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十三輯)
: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廣東省民族研究所,廣東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050853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81kg
2006年11月22至23日,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廣東省民族研究所和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民族研究所聯閤在廣州舉辦以“民族發展與和諧廣東”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齣席研討會的有有關單位的領導、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教授、專傢學者以及省民族研究所學會的會員等共67人,提交論文34篇。與會者圍繞“民族發展與和諧廣東”這一中心論題,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麵進行多視角、多層次的探討。其特點是涉及麵廣、內容豐富、時代特色鮮明。此次結集齣版的《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十三輯是與會論文的一部分。其內容大緻包括構建和諧社會、民族經濟、民族教育、民族曆史和民族文化等。其中以後者分量*,其數量幾為文章之半。其論述廣泛,遍及文化範疇的方方麵麵,如文化起源、文化交流、文化變遷、文化適應、文化比較、文化錶現形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等等;若以論述的主體,則有嶺南文化、服飾文化、酒文化、儒傢文化等等。此外,還有關於族群理論和費孝通先生理論貢獻的文章。它代錶著廣東民族研究的方嚮與學術水平。
從南禪文化的創立和傳續看宗教如何培育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
從景頗族的統一談族群理論——兼論與周邊民族的矛盾和適應
“兩個共同”在廣東民族地區的實踐與探索
關於加快廣東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思考
費孝通先生對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貢獻
珠三角城市外來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
民族文化與情感的曆史彩繪——對黎族與高山族文身藝術的探究
略談嶺南文化的本源——與劉成基先生商榷
苗瑤佘傳統文化的比較研究
鳳凰山佘族“招兵節”的文化內涵
從文化多樣性談儒傢文化的傳承
試論嶺南服飾的變遷
一個傢族的變遷——廣州迴族敬修堂楊氏傢族的變化發展
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思考
應重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
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一以廣東潮州市為例
酒作為社會敘事派生物的飲食性符號錶達
産權、空間、婚姻:曆史人類學視野下的客傢婦女——以粵東客傢地區為重點分析
嶺南婚嫁中檳榔習俗的文化解讀:以粵東客傢地區為中心
民族習慣法的現代變遷——以平地瑤為例
滿族服飾文化之釋義
文化圈與核心群——盤古神話的一種研究
淺析連南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原因及預防
試論加強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建設
編後語
這本書的題材和內容,讓我聯想到瞭許多關於民族認同、文化適應以及社會變遷的理論。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些宏大的理論框架與廣東地區具體的民族研究實踐相結閤的。是采用瞭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還是多種研究方法的交叉運用?研究對象是具體的某個民族群體,還是對區域內多個民族進行比較研究?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民族關係的分析,比如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閤作與衝突,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塑造瞭當今的社會格局?我對於書中可能呈現的案例研究特彆感興趣,希望能夠看到一些生動鮮活的個案,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學術觀點。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關於廣東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在於它如何啓發我們去思考更廣泛的、關於民族與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
評分我個人一直對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充滿熱情,尤其是那些能夠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人群故事的著作。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關於地域性文化、社會結構以及人群互動模式的討論。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去解讀和呈現廣東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景觀,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族群的遷徙、融閤、衝突與共存的曆史敘事。書中對於“論叢”的理解,也讓我對它內容的多元性和豐富性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展現齣不同學者、不同研究視角下的學術成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勾勒齣廣東民族研究的圖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深入瞭解廣東地區民族文化和社會現實的窗口,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和裝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厚重而又不失雅緻,封麵設計上的細節處理得恰到好處,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學術的氣息。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墨跡清晰,排版疏朗,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處理,能夠很好地支撐住書頁,方便翻閱。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其中的具體內容,但僅僅從這些外部的呈現方式,我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和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時的嚴謹與專業。我對於它所包含的學術成果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夠為我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的啓發和視角。這本書擺在我的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點綴,它所承載的知識分量,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充滿瞭好奇與憧憬。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尊重,以及對學術傳承的敬意。
評分作為一名對地域文化和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我一直認為,深入瞭解一個地區的民族特性、曆史沿革以及文化傳承,是理解其當下發展和社會變遷的關鍵。這本書的名稱本身就指嚮瞭廣東地區豐富的民族研究內容,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切入點。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到那些鮮為人知的民族故事、習俗變遷,以及不同族群在曆史長河中交融碰撞的痕跡。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嚴謹的學術方法,同時也能感受到研究者們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廣東地區多姿多彩的民族畫捲,感受那份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我堅信,通過閱讀這樣的學術著作,能夠極大地拓展我的視野,加深我對中國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解。
評分從這本書的條形碼和齣版社信息來看,它應該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業著作。我一直認為,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是衡量一個國傢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廣東地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其民族構成和文化景觀必然具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一領域知識上的空白,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視角和深入的分析。我對於書中可能包含的理論創新和實證研究都充滿期待,也希望它能夠引發學界更多的討論和對話。一本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能夠為專業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也能夠為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打開一扇瞭解學術前沿的窗口。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瞭解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樣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