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品读湘西:走进沈从文的家乡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龙迎春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65336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作者涉足荒原僻壤、走进异国他乡、追思传统文化、体验百味人生。这是一本为旅游写的再平常不过的书了。除去别致的人文风景,我看到在拖拉机上的农民,看以小镇里团集在一起写生的学生,看来米粉店的女老板……真是很平常,很简单。可是,忽然间我又回到了校园的冬夜,休闲到寒冷中渐起的暖意。我的记忆的思线被连接起来。
湘西,一个充满神秘甚至惊悸然而却无限美丽的地方:凤凰,一个诞生大人物,演绎大故事,因而成为不朽传奇的小小边城循着沈从文滟潋的大忧伤、黄永玉弃放幽默。读本书后你将品味到那里不经意的一切。
湘西的山水是神奇的,古木四合的山寨、山脊上耸立的青石碉堡、峡谷里青蓝的急流,还有多情男女的对歌、官道上清亮细碎的马项铃响,和牛项下闪光的铜铎的沉静庄严声音——湘西是一个妙曼的王国,虽然人事早已更替,但沈从文先生记述并热爱着的山水却是依旧不变的。看山看水,就会不自觉地走进那一个曾经是想象中的世界。
一个沈从文的同乡人,从繁华的城市回到湘西,回到沈从文先生安顿灵魂的地方。跟随这样一位向导,去湘西看看沈从文的故乡,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食宿方便的导游手册,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游记,风光、人情芬芳着旅程,回忆、发现催生出新景,湘西的版图在一片深情中脉络清晰。
这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手记,诸多来自湘西的照片穿插其间。约会湘西的青山绿水,让我们再次感受从文先生提出的三个美好概念——生命、美、爱。
湘西,一个充满神秘甚至惊悸然而却无限美丽的地方:凤凰,一个诞生大人物,演绎大故事,因而成为不朽传奇的小小边城循着沈从文滟潋的大忧伤、黄永玉弃放幽默。读本书后你将品味到那里不经意的一切。内容包括吉首篇:湘西州府是吉首;三拱桥篇:神秘的行巫——“械仙”、拜访一个苗老司、“凤凰是中国美的两个小城之一”、追寻沈从文故居;茶峒篇;芙蓉镇篇。
序
吉首篇
湘西州府是吉首
市井风情“香港街”
峒河桥上算命忙
酸辣萝卜是至爱
湘西米粉香喷喷
苗族女人卖粑粑
三拱桥篇
走凤凰过三拱桥
走访苗寨岩柯寨
田边邂逅“同桌的你”
神秘的行巫——“杠仙”
山野人物的雅致
湘西美“落洞女”
湘西怕的放蛊
恐怖的“赶尸”
苗乡节日的仪式
拜访一个苗老司
苗人爱赶“边边场”
赶集腊尔山
茶峒篇
从三拱桥去凤凰(县城)
寻找翠翠——湘西之行一个梦
凤凰的历史沿革及故事
沱江日夜绕凤凰
听涛山下葬从文
石板街上望楼阁
民国总经理熊希龄
解读“湘西土匪”
一个真实的“土匪”故事:末代苗王龙云飞
追寻沈从文故居
“湘西王”陈渠珍
凤凰依然绽然的风景——黄永玉
娇媚的南方长城
中国迄今保存为完整的城堡——黄狮桥古城
隐在深山石头寨——一个被遗忘的世外桃源
茶峒篇
寻打翠翠——湘西之行一个梦
花垣租车去茶峒
渡口一条乌蓬般,仿佛梦境泪湿衫
翠翠有形似无形,不尽悲凉心头掠
《边城》也是沈从文的故事
芙蓉镇篇
匆匆掠过的景致
王村曾称“小南京”
《芙蓉镇》成就了王村
龙迎春,湖南凤凰人,199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广州日报社,专栏作家。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文学游记”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记忆地理学”的田野调查报告,尽管是以一种非常优美和感性的方式呈现。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文学想象和触手可及的现实肌理。我读到最后,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某个单一的画面,而是一种整体的氛围,一种由光影、气味、声音和人情构成的立体世界。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近乎苛刻,小到某条小巷里苔藓的颜色,大到几代人的婚俗变迁,都处理得极为精妙。这种对“在场”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它让你相信,那些被岁月掩盖的角落,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忽略的角落,依然有着它们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呼吸。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一块版图,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认知,更是对“故乡”这一概念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坐标,而是一系列被精心维护的情感和物质碎片构成的复杂场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在心灵受到冲击时重新拾起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心思,它不是按时间线索简单铺陈,而是像一个精妙的万花筒,不断地旋转和重组视角。有时候,我们会从一段关于自然风光的大开大合的描述中,突然被拉进一个极其微小的室内场景,比如一张褪色的旧照片,或是一件摆在角落里、被遗忘的物件。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惊喜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符号和现代性冲击时的那种辩证视角。湘西,作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原生态印记的地理概念,很容易被赋予过多的浪漫想象。然而,作者并没有回避现代文明的介入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他以一种近乎客观的笔触,记录了新旧交替时产生的微妙的张力,比如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被旅游业重塑后的那种复杂情绪。