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1世紀全國高職高專電子信息係列技能型規劃教材—綜閤電子設計與實踐
定價:25.00元
作者:錢衛鈞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301193266
字數:273000
頁碼:18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由錢衛鈞、趙雲偉等編著的《綜閤電子設計與實踐》是針對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的特點,為滿足高職高專院校電類專業參加各級電子技能大賽而編寫的培訓教材。本書介紹常用電子元器件的識彆、檢測方法,常用裝配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基本單元電路的設計,常用傳感器的典型應用電路,單片機*小係統及C51程序設計,Proteus電路仿真,*後給齣4個曆屆大賽的設計案例。本書可作為自動化、電氣工程、電子信息、通信工程、計算機等電類專業學生的教材,同時對電子工程技術人員、電子愛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由錢衛鈞、趙雲偉等編著的《綜閤電子設計與實踐》與《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單片機應用技術》等教材的內容緊密結閤,是職業院校參加各級電子技能大賽賽前訓練的基本教材。
《綜閤電子設計與實踐》共分7個項目。項目1電子製作基礎,介紹常用電子元器件的性能、作用、分類、識彆和檢測方法,以及部分常用手工工具的類型、作用、使用方法;項目2設計與製作基本單元模擬電路,列舉瞭常用的基本單元電路的設計;項目3設計與製作數字電路,通過幾個典型例子介紹數字電路中常用電路;項目4常用傳感器及應用,介紹常用的幾種傳感器原理、特性及典型應用電路;項目5圍繞著STC89C51開發闆的設計,介紹單片機常用設計及C51程序設計;項目6介紹Proteus在電路設計及單片機係統開發中的應用;項目7介紹4個曆屆電子設計大賽的設計案例。
《綜閤電子設計與實踐》可作為自動化、電氣工程、電子信息、通信工程、計算機等電類專業學生的教材,同時對電子工程技術人員、電子愛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排版布局,簡直是一場視覺災難,完全不符閤現代學習材料的閱讀習慣。整個版式設計充滿瞭90年代教科書的影子:大段密集的文字論述,缺乏清晰的邏輯分層;圖錶質量低劣,有些示意圖的綫條粗糙得仿佛是用最廉價的打印機印齣來的。更要命的是,理論與圖示的對應關係經常齣現錯位或缺失。比如,在解釋某一個運放電路的反饋機製時,配的圖例卻是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電路圖,這極大地增加瞭讀者的理解難度和閱讀挫敗感。對於一個需要通過視覺輔助來理解復雜電子信號流動的學科來說,這種粗糙的處理是不可接受的。我們期望看到的是清晰的模塊劃分圖、高質量的波形仿真圖、以及規範化的元器件符號和PCB布局示意圖。這本書在這方麵幾乎是零分,它不僅沒有幫助學習者構建清晰的知識結構,反而因為其混亂的呈現方式,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不必要的猜度和返工,讓人懷疑編撰者是否真正理解瞭如何進行有效的技術傳授。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教材時,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實踐”二字上的承諾。畢竟,高職高專的教育核心就在於“做中學”。然而,書中的實踐環節設計得極其簡單粗暴,缺乏層次感和引導性。例如,在介紹某一個設計模塊時,書本會直接給齣一個完整的設計思路和元件清單,然後要求讀者照搬。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法,扼殺瞭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好的實踐教材,應該提供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需求分析、方案選型、電路設計、仿真驗證到最終的調試驗證,經曆一個完整的設計流程。這本書裏,你找不到如何進行係統級的功耗預算,看不到如何挑選閤適的封裝以適應SMT貼片工藝,更彆提在設計過程中如何利用AD或Altium Designer進行復雜的電源平麵分割和信號完整性分析。它給齣的“實踐”更像是小學手工課的復刻,而不是麵嚮工業應用的工程訓練。讀完後,你或許能焊一個簡單的闆子,但麵對一個稍微復雜一點的實際産品需求,你依然會束手無策,因為書本從未教會你如何“設計”,隻教會瞭你如何“復製”。
評分這本號稱“技能型規劃教材”的書,從封麵到內頁設計,都透著一股子陳舊感,仿佛是上個世紀末期的産物被匆匆塞進瞭21世紀的框架裏。我原本對手冊的期望是能緊跟最新的電子技術發展,比如嵌入式係統的新架構、物聯網(IoT)的實際應用案例,或者至少是現代EDA工具的入門指南。然而,翻開目錄,映入眼簾的是大篇幅對基礎電路原理的重復講解,這些內容在任何一本入門級的電工電子技術教材裏都能找到,而且講解得更深入、更係統。最讓人失望的是,所謂的“綜閤電子設計與實踐”部分,案例陳舊得令人發指。什麼“555定時器組成的閃爍電路”、“簡單的綫性穩壓電源”,這些在我大一上學期就已經學完並實踐過瞭。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如FPGA的VHDL/Verilog入門、基於Arduino或樹莓派的項目實戰,或者至少是現代傳感器接口技術的詳細介紹。但這本書似乎完全活在另一個時空,對於當前電子信息産業急需的技能——如電源管理芯片的應用、低功耗設計、甚至是最基本的PCB設計規範——都隻是一筆帶過,或者根本沒有提及。這種教材對於當下職業教育的定位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它培養的不是“技能型”人纔,而是熟練重復過時知識的操作員。
評分關於教材中提到的“規劃”性質,這一點尤其令人擔憂。如果說一本教材是某個專業方嚮的“規劃”,那麼它應該為學生描繪齣清晰的行業發展路徑和必備技能樹。遺憾的是,這本書提供的規劃路綫圖是嚴重過時的。在當前電子設計領域,軟件定義硬件(SDH)的趨勢日益明顯,RISC-V架構的崛起、低功耗藍牙(BLE)的普及、以及對電源效率的極緻追求,都是工程師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然而,這本書的全部內容似乎還停留在對傳統分立元件電路的拼湊上,對任何現代的、基於集成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設計思路都缺乏涉獵。比如,對於如何利用現成的、高集成度的電源管理IC(PMIC)來簡化設計,或者如何利用微控製器的內部ADC/DAC進行高效的數據采集與控製,書中的篇幅少得可憐。它給齣的“規劃”更像是一條通往上個世紀末工廠生産綫的單行道,而不是通往21世紀高科技産業的未來之路。選擇這樣一本教材,無疑是讓學生在起跑綫上就選擇瞭落後。
評分作為一個對電子設計有一定基礎的自學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深入性和前沿性上存在巨大的鴻溝。它似乎是為完全沒有接觸過電子學的新手準備的,但即使是對於零基礎讀者,它的講解深度也顯得非常膚淺。書中對諸如MOSFET開關特性、運算放大器的失調電壓和共模抑製比(CMRR)等關鍵參數的討論,停留在概念的引入層麵,完全沒有涉及如何根據實際器件數據手冊(Datasheet)來量化設計目標,更沒有提供任何實用的計算模型或工程經驗法則。例如,談到傳感器接口時,僅僅提及瞭需要進行“信號調理”,但對如何選擇閤適的儀錶放大器、如何有效濾除工頻乾擾(50Hz/60Hz噪聲)等實際工程中必須麵對的問題避而不談。這種“點到為止”式的教學,隻會讓學生産生“我好像會瞭”的錯覺,一旦脫離書本的保護,麵對真實世界的噪聲和器件偏差,設計必然會宣告失敗。它培養的是理論的搬運工,而不是能夠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工程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