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
定价:39.00元
作者:(韩)金翼兼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100389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所收入的内容尽管只是笔者三年来诸多努力的一个缩影,但也算得上是辛勤付出的好见证了。笔者在文中流露出希望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韩国,并且希望中国能与韩国一道为发展两国关系而努力的美好愿望。
书中收入的所有文章,笔者都曾用中文发表过,其中需要翻译的部分则由驻华韩国文化院申海燕完成,而后通过笔者的严格校对终确定。出色的翻译都归功于申海燕,若翻译部分存在问题实属笔者疏忽,望给予理解。
目录
演讲
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政策支援
21世纪文化角色与韩中文化交流
韩国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援政策
韩中两国的文化力量与知识分子的角色
东亚文化价值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作用
Ondol的文化价值与世界化
文化产业发展与版权合作
人类和平与东亚文化的作用
访谈
文化产业根本动力在民间
望中韩电影合作双赢(摘要)
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角色(摘要)
透过文化以提高生活质量
韩流越吹越劲背后的“国家推动
韩流中渐
中韩文化的一衣带水
以文化推进韩中两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投稿
21世纪东亚文化的作用与使命
韩中应携手共建文化强国
加强韩中文化合作的提议
增进韩中友谊加强文化合作
加强韩中旅游合作的提议
韩食-21世纪的全新well-being饮食
逐步被世人注目的韩字
跆拳道的教育作用
跆拳道的主要精神
跆拳道的世界化与中国跆拳道
扩大韩中版权合作的提议
为韩中饮食世界化的提议
祝词
“2011中韩文化艺术人论坛”开幕词
“中韩纪录片论坛”开幕词
“第六届东亚茶文化专题研讨会”祝词
“世界知识产权日纪念研讨会”祝词
“北京大学翻译学术研讨会”祝词
“光州市立美术馆北京创作中心开馆仪式”祝词
“亚洲艺术博览会开幕式”祝词
“2009中韩跆拳道发展研讨会”祝词
“中韩版权论坛开幕式”祝词
“韩中室内设计学会国际学术大会”祝词
“韩中游戏产业合作协议签订仪式”祝词
“2009韩中饮食文化交流展及中国长今料理大赛”祝词
作者介绍
金翼兼,前韩国驻华外交官、政治学博士、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总编辑、韩国安阳科学大学中文系教授一、韩国大国家党国际委员会委员、大韩民国驻华大使馆公使参赞兼文化院长(2009-2011)。
文摘
序言
《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这个标题,本身就给我带来了一种特别的联想,一种关于两个紧密相连却又充满差异的国家之间,文化如何流动、如何碰撞、如何融合的想象。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理解这个国家最根本的方式,而中韩两国,在这方面无疑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不仅仅停留在对流行文化现象的解读,而是会深入到两国在古代文明的交流,比如文字、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在近现代,随着两国经济腾飞和全球化深入,两国在影视、音乐、动漫、文学等领域的相互渗透,是如何在各自的社会土壤中,激发出怎样的火花,又对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一些更为细致的观察,比如,两国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差异,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在对待情感表达上的微妙不同,以及这些差异在真实的文化交流场景中,又会如何体现,并可能引发怎样的误解或赞赏。我深信,作为身处两国关系第一线的外交官,作者一定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客观和宏观的视角,去分析两国文化交流的策略,以及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通过文化这一桥梁,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化解一些潜在的矛盾。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是维系长久友好关系的关键。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两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敏感地带”,例如,在历史记忆的呈现上,在对某些文化符号的解读上,或者是在媒体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我期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同时又充满善意的态度,来分析这些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互利的双边文化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对于这本书,我最想知道的,是两国普通民众之间,在那些超越国界和政治的层面上,是如何通过文化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的?是共同对某个韩国歌手的追捧,对某部中国古装剧的喜爱,还是在网络上,因为相似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两国人民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互动故事,比如,两国年轻人对彼此国家流行文化的接受程度,或者是在文化活动中,他们之间如何超越语言障碍,通过共同的热情来建立起友谊。我想看到的是,那些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故事,它们最能体现文化交流的普世价值。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特别的联想,那就是外交官的视角,往往能够捕捉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文化智慧和深刻洞察。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作者在处理与中国相关事务时,与中国同事或民众互动的真实经历。例如,在一次非正式的聚会中,对方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却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或者,在一次文化推广活动中,如何通过对中国民众喜好的精准把握,来设计出最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我期待的是,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和智慧,能够让我更生动地认识到,中韩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评分《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两国文化肌理深处的窗户。我一直在思考,两个如此近邻,历史文化上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它们的文化交流究竟有多么丰富和复杂?