与饮食: 除了庄重场合的饮食,本书还会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从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到家常便饭的制作,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书中会介绍一些广为人知的小吃,如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成都担担面等,并追溯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让读者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接地气和生命力。 茶文化与酒文化: 茶与酒,作为中华饮品中的两大瑰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饮膳肴馔》将专门开辟章节,深入探讨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饮品,再到与文人雅士、佛道禅宗的紧密联系,以及不同茶类的品鉴和冲泡技艺。同样,酒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含义,从祭祀、宴饮到情感表达,都将得到细致的解读,包括各种酒的酿造、品饮方式以及与文学艺术的关联。 六、 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生生不息,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厨师和食客的传承与创新。本书将关注饮食技艺的传承,探讨名师的养成,以及烹饪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演变。 同时,本书也并非一味地怀旧,而是关注中华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创新。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饮食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实现新的飞跃,也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从对食材的选择、烹饪方式的改良,到对健康理念的吸收,都将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结语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是一部宏大的、全景式的中华饮食文化史。它不仅仅是关于“吃”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的学问,关于“文明”的学问。穆艳霞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感性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一个由味道、香气、色彩和情感交织而成的世界。品读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一种文化,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它邀请我们放下筷子,用心去感受,用舌尖去品味,去发现隐藏在每一道菜肴、每一杯饮品背后的,那厚重的历史,那灿烂的文明,以及那永恒的民族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知识,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我一直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活着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又始终保留着其独特的根基。在《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种生命力。作者穆艳霞女士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挖掘那些尘封已久的饮食故事,却又以一种充满诗意的笔触将它们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庆饮食”的章节,每一个节日,都有其代表性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传统的敬意。比如,春节的饺子,寓意着团圆和吉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思念和圆满。这些细节,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是如何与饮食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丢失了一些宝贵的传统,比如对食物的尊重,对烹饪的耐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场盛大而精美的宴席中穿梭。我一直觉得,中华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而《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这本书,恰恰将这一切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关于“宴饮之礼”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社交活动中,饮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餐具的选择,到座次的安排,再到敬酒的仪式,无不体现着一种秩序感和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古老菜肴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食材的堆砌,更是包含了烹饪的火候、调味的技巧,以及最终呈现出的色香味形。仿佛我能闻到那历史悠久的香气,品尝到那跨越时空的美味。穆艳霞女士在叙述时,充满了情感,她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热爱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我在阅读时也倍感温暖和亲切。书中对一些已经逐渐消失的传统烹饪技艺的介绍,更是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挽留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瑰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的,更是关于一种传承,一种记忆,一种对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的赞美。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烹饪方式和食材搭配。当我看到“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找到了宝藏。翻开书,立刻被那些生动形象的文字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菜肴,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食物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象征,甚至还有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比如,书里讲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道理,不只是对烹饪技艺的要求,更是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还有关于“药食同源”的论述,让我对很多日常食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们不仅能充饥,还能养生保健。作者穆艳霞女士在文字的运用上非常有技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书中对那些失传的古老食谱的考证和复原,更是令人惊叹,仿佛穿越了时空,品尝到了千年前的美味。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都无比热爱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日常烹饪中,让我的餐桌也充满浓浓的中华风味。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他们的饮食入手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之一。而《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饮食文化殿堂的大门。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从早期人类的食物获取,到历朝历代饮食制度的演变,再到各地特色饮食的形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文人饮食”的论述,那些士大夫们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对食物的品味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在享受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这种将饮食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有趣。穆艳霞女士的写作风格,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人的视角,她能够将那些古老的典籍和传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出来,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书中对一些非常见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仿佛在探索一个全新的味蕾世界。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好吃”,而是上升到了对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民族精神的感悟。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总是不得其法,难以窥其全貌。直到我读了《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大观”。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从最原始的农耕采集,到宫廷御膳的精致,再到民间食俗的淳朴,几乎涵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食材本身,而是将饮食与哲学、历史、社会、艺术等多个维度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关于“食疗”的章节,详细介绍了许多古代医家如何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滋补,更是包含了对人体阴阳平衡、五行相克的深刻理解。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如此注重饮食,这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智慧。书中的很多篇章都让我醍醐灌顶,比如关于“节气食俗”的介绍,详细阐述了在不同节气,人们会食用哪些特定的食物,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穆艳霞女士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保持着学术的严谨性,让人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得到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