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荀子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 荀况;王学典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6442763
字数:
页码:3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荀子》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辨、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苟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荀子》选取了其中具代表性的十二篇,包括劝学、天论、解蔽、非相、王制和议兵篇等,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给予了更为的选择和校勘,力求将苟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逻辑缜密、结构宏大的思想迷宫,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环环相扣的论述所迷惑。它的叙事方式并非线性推进,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过程,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对前一章节观点的深化和补充,同时又为下一部分的展开铺设了基础。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构建其核心理论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于建筑学般的严谨性,每一个概念的定义、每一个范畴的划分,都显得无可指摘。这种对知识体系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拍案叫绝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需要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反复咀嚼和印证的文本。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精妙的论断而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数次,试图捕捉到字里行间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潜台词。这种深度的互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气场非常强大,它不像那些旨在提供即时满足感的读物,而是像一位沉默但威严的导师,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真正有心人去叩问。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所构建的那个理想的社会图景,那种基于严格的自我约束和清晰的等级秩序所达成的和谐状态,虽然在当代看来或许有些理想化,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却是永恒的。它没有用温和的语气来劝导,而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论断来陈述真理。这种近乎于教条式的表达,反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感。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那些“自然本性”,并被挑战去思考:我们所认为的“自然”,是否真的是最好的状态?这种对固有观念的颠覆与重构,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阅读冲击。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大量心神去“搏斗”的著作,而最终的胜利,属于那些坚持到最后的思考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对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初次接触时,我确实感到有些吃力,不少术语和典故需要查阅大量的注释才能勉强理解其确切的含义。但这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存在的,它是在为那些真正有志于深入思考的人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障碍,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是极其惊人的。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层次。它就像一座信息矿藏,表面看似坚硬、难以开采,但一旦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便能从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我尤其欣赏它对“化性起伪”这一核心命题的论证过程,那种层层剥笋、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学术功底和对人类心性的深刻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朴的劲儿,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那略显陈旧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更像是一件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古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典籍,毕竟“荀子”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段遥远的历史和复杂的思想体系。然而,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文字虽然古雅,却意外地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似乎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探讨的都是关于为人处世最根本的问题。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性本质的剖析,那种冷静、甚至有些近乎残酷的真实,让人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忍不住反思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社会现象和个体精神的肌理,迫使读者直面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真相。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理想人格的蓝图,其构建的逻辑严密,论证层层递进,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每深入一层,便能感受到思想的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冷峻的哲学剧场,舞台上的角色们不谈风花雪月,只专注于探讨“如何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它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强大的说服力,并非依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凭借其无可辩驳的内在逻辑来震慑人心。我发现,作者在探讨社会秩序和个体修养的关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似乎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达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这种对“常道”的探寻,使得书中的许多观点即便放在今日来看,依然闪耀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举例来说,书中对于“名分”和“责任”的强调,在充斥着浮躁和权责不清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明白“是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这种要求人不断反思自身定位和行为准则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迫使人从安逸的舒适区中跳脱出来,去面对更高层级的伦理和实践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