我想象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在古代,汉字、佛教、儒学这些共同的精神遗产,是如何塑造了彼此的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又在近现代,随着两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流行文化,比如风靡全球的韩流,以及中国层出不穷的网络作品,是如何在民间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文化浪潮,并且对各自的年轻一代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揭示出一些更深层次的观察,比如,两国在思维模式、情感表达、幽默感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实际的交往中,又带来怎样的理解或误解。我深信,外交官的身份,让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宏观和客观的立场,去审视两国文化交流的策略和成效,也希望能听到一些关于文化输出的幕后故事,以及在两国互利共赢的框架下,如何通过文化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化解潜在的矛盾。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如何弥合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是至关重要的课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两国在某些文化议题上,例如历史认知、民族情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敏感点,以及这些敏感点是如何在民间和官方层面产生共鸣或分歧的。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求真的态度,剖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和应对这些文化上的挑战。 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到好奇的,是两国人民之间,在那些非政治、非经济层面的情感连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共同的爱好,是相似的生活烦恼,还是某种超越国界的精神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两国普通民众之间,通过文化活动,比如音乐会、电影节、艺术展览,甚至是网络社区的互动,是如何建立起彼此的共鸣和友谊的。我想听听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它们往往最能体现文化交流的温度和力量。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有一种特别的联想,那就是外交官们在处理国家关系的同时,也在以一种更加日常化、人性化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对方的文化。我设想,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作者在外交生涯中,与中国同行或普通民众打交道的有趣经历。例如,在一次重要的谈判场合,对方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背后却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或者,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去理解对方对某种艺术形式的喜爱,并从中找到沟通的切入点。我期待的是,这些充满智慧和温情的细节,能够让我更立体地认识到,中韩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的确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标题,它承诺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对两国之间复杂而又迷人的文化联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表面的艺术和娱乐活动,更深层次地,它关乎着国民心态的演变,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相互塑造的形象。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语言、哲学、社会制度等方面相互借鉴,又如何在近现代,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两国流行文化,无论是源自韩国的K-POP、韩剧,还是中国的影视作品、网络文学,是如何在彼此的国家掀起波澜,又给年轻一代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好恶,提供一种更为 nuanced 的分析。例如,两国在对彼此传统文化的理解上,是否存在一些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两国在继承传统与拥抱现代之间,又各自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以及在文化输出上,又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我尤其好奇,作为身处外交一线的外交官,他们是如何在高层对话的框架下,感受和理解民间文化交流的微妙力量,以及如何利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我一直对“文化认同”这一议题深感着迷,并且认为,在日益紧密的国际关系中,如何处理好文化认同的差异,是维系和平与合作的关键。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阐释两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点,比如,在历史叙事上的分歧,在节日习俗上的误读,甚至是在媒体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我期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帮助读者认识到,文化差异并非障碍,而是促进理解的契机。 这本书让我好奇的是,在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之下,普通韩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反之亦然?我期待这本书能分享一些关于民间互动的具体细节,例如,两国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或者是一些跨越国界的青年社群,他们是如何通过网络和现实的交流,建立起彼此的友谊和情感联系。我渴望了解,在冰冷的国际政治之外,那些温暖的人性瞬间,是如何在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滋养两国人民之间更加深厚的情感纽带。 我总觉得,外交官的视角,往往能捕捉到一些非官方渠道难以触及的智慧和洞察。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在一些正式的国事访问或国际会议之外,外交官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充满趣味和启发的真实故事。比如,在与中国同事相处时,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适应中国人的某些沟通习惯,或者是在推广韩国文化时,又会采取哪些别出心裁的方式。我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经历,能够更生动地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
