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黃河、袁弋非、魯照華、郝鵬著的《5G UDN(超密集網絡)技術詳解》先以5G UDN的移動業界 大背景為切入點,闡明其誕生的基礎,發展主脈絡和 規律;然後分章節,從不同網絡層麵和不同角度,綜 閤地敘述詮釋,諸如UDN在未來5G異構網絡中將扮演 何種角色?其成功部署運營的主要支撐技術機製有哪 些?從網絡高層到低層,其係統架構、網絡部署方式 、空中接口高層和物理層的關鍵技術有哪些?它們之 間的有機聯係如何等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由於撰寫 本書時間窗的限製,某些具體問題的*終方案,可能 還在業界標準化的研討和反復商定之中。本書自始至 終,緊密結閤瞭當前5G 3GPP標準化的動態進展,內 容不斷地迭代*新,同時融匯瞭筆者過去在行業內外 的豐富經驗與體會,因此,相信讀者仍能從整體層麵 牢牢把握住當今和未來5G UDN技術發展的方嚮和演進 的規律、特點等。與此同時,本書中還盡量插入一些 3GPP標準外的其他研究成果,豐富瞭本書內容。
本書適閤從事無綫通信的科技人員、工科大學通 信類專業師生閱讀,同時也適閤當做工程技術及科研 教學的參考書。
第1章 5G前移動蜂窩曆史
1.1 5G前移動蜂窩係統和業務概述
1.2 4G LTE同構宏蜂窩和異構微蜂窩概述
1.3 4G LTE/LTE-A係統的主要性能特點
1.4 3GPP標準化九大原則
第2章 LTE微蜂窩和小小區技術
2.1 LTE小小區技術需求背景
2.2 LTE小小區技術發展曆史
2.3 LTE 小小區關鍵技術
2.3.1 LTE同構小區間乾擾協調
2.3.2 LTE異構小區間增強乾擾協調
2.3.3 LTE-A CA載波聚閤
2.3.4 LTE-A CoMP多點協作傳輸
2.3.5 LTE-A 小小區開關
2.3.6 LTE-A DC雙連接
2.3.7 LTE-A LAA及LWA聯閤互操作
2.4 Pre-5G概念簡介
第3章 5G UDN技術概述
3.1 IMT-2020定義的5G UDN應用場景性能指標與現有技術差距
3.2 3GPP相應的5G UDN場景及性能需求
3.3 5G UDN中的主要技術問題和挑戰
3.4 5GS係統的功能架構概述
3.5 5G UDN物理層關鍵使能技術
第4章 5G UDN部署組網關鍵技術
4.1 5G網絡架構和扁平化部署
4.1.1 gNB和eLTE eNB共站部署
4.1.2 gNB和eLTE eNB異站部署
4.1.3 5G網絡主要邏輯接口
4.2 基於C-RAN概念的集中式部署
4.2.1 CU/DU分離集中式部署
4.2.2 CU/DU 分離的候選方案
4.2.3 gNB-CU和gNB-DU分離後的典型流程
4.3 gNB控製麵用戶麵分離式部署
4.3.1 控製麵用戶麵實體分離需求
4.3.2 gNB控製麵用戶麵分離的技術難點
4.3.3 gNB控製麵用戶麵實體分離和CU/DU實體分離的關係
4.3.4 gNB-CU實體的控製麵/用戶麵分離後典型流程
4.4 異構雙/多連接方式部署
4.4.1 NR係統內雙/多連接部署
4.4.2 Multi-RAT之間雙/多連接部署
4.4.3 高低頻獨立SA/非獨立NSA部署
4.5 基於授權/非授權頻譜資源的部署
4.6 LTE和NR共享頻譜資源的部署
4.7 5G網絡切片化部署
4.8 5G UDN部署中的工程化挑戰
第5章 5G UDN空口高層關鍵技術
5.1 NR新空口用戶麵
5.1.1 空口協議棧概述
5.1.2 MAC子層
5.1.3 RLC子層
我嘗試快速瀏覽瞭其中的幾章,感覺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非常嚴謹的知識體係,不像某些技術書籍那樣,隻是羅列碎片化的概念和零散的案例。這種編排方式,更像是帶著讀者進行一次有規劃的探險,從基礎原理齣發,逐步深入到復雜的係統架構層麵。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術語的引入和解釋,感覺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去打磨措辭,力求用最精確的語言去描述那些抽象的技術實體。我注意到書中的圖錶和示意圖的質量似乎也保持瞭較高水準,盡管我沒有細看具體的拓撲結構,但從初步的視覺感受來看,它們的設計目的很明確——幫助讀者快速消化難以理解的流程和關係,而不是製造更多的視覺噪音。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至關重要,它能有效降低技術學習的初期挫敗感,構建起完整的認知框架。這種“搭腳手架”式的寫作手法,對於需要係統性掌握一門新技術的工程師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幫助,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而非僅僅是停留在錶麵光鮮的介紹。
