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草業科學概論 |
作者 | 任繼周 |
定價 | 228.0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ISBN | 9787030418692 |
齣版日期 | 2014-11-01 |
字數 | |
頁碼 | 928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草業科學概論》根據草業科學的3類因子群(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社會因子群)、3個主要界麵(植物�駁鼐辰緱妗⒉蕕鬲捕�物界麵、草畜�彩諧〗緱�)和4個生産層(前植物生産層、植物生産層、動物生産層、後生物生産層)的理論框架,對草業科學的理論體係進行瞭全麵總結和係統梳理,揭示瞭草業科學發生發展的脈絡,展示瞭草業科學的全貌及當前草業科學研究的現狀。同時,《草業科學概論》針對生産實踐的需求,對草業中某些重要的具體問題進行瞭深入分析,並提齣瞭可操作性的技術方法。《草業科學概論》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說明瞭草業科學的應用前景和未來發展方嚮。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編輯推薦 | |
文摘 | |
篇緒論 章草業科學的基本結構 節草業科學發生的曆史背景 草業科學是研究草地農業生態係統的科學。草業科學是涵蓋從草地資源到草地農業生産的草地農業係統的生産過程的理論和技術。它包含草地生態係統的發生與發展、天然草地和栽培草地的建植與管理、種質資源的發掘與改良、草地與草食動物的關係,以及草畜産品的加工和流通。草業科學是大農業科學的一個分支,是整體農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分,也是農業的一種高級形態,因此草業科學也稱為草地農業科學草地農業科學。 草地農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更為中國所迫切需要廣義地說,草地農業生態係統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早期隻是由於係統結構不健全、生産層次缺失,導緻功能低下,沒有成為當時人類生産的主流,不易為人們察覺。譬如我國農村種植榖物,地頭零散草地和作物秸稈飼養畜禽,糞便返田,幾韆年來地力不衰。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曾一度促成瞭封建社會的繁榮,後期卻沒有適應社會進步,阻礙瞭社會生産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本文所闡述的是狹義的草地農業,即現代草地農業。。在我國,人類與草地資源的關係主要經曆瞭4個發展階段(圖1.1),這4個階段是曆史傳承的自然過程,它們逐步發展,各自有獨立的理念、科技係統和方法論特徵(錶1.1)。 圖1.1農業係統進化示意 錶1.1農業生産3個階段的理念、科技係統和方法論特徵自然農業階段農業自發階段現代農業階段後現代農業階段理念漁獵,采集利用。對資源不做任何加工自給自足,開發自然資源,主要靠資源投入發展生産,發生對資源剝奪的短期行為,但為數有限強力開發自然資源,追求高利潤,缺乏持續發展遠見,與生存環境嚴重相悖生態係統的觀點明確,人類生産、生活與生態係統趨於協調、穩定的持續發展科技係統人力,簡單工具人、畜和簡單的風力、水力為動力,使用簡單技術開發農業資源以石化為動力,藉助機械,發展商品生産,短期效益可觀,大生産的技術係統是其科技管理的高成就以智力通過信息網絡駕馭傳統動力與科技係統,高效低耗生産方法論適應自然,天人閤一利用自然資源,小規模,低效益,地區性、自給性生産係統,不強調規範,科技含量低,對生態係統的序茫然無知利用當時達到的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強化管理,大批量,高效益,強大的外延趨勢。視自然生態係統為奴僕,剝奪嚴重,發現生態係統序的作用,但未予重視集成、創新,係統耦閤,創造高效益,服務人生,生産個性化,批量靈活,自然與人類和諧生存、發展,對於生態係統的序精心設計、管理 自然生態係統經過人類農業化勞動而産生農業係統。農業係統經過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融閤演變,産生瞭不同結構和功能的子係統,如林業係統、農田係統、畜牧係統等,或分布於不同的地域,或在同一地域組成農業復閤體。農業復閤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農業子係統的自然結閤。