评分《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度,我一直对两国之间长久以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联系充满好奇。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停留在对流行文化的浅层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语言、哲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相互浸润,又如何在近现代,伴随着全球化和各自国家的发展,彼此的文化元素,无论是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音乐,还是中国的文学、戏曲、传统工艺,是如何在对方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引发了怎样深刻的社会和个体层面的变革。 我尤为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更加精妙的观察,比如,两国人民在对待家庭、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实际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成为挑战,又成为增进理解的契机。我坚信,作为身处外交前沿的人士,作者一定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两国文化交流策略的深刻见解,以及在如何运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来构建互信、化解分歧方面的独到经验。 我一直认为,文化交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去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需求。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两国在文化交流中可能存在的“盲点”,例如,在某些历史事件的认知上,或是在对彼此民族性的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或误读。我期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来分析这些问题,并为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中韩文化关系,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向。 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之外,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究竟是如何通过文化,建立起深厚的连接的?是共同的对美食的热爱,是对同一种艺术形式的欣赏,还是在网络空间里,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共鸣?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两国人民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互动故事,比如,跨国婚姻中的文化适应,留学生之间的友情,或者是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在对方国家演出时所受到的热烈欢迎。我想看到的是,那些充满温情和人情味的故事,它们最能体现文化交流的生命力。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外交官的视角,往往能捕捉到一些在日常交往中,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文化智慧和洞察。我设想,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作者在工作中,与中国同事或社会各界人士交往的生动片段。比如,在一次重要的社交场合,如何用一两句恰到好处的话,来化解潜在的文化误会,或者是在向对方介绍韩国文化时,又是如何选择那些最能引起共鸣的切入点。我期待的是,这些来自实践的智慧,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交流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找到机会深入阅读。我一直对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渊源和近代以来的交流互动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希望了解两国人民在文化层面上的相互认知和影响。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解读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在古代,汉字、佛教、儒家思想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彼此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又如何在近现代,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流行文化(如韩剧、K-POP,以及中国的影视剧、音乐)如何在民间掀起一股股交流的热潮,又会带来怎样的思考。 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触及一些更具深度和细节的讨论,比如,两国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具体的外交场合或日常交往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一直对外交官的视角充满好奇,因为他们身处两国关系的第一线,能够接触到更官方、也更真实的交流信息。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揭示文化交流背后的一些复杂性,比如,两国在文化推广上的策略、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来增进理解、化解误会。 我一直以来对“文化隔阂”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并且认为要真正实现两国之间的深度交流,必须深入理解和弥合这种隔阂。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两国在哪些文化议题上存在误解,以及这些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例如,两国在历史认知、传统节日习俗,甚至是某些饮食文化上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成为交流的“难点”。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文化上的挑战。 对于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理解两国人民情感联系的窗口。我常常思考,在政治和经济之外,两国普通民众之间是如何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的?是共同追逐的明星,是喜爱的影视剧,还是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民间文化交流的生动故事,比如,两国间的青年交流项目、艺术展览、文学互译等,这些具体的交流活动是如何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尊重的。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外交官的视角可能会带来更加生活化、更加人性化的观察。我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真实经历和感悟。比如,在接待外国友人时,如何用恰当的文化语言来介绍自己的国家?在与对方进行谈判时,如何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宏观的理论分析,更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细节,能够帮助我更立体地认识中韩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