評分我特彆關注這類前沿技術書籍對於未來趨勢的把握能力。一本優秀的參考書,不僅要詳盡描述現有技術,更要對技術演進的方嚮有所洞察和預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站在一個較高的視野,審視當前技術路綫圖的閤理性,並對可能齣現的顛覆性變革有所提及。這種前瞻性,是決定一本書“保質期”的關鍵因素。如果它隻是對當前標準進行機械的復述,那麼它的價值很快就會被新的技術報告所取代。而如果它能夠提供一個理解技術變革驅動力的分析框架,那麼即便是具體的技術細節有所更新,其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仍然具有長期的參考價值。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理解這些復雜技術背後所服務的更大網絡演進目標和商業驅動力,而非僅僅沉溺於眼前的技術細節中,這對於製定長遠的技術戰略至關重要。
評分閱讀體驗中,排版的可讀性占據瞭相當大的比重,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行距和字間距的設置,明顯經過瞭專門的考量,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減輕瞭不少。我留意到作者在處理復雜公式或代碼示例時,所采用的字體和背景反差,都最大化地保證瞭信息的準確捕獲。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一種對讀者時間成本的尊重。而且,書中的注釋係統似乎也相當完善,當涉及到引用外部標準或參考文檔時,提供瞭清晰的指引,這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讀者來說,是打開進一步探索之門的鑰匙。我甚至注意到,在某些關鍵的算法描述段落後,還附帶瞭簡短的總結性提示,這對於理解和記憶復雜邏輯非常有幫助,仿佛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在你身邊進行同步講解。這種體貼入微的設計,讓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嚮的接收,而更像是一種積極的互動,不斷引導讀者的思考方嚮,避免瞭在晦澀難懂處迷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硬殼包裹著厚實的紙張,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在如今充斥著電子閱讀器的時代裏,反而顯得格外珍貴和有分量。封麵設計上,那深沉的藍色調仿佛預示著深邃的技術內涵,簡潔的排版沒有多餘的裝飾,直奔主題,顯示齣編者對內容專業性的自信。當我翻開扉頁,印刷的清晰度和紙張的觸感都屬於上乘水準,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我特意觀察瞭目錄結構,它似乎遵循著從宏觀概念到具體實現的邏輯脈絡,章節劃分得體,讓人在浩瀚的技術信息海洋中能夠有一個清晰的導航。書本的整體工藝水平,比如裝訂的牢固度,我希望在長期使用中,它能經受住頻繁翻閱的考驗。此外,書脊的設計也頗為考究,無論橫放還是竪放,書名都能清晰辨識,這對於經常需要查找資料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小細節。這種對物理載體的用心,讓我對書中內容的質量有瞭更高的期待,畢竟,好的載體是承載好知識的基石,它至少在物理層麵上,為接下來的深度學習做好瞭鋪墊,傳遞齣一種對待知識嚴肅認真的態度。
評分從內容組織的大氣來看,我推測本書的作者團隊擁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種經驗感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知道”,而是深入到“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層麵。例如,在描述某一網絡功能實現時,往往能看到對潛在的性能瓶頸、部署挑戰以及不同技術選型之間權衡的討論。這種對“邊界條件”和“非理想狀態”的關注,是教科書式的理論著作常常忽略的。我所期待的是,書中能提供足夠多的“為什麼”的解釋,而不僅僅是“是什麼”的陳述。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現實世界中遇到的經典失敗案例或成功優化路徑的剖析,那將極大地增強內容的說服力和實用價值。技術書籍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它能夠指導實踐,幫助讀者繞過他人已經踩過的坑。因此,我非常看重書中對技術選型背後邏輯的深挖,那纔是區分普通參考書與專業工具書的關鍵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