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勇气,让这本书的思考维度一下子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对过去美好的追忆,而是在探讨一个古老地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努力保持其内核的韧性。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自己的房间里慢慢消化那种“在场感”——仿佛我真的刚刚从那山水间回来,带着一身的雾气和泥土的气息。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这种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非虚构作品,向来是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期待。很多时候,这类书籍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将人生的况味生生地拆解成一个个概念,读起来干涩无比;要么就是过度煽情,把一切都描绘得如梦似幻,失去了现实的支撑。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陷阱。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真正“住”在了那里,而不是“路过”那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些民间手艺人的侧写,那种关于时间、关于坚持、关于技艺传承的探讨,被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对话中,显得自然而然,毫无说教的意味。比如,有一段关于一位老木匠如何挑选木料的描写,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和对匠心独具的理解,简直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一篇关于“慢生活”的哲学小文。文字的张力在于,它能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记录这些片段时的克制与尊重,他没有将这些朴素的劳动者“标签化”或“奇观化”,而是让他们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种跨越时代依然坚韧的生命力。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底色非常温暖,即便描绘了某些时代的局限性,也未曾流露出傲慢的审视,反而充满了理解和共情,这在如今的许多作品中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惊喜。有些段落的行文如同湘西的江水,舒缓、深沉,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韵律感,读起来让人心神安定,仿佛能听见远处的竹笛声。但另一些地方,尤其是在引用民间故事或者记录街头对话时,语言又变得极其鲜活、口语化,充满了地方特有的幽默和智慧,仿佛那些声音就在耳边嗡嗡作响。这种在典雅与质朴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不同语境的精准把握。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地方掌故,并非生硬地嵌入,而是与当前的场景或人物命运紧密关联。例如,当描述某位老人的坚守时,作者可能会引述一段相关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深度,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地域文化知识,但全程没有任何被灌输的感觉。这就像一场高明的魔术,你只看到了精彩的呈现,却完全没有察觉到背后的复杂结构和精妙设计。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下一处风景和故事的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的其实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带着淡淡的年代感的色调和那一抹标志性的翠绿,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故事感的画面里。我本身就对那些文学大家笔下的故乡怀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心,总觉得文字描绘的世界,总比直接的风景照多了一层滤镜,而这种滤镜,往往是灵魂的重量。这本书的装帧很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杂着纸张的微涩,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仿佛这就成了开启那段旅程的“入场券”。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文学评论集,或者是一本以作者生平为主线的传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寻踪之旅。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主题,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那些被时间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路、穿过那些依傍在沱江边,被吊脚楼的影子拉得斜长的清晨。每一次对某个地点的描摹,都不是简单的地理标记,而是伴随着一段旁征博引的历史片段,或者是一段与当地人交流时捕捉到的生活细节。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级,它让读者在了解“那里是什么样”的同时,也明白了“那里是如何成为现在这样”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似乎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已经绝迹的市井烟火气时,那种细腻的观察和捕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恨不得立刻订票飞过去,亲眼去确认那些文字是否真的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