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研究
: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瞿旭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504086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初方法
1.3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框架
1.3.2 创新之处
2.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1.2 实质性漏洞的概念
2.1.3 信息披露的概念
2.1.4 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的概念
2.2 国外州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法规刈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
2.2.2 实质什漏洞的含义及类型
2.2.3 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影响因素
2.2.4 存在实质忭漏洞的公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2.5 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闲内相关法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
2.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
2.3.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实质仆漏洞披露现状的研究
2.3.5 信息披露的监管研究
2.3.6 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特质研究
3.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4.上市银行业务分析及行业特征
5.上市银行治理现状及特点
6.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分析——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
7.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构成要素
8.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的运行分析
9.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的经济作用分析
10.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瞿旭,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审计学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HEC商学院亚太区财务学客座教席,并曾赴德国柏林政治经济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交流访问,兼任多家证券公司、上市银行专家,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并参与多项*课题;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会计研究》、《投资研究》等国内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它那种直击痛点的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一直觉得,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又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其“实质性”有多重要,但往往又难以量化和衡量。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公开的、标准化的信息披露,但背后到底存在哪些隐藏的风险?这些风险对银行的稳健运营有多大的影响?这本书似乎就在尝试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它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实质性漏洞”这个核心概念,这让我觉得非常切题。我期待它能为我们这些关注中国银行业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更透彻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财务报表和公开文件中可能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特别是关于信息披露机制的研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构建这样一个研究框架的,又是如何去识别和评估这些“实质性漏洞”的。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实践的紧迫感,让我迫不及待想继续读下去,看看它能带来怎样的洞见。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信息披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但这本书却将焦点放在了“实质性”上,即披露的信息是否真正反映了银行的真实状况,是否存在可能掩盖关键风险的“实质性漏洞”。这是一种非常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穿透表象看到本质,显得尤为重要。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实质性漏洞”的,以及研究中是否会涉及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的可靠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来审视中国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了一个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具有前瞻性,也抓住了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我们都知道,一家银行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是基石。但“实质性漏洞”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觉得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银行可能在表面上合规,但内在的风险却在悄然滋生。这本书的研究,显然是在尝试揭示这种“形合而神不合”的现象,并通过信息披露这一关键环节来审视其背后的逻辑。我非常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哪些“实质性漏洞”最容易被忽视,它们又是如何影响到投资者对银行真实风险的判断的。这种深入的、现象背后的研究,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中国银行业风险状况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开篇,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独具匠心。通常,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宏观的制度性分析,或者是对单一案例的深入剖析。但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实质性漏洞”的信息披露机制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如何界定“实质性漏洞”?又如何去衡量其对信息披露的影响?这需要高度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证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回避这种复杂性,而是选择直接面对。它似乎是在尝试搭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上市银行的内部治理现状。我对它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实质性”的漏洞,以及如何分析这些漏洞是如何通过信息披露渠道被掩盖或暴露的,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为监管机构、银行管理层以及投资者提供一套更为精细化的分析工具和评价标准,从而推动整个银行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性和批判性,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当提到“实质性漏洞”时,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隐藏在完美财报背后,可能悄然侵蚀银行稳健性的真实风险。而“信息披露机制”的研究,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会触及到实际操作层面。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捕捉那些“实质性”的,而非表面文章的“漏洞”?又会如何去分析这些漏洞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会被刻意隐瞒,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暴露?这本书如果能为我们这些关注金融风险的读者,提供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方法,或者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行业内幕,那将是极大的收获。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如何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避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