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各行业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 2007~2008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77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选取热点领域,综述现状,预测发展趋势,商讨发展对策。
本书是由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在查阅、归纳、分析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该专题报告共分13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十三个技术领域,具体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人类干细胞、抗体、燃料电池、永磁稀土运用、计算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十三个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内容涉及静电纺丝、燃料电池、第四代移动通信、计算机程序相关、抗乙肝病药物及抗体、干细胞、液晶等离子体有机发光显示等领域,这些都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范围内的内容。
每篇报告纵向从角度介绍了主题对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横向介绍了该技术的主要国家、主要研究机构或公司、产业界的实际水平。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力求为领导技术创新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技术情报研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基础资料,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提供借鉴。
目录
序言
1.静电纺丝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铁路运输领域中磁悬浮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动态
3.计算机程序相关领域技术综述
4.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5.移动通信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6.抗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干细胞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8.防治乙肝病毒的药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9.农业化学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0.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1.光子晶体光纤技术综述
12.反渗透膜海水淡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上转换激光和发光材料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时,我最期待的是它在那个特定时期对“信息技术”之外领域的深度挖掘。我们现在谈论技术,很容易聚焦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但2007到2008年,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的突破同样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我非常希望能看到报告对这些“硬核”科技的详细梳理。例如,新能源汽车的早期概念验证阶段,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瓶颈是否已经被清晰地指明?在航空航天领域,当时的商业航天刚刚开始萌芽,这份报告是否捕捉到了私人资本入局的早期信号?对于一个非纯粹IT背景的读者来说,如果这份报告能提供对传统工业技术——比如精密机械加工、化工合成——的现状评估,并指出它们在数字化转型初期的挣扎与机遇,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行业白皮书的范畴,成为了一份真正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难题和政策环境的制约。
评分从一个专注于宏观战略研究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这份报告对“技术成熟度模型”的应用深度。2007年,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往往存在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死亡之谷”。这份报告对于“技术推广障碍”的分析是否足够深入?它是否探讨了标准化进程的滞后性对新技术采纳的影响?例如,在某个特定行业,是否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接口或安全协议,导致了数个相互竞争的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这种“路线之争”的细节,正是理解市场动态的关键。此外,报告对于技术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布局的关注点,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竞争中的战略侧重。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关键人才缺口和专利布局热点的分析,这些间接指标往往比直接的技术参数更能揭示一个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潜力与瓶颈。
评分这份报告的叙事风格,我非常在意它是否能够摆脱那种刻板的、充满官方腔调的“总结陈词”。2007-2008年,正是全球技术竞争格局开始发生微妙变化的时期,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技术能力正在迅速崛起。我期望报告能用一种更具批判性、更贴近市场一线的声音来描绘“现状”。它是否敢于指出某些被过度炒作的技术泡沫?或者,它是否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当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未来将颠覆行业的“隐形冠军”技术?比如,虚拟化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普及程度如何?Web 2.0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落地速度有何差异?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列表,而是一份充满观点、甚至有些大胆预测的“时代快照”。如果报告能在数据支持下,对不同地区的技术投入产出比进行横向对比,那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管理参考,帮助理解当时的技术资源分配逻辑。
评分最后,我关注的是这份报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技术投资情绪的微妙变化。虽然报告的时间范围覆盖了危机爆发前夕,但任何对未来趋势的分析都无法完全绕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推测,报告中对“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相关的技术(如自动化、供应链优化软件)的强调程度,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如果报告能在不同季度或时间段内,对同一技术领域(比如绿色建筑技术)的关注热度进行对比分析,那将非常有趣。这不仅是技术发展史,更是技术如何应对突发经济冲击的案例研究。它应该能体现出,在经济紧缩时期,哪些是企业愿意削减开支的“非必要创新”,而哪些是它们视为救命稻草的“效率刚需技术”。这份报告,如果能捕捉到这种动态的、受环境驱动的决策过程,才算得上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行业报告。
评分这部厚重的报告,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各行业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 2007~2008》,这个时间跨度,简直就是一趟回溯历史的时光机。我记得那个时候,智能手机才刚刚崭露头角,互联网的速度和覆盖率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极其好奇这份报告是如何捕捉和剖析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技术脉搏的。它是不是详细记录了传统制造业在面临全球化冲击时的技术升级尝试?比如,汽车工业,那时候的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到哪个阶段了?电子消费品领域,LED背光电视是否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液晶面板?更让我关注的是,报告中对于“发展趋势”的预测,究竟有多么精准或富有洞察力。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危机前夕,各大行业的技术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风险与创新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软件架构、数据存储方式的早期讨论,它们或许是今天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雏形。这份报告对于研究技术演进的“关键转折点”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记录了巨浪袭来之前海面的平静与暗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