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定价:360.00元
作者:李志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505kg
编辑推荐
李志坚院士是我国微电子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自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后,50余年来一直工作和奋斗在微电子学领域,他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微电子学科的发展进程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集收录了李志坚院士(及其合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共236篇,以年代为主线,同时按照主题进行了适当的归类,内容涵盖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方面。
内容提要
本文集共三册,其中收集和整理了李志坚院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其内容涉及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在50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李志坚院士长期坚持在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以其特有的睿智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与其合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及微电子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者的话
上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中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其他
下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的流畅度来说,这套书绝对是“硬骨头”级别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耐心。我注意到,不同篇章之间的衔接并不总是平滑的,这或许反映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成果汇编在一起的特性。比如,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其论证结构是典型的线性推演,严丝合缝,不留余地;而后期关于文化心理的探讨,则开始变得更加开放和带有叙事色彩,情感的介入也更明显一些。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阅读线索。我发现,如果按照文集的顺序来读,确实能更好地捕捉到作者思想演进的轨迹,但我也尝试过跳着读一些感兴趣的章节,发现那些独立的篇章同样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可以作为切入点。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洞察力,让你不得不承认,很多社会现象的底层逻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也更残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很多议题,放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被讨论得非常透彻,但当你追溯到源头,会发现李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某些洞见,其敏锐度和穿透力是惊人的。这套文集不像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那样,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去包装简单的概念,它的语言风格是克制而精准的,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偶尔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情绪。尤其是涉及到方法论的部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介绍“是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它”。我特别喜欢他引用古籍和西方哲学的那些段落,那种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让整部作品的格局瞬间打开了。它不是孤芳自赏的自说自话,而是试图在一个更宏大的知识体系中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位置。翻阅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备着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启发我的句子,然后去搜索相关的历史背景,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深度研究的开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老派的字体配上略显朴素的封面,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感里。我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感觉就预示着内容的分量,毕竟是“文集”,三册书摞起来,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小山。我对作者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一些学术圈的传闻和引用片段里,这次终于有机会可以系统地梳理一下他的思想脉络。从目录上看,涉猎范围极广,从早期的理论探讨到后期的对具体社会现象的剖析,似乎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不过说实话,第一册的开篇有些晦涩,文字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清作者的逻辑起点,这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啃下了前三章,感觉每句话后面都藏着一个需要查阅的背景知识点。尽管如此,那种深邃的思辨性还是挺吸引人的,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逼着你去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我期待着在中卷里能看到更多贴近实际案例的论述,希望能让那些宏大的理论有一个更具体的落脚点。
评分这套文集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多地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范式。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碎片化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跟随一个思想者的长篇论述,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体验。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不是那种鼓动人心的煽情,而是基于扎实论据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所构建的权威感。我尤其欣赏他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审慎态度,很少看到绝对化的表述,更多的是对复杂性本身的尊重和呈现。每次读完一个部分的总结,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作者只是轻轻地揭开了一角,留下了更深层次的谜团供读者自己去探索。对于想真正理解某一领域底层逻辑的求知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座难得的富矿,但需要做好“淘金”的准备,因为杂质和砂砾是不可避免的,而区分它们正是阅读的乐趣和挑战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最初是冲着其中的历史事件评论部分来的,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套文集的真正精髓在于它对“观察问题的方式”的训练。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底层方法的构建,他教你的不是某个结论,而是如何像他一样去看待现实中的种种现象。书中的语言风格,初看可能略显枯燥,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韵律和力量。那些长句子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精妙地承载了多重限定条件和因果关系,强迫读者进行更高阶的认知整合。我周末泡了一整天图书馆,就是为了对照着书中的一些术语去查阅相关的经典文献,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有效得多。这套书不适合在通勤路上随便翻阅,它需要一个安静的、可以随时停下来反思的环境。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思维边界的有力拓展,虽然过程略显艰辛,但收获的知识“密度”和思维的“韧性”绝对值得投入的时间成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