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灾难史和地方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当我在书店瞥见《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云南,这个在中国版图上显得有些独特的地方,其地质活动的频发早已不是新闻,但将其置于1900-1950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便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我推测,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地震数据,而是试图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展现地震发生时当地社会的面貌。例如,在民国初年,当政府的号召力尚未完全辐射到偏远山区时,一场特大地震会对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地方官员在地震发生后的奏折、报告,亦或是民间商会、慈善团体自发组织的赈灾活动记录?我更期待看到那些“文图”,它们可能是当时摄影师留下的模糊却震撼的影像,也可能是当地文人墨客在灾难后写下的挽歌。这部选集,无疑为研究那个时期云南社会的脆弱性、应变能力以及不同阶层在灾难面前的反应,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窗口。
评分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是一本厚重的史料汇编,即便我还没有深入翻阅,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足以激发起我强烈的求知欲。云南,这个素来地质活动活跃的省份,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究竟经历了怎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地震?书名中的“史料文图选集”四个字,便预示着这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我期待着在这里看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当时的报纸报道、官方公告,甚至是幸存者的口述记录。那些泛黄的图片,或许会捕捉到灾难瞬间的惨状,也可能定格下人们在绝境中的挣扎与互助。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震的发生背景、震级、影响范围以及官方的救援措施进行怎样的梳理?例如,1930年代云南东川的地震,究竟带来了多大的破坏?当时的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书中是否收录了那个时代罕见的影像资料,让我们得以“亲眼”见证那些历史的瞬间?对于一个对中国近代史和地质灾害都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藏,它承诺着一段关于勇气、牺牲、以及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顽强生存的故事。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这个书名,就像是在向我发出一次神秘的召唤。云南,一个在地理上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省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经历的地震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事件。我设想着,这本书里可能会有这样一些令人唏嘘的片段:当北洋政府或国民政府在遥远的南京、北京处理着国家大事时,云南边境的某个村落,可能正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而官方的援助,可能要经过漫长的时日才能抵达,甚至永远也到不了。书中“史料”的含义,对我来说,意味着各种官方文件、民间的私人信件、甚至可能是学者的早期研究报告。而“文图”则更具象化,我期待看到老照片中人们脸上无法掩饰的惊恐、哀伤,抑或是相互搀扶的温暖;我希望看到当年的手绘地图,标记出地震的震中和影响范围;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些当年的手抄本,记录下那些口耳相传的地震传说。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历史的“考古”,是对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那种渺小却又顽强的生命力的深度挖掘。
评分光是书名就让我感觉沉甸甸的,似乎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震的书,更是对云南这片土地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回眸。1900到1950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自然的伟力从未停歇。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外敌入侵的炮火声还未平息,大地突然裂开,房屋瞬间化为废墟,那将是怎样一种绝望?书中收录的“文图”,想必会是这场双重灾难下,人民最真实的写照。我希望能看到那时候的报纸是如何报道这些地震的,是字斟句酌地记录事实,还是在动荡的时局下,也只能草草带过?那些“史料”,又是来自何方?是官方的统计,还是民间的研究?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在一起,将勾勒出云南在那个动荡年代,面对自然与人祸的双重打击时,所展现出的生命力。这部书,不仅是对地震灾害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云南人民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描绘。
评分这本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本身就信息量十足,它定位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范围和地理区域,并将目光聚焦在“破坏性地震”这一特定事件上。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史料”抱有极大的好奇。我想象,这些史料可能是地方志中关于地震的记载,也可能是当时报纸上关于灾情的报道,甚至是政府部门下发的赈灾指令。每一份史料,都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个时代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灾难时的反应。而“文图”的加入,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的价值。我期待看到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它们或许会捕捉到地震发生后残垣断壁的景象,也可能记录下人们在废墟中搜救亲人的场景,或者当地官员组织救灾的画面。这些图片,是文字之外最有力的证明,它们以直观的方式,将历史的残酷与真实呈现出来。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也许书中会收录一张1920年代云南某个城镇遭受地震破坏后的全景照片,背景是当时特有的建筑风格,而前景则是满目疮痍,但仔细观察,还能看到一些居民在努力清理瓦砾,展现出生命不息的顽强。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去理解历史,去感悟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