參與復閤體的各個子係統保持其特色而獨立存在,雖然它們彼此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某些接觸和能量交換,但並不引發更高一級新係統的進化(任繼周和張自和,2003)。 早的農業是采集農業(任繼周,2001),或稱之為自然農業係統,是以適應自然環境、利用自然資源為特色的綜閤性農業,人是生態係統的一個組分。采集農業除瞭利用部分自然資源以外,對自然生態係統的投入甚少,也不存在農業分工,農業係統內部沒有完整意義的子係統,因而也就沒有農業復閤體。 隨著人類農業生産活動的強化,農業發展為兩個主要分支:動物生産係統與植物生産係統。在中國曆史上,作為主流,以伏羲時代為特徵的動物生産首先發生,以神農時代為特徵的植物生産相繼齣現。但在一些特殊地域,也不排除動物生産和植物生産同時發生的情況。但無論兩者是先後發生或是同時發生,它們都是作為單一係統而存在,各自獨立發展,彼此缺乏有機聯係和影響(任繼周,2004)。從係統的角度來看,此時的農業屬復閤體農業的雛形。 社會生産手段不斷進步,社會分工日益縝密,農業的分工和聯係也隨之趨嚮密切,於是齣現瞭農業復閤體和它所包含的子係統。經過多地區、長時間的演化,子係統的形態繁縟紛呈,如動物生産中的養牛、養羊、飼養傢禽等農業子係統,植物生産中的種植小麥、棉花、果樹等農業子係統,從而在農業復閤體內部豐富瞭子係統的多樣性。復閤農業內部各個子係統之間存在自發的産品交換,實現子係統之間的互相補充,同時也互相乾擾。它們在農業發展史上經曆瞭漫長的時期,孕育瞭農業耦閤係統,於是現代化農業誕生。 個階段,農業萌芽於種植牧草和發展畜牧業,在中國曆史上是伏羲時代。雖然人類還沒有資源意識,但已經依賴於草地而取得自身發展。他們改變單一采集、狩獵以取得生活資料的方式,開始種植牧草、飼養傢畜。人類與草地的關係相對和諧。 第2個階段,人類開始將草地視為一種土地資源,為瞭生存,開墾草地,種植農作物,以增加生産效益。這在中國曆史上始於神農時代。由於農具比較原始,人類隻是小規模開墾居住點附近的草地,對資源的破壞有限。 第3個階段,進入封建經濟時代,以商鞅變法提齣“墾草”政策為代錶,從墾草造田,到全國推行“以糧為綱”政策,長達數韆年,倡導,群眾風從,大規模遠徵屯墾。譬如,漢朝張騫打通中西陸路通道,開始在河西、新疆沿“絲綢之路”屯墾,連續兩韆年,建立瞭連串綠洲,但草原也遭到嚴重破壞;元明時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陸上“絲綢之路”日漸沒落,沿綫農田棄耕,沙進人退。在河西走廊已經發現被黃沙掩埋的人類農業活動的遺址,屬於漢唐兩代的就有數十處之多(李並成,1998;寜可和郝春文,1993)。黃土高原7000年前還是一個植被茂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地區,後來種植業與畜牧業經過11個階段8次嬗替,曆時近3000年,終定位於種植業,生態環境惡化導緻今日的經濟落後(任繼周,1997;硃士光,1998)。西南地區雖開發較晚,但從東晉開始,佘田開發隨人類南徙進軍川、黔等地區的深山老林,唐代以後,北方移民南移增多,墾荒加速,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長江水災頻率從唐代的1次/18年,增加到宋代的1次/5年(劉沛林,1998),遺患至今,幾乎年年發生,後果嚴重。中國荒漠化,以大於2100km2/年的規模發展,目前速度比20年前快34%,而且75%以上的荒漠化潛育麵積分布於西部經濟落後地區(慈龍駿和吳波,1997)。1949年到1989年,新疆、青海、甘肅3省區的草地麵積分彆減少64��8%、61��1%和65��5%,同期草地傢畜數量卻成倍增加,草地資源負重已經到瞭難以承受的地步(任繼周,1998),隨之而來的則是草地退化,荒漠化加速。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這種人為地割斷草地農業各個生産層之間的有機聯係,將人與草地的關係互相悖反的中國傳統推進到瞭。 第4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後,草地資源作為生態屏障和畜牧業的生産資料的雙重意義,逐步顯現。特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頒布實施以來,逐步嚮依法治草的道路邁進。盡管“以糧為綱”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草地農業的思想也在逐步發展,2007年農業部主持製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