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教程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袁东明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3526048
字数:373000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主要介绍数字电路及逻辑设计实验的相关内容。包括数字实验基础知识、数字逻辑器件等,重点介绍数字可编程器件、EDA工具、VHDL硬件描述语言和数字综合系统设计。本书还将介绍几种数字实验装置,并配有丰富的实验内容,包括数字电路基本实验、EDA基础实验和数字系统综合实验。
本书既介绍了数字电路的基本元件、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又介绍了可编程器件(PLD)、硬件描述语言(VHDL)及EDA工具和技术,把新技术、新器件及时引入教学实践环节,体现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能引导、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本科和专科院校通信、电子工程类各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我对这本教材在软件工具的兼容性方面持有保留意见。在这个领域,工具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一本教材如果不能紧跟主流的行业标准和更新,其时效性会迅速下降。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软件版本似乎已经有些年头了,这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现代的EDA套件在用户界面和脚本语言上都做了大量优化,但这本书中的截图和操作步骤仍然基于旧版界面,使得读者在尝试复现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适应新的操作逻辑,甚至发现某些高级功能已经被整合或移除。对于一个强调“现代”的教程来说,这种对技术前沿的滞后是致命的。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版本迁移指南”,说明在新版工具中如何找到对应的功能,或者至少将核心的硬件描述代码部分保持独立于特定软件版本,这份评价或许会积极许多。当前的呈现方式,让它更像是一份凝固在特定时间点的技术文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专业,色调沉稳,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印象。我记得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它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承诺。然而,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它在理论深度上似乎有所保留,更偏向于操作指南的层面。比如,在讲述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时,虽然提到了阈值电压和传输特性曲线,但对于更深层次的非理想效应,例如亚阈值电流、热效应导致的噪声问题,介绍得相对简略。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底层物理机制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意犹未足。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集成度提高后,如何权衡功耗与速度的工程取舍分析。此外,实验部分的电路图绘制得倒是清晰,但有些实验的设置更像是“按部就班”地重复教科书上的例子,缺乏一些引导性的创新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耗限制的逻辑单元,或者对某个电路进行故障注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合格的入门读物,但距离“精深”还有一段距离,更适合作为初次接触数字电路的敲门砖,而非深入研究的工具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配套资源。现在的电子设计学习,如果只有纸质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配套的仿真文件、硬件描述语言(HDL)代码示例,以及可能的在线学习平台支持,才是决定一本实验教程“含金量”的关键。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力度显得有些不足。虽然书中提到了使用某种EDA工具进行仿真验证,但配套光盘(如果还有的话)或者提供的下载链接中,相关的`.v`或`.vhdl`文件组织得比较混乱,命名缺乏规范性,初学者很难快速上手。更让我感到不便的是,对于一些关键的测试平台搭建指导,比如如何将设计的HDL代码成功烧录到FPGA开发板上,或者如何正确配置LabVIEW/MATLAB与硬件接口进行数据采集,描述得过于口语化,缺乏严格的步骤清单和故障排除指南。这就导致,即便是理论理解了,实际动手环节也容易卡住,大大削弱了“实验教程”应有的指导作用,使得学习过程的挫败感增加,效率大打折扣。
评分从排版和可读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辑质量确实有待提高。页边距的设置偏窄,导致在阅读一些包含大量数学公式和电路图注释的地方时,视觉上会感到拥挤和压迫。更严重的是,图表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电路图的线条不够锐利,标注的元件型号和参数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仔细核对细节的实验操作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此外,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的首次出现,往往没有提供足够清晰的脚注或术语表解释,读者需要频繁地翻阅或在其他地方搜索定义。例如,对“竞争冒险”现象的阐述,如果能配上一张清晰的时序图来直观展示毛刺的产生和消除过程,而非仅仅依赖文字描述,理解起来将会事半功倍。总体而言,内容本身或许有其价值,但这种低质量的视觉呈现,极大地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和专注度,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眼睛的小小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性虽然大致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顺序,但内容之间的衔接处理得有些生硬。比如,在讲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门和布尔代数化简后,直接跳到了较为复杂的时序逻辑(如触发器和寄存器),中间缺少了对常用中等规模逻辑器件(如译码器、多路选择器、加法器)的系统性“搭积木”式应用分析。这种跳跃性使得读者在构建大型系统时,缺乏必要的中间层级的抽象和复用经验。我非常期待能在其中看到更多关于“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设计方法论的融合应用。例如,在介绍状态机设计时,如果能穿插讲解如何使用状态图和状态表进行规范化的设计流程,并辅以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比如一个简单的交通灯控制器或LED驱动器),而不是零散地讲解各个触发器的特性,体验会好很多。目前的内容更像是对各个知识点的罗列,而非一个连贯的设计思维训练过程,知识点之间的“粘合剂”不够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