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随 著
图书标签:
  • 顾随
  • 诗歌
  • 禅学
  • 文学
  • 文化
  • 思想
  • 传统文化
  • 人生感悟
  • 散文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3892
商品编码:297089724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定价:38.00元

作者:顾随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0863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世人眼中的顾随,往往尊其为词学大师,而顾老 在禅学上的造诣也是为学界认可的。《不觉欢喜真是 欢喜》所收入的《揣龠录》,一经刊出,便被誉为不 可多得的”谈禅大*“,”天才之笔“。可是除了这 部可贵的论*,顾随治禅的独到之处,还的是他对禅 宗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包括佛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作 品挖掘,及他对诗味与禅意的精当解说……

目录


引言:“似则似,是则非是”上编:揣龠录小引第二月第二月之二不可说不是不是无老僧好杀兔子与鲤鱼从取舍说到悲智(上)从取舍说到悲智(下)南无阿弥陀佛末后句下编:佛典翻译文学选引言上卷说理之部中卷序事之部下卷偈颂之部结语外编:诗法与禅王维诗品论论王静安之“境界”说我见知·觉·情·思杂谭诗论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附录:苦水作剧垂老禅僧再出家我的父亲顾随(代后记)

作者介绍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陀庵。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执教并从事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先后执教于山东青州中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以及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学校。1960年9月6日顾随卒于天津马场道河北大学住所。 顾随*述颇丰,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有《顾随全集》行世。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镜花水月录: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哲思》,内容聚焦于中国古典诗词背后的哲学意蕴与生命感悟,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原书名内容。 --- 书名:镜花水月录: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哲思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柳听风)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翰墨轩文化) 定价: 128.00 元 装帧: 精装 / 函套典藏版 页数: 580页 --- 内容简介 《镜花水月录: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哲思》并非一部简单的诗词鉴赏集,而是一次深入文本肌理,探寻古典文人在山水之间、悲欢离合之际,如何与宇宙、时间、自我进行对话的哲学之旅。本书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载体,旁及与之相连的儒、释、道思想精髓,旨在揭示那些被吟咏千年的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生命哲学。 全书结构宏大而细腻,分为“天地之象与时间之思”、“个体存在与情感的边界”、“道法自然与安身立命”三大篇章,共计二十四章。作者柳听风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养和独到的洞察力,穿梭于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先秦辞赋之中,构建了一幅流动而深邃的古典精神图景。 第一篇:天地之象与时间之思 本篇聚焦于古典诗人对宏大宇宙和无常时间的体悟。诗人如何将自身的渺小置于永恒的自然之中? 第一章:沧海桑田与“逝者如斯” 开篇即引述孔子对河水的感叹,探讨古人如何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重点分析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雄心与对韶华流逝的无奈,以及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所蕴含的宇宙尺度下的生命短暂。本章强调,在古典世界观中,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是激发生命意义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第二章:山河永恒与个体悲欢 探究“山水永恒”的母题。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的恒久与人世的剧变形成强烈对比。本书剖析了这种对比如何促使诗人将个人的痛苦与家国命运、自然规律相连接,从而达到一种悲壮的超越。其中对“泰山”意象的分析尤为深入,泰山作为一种稳定性的象征,如何被用来锚定漂泊的灵魂。 第三章:月影与虚无的对话 月亮,作为最常入诗的意象,其光影的变幻象征着“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苏轼“明月几时有”一问,并非只是对天体的好奇,而是对存在本质的追问。本章梳理了诗词中“月下独酌”、“婵娟之思”等情景,阐释了在清冷月光下,古典知识分子如何直面存在的虚无感,并以诗歌为桥梁,寻求与“道”的幽微契合。 第二篇:个体存在与情感的边界 本篇深入个体精神世界,考察古典诗人如何在社会规范、个人情感与理想抱负之间寻求平衡,界定“自我”的疆域。 第四章:忠义、出世与士人的双重困境 中国士人往往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所束缚,同时又深受道家和佛家“超脱”思想的影响。本书通过分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决绝与王维“行到水穷处”的淡然,探讨了“出世”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在理想破灭后,对精神自由的积极建构。重点辨析了“归园田居”的哲学内涵,它是一种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 第五章:情爱、别离与“物我两忘”的边缘 情爱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与“别离”相伴。本章摒弃对情诗的肤浅解读,转而探究在极端的思念与分离中,情感如何达到一种近似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李商隐的晦涩与温庭筠的秾丽,恰是这种情感张力的两极。通过对“相思”意象的解构,揭示了古典美学中“情极则静”的深层逻辑。 第六章:诗言志与诗言心:主体性的构建 在政治环境的制约下,诗人如何维护其独立的主体性?本章考察了自屈原以降,“诗言志”的传统如何演变为“诗言心”的转向。重点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诗歌(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中蕴含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这种关怀本身就是个体精神力量的体现。 第三篇:道法自然与安身立命 此篇将视角转向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道”与“自然”,探讨古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与自然的融合,获得内在的安宁与圆满。 第七章:以“拙”喻“慧”:自然无为的实践 老庄哲学对诗词的浸润至深。本书细致辨析了“自然”、“无为”、“朴素”等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例如,分析了苏轼在贬谪中对朴素生活的赞美,并非贫困的自怜,而是一种对人生“大智若愚”的深刻洞察。本章认为,在古典语境中,“拙”是一种高度提炼的智慧,是对复杂社会运作的深刻洞悉后的主动简化。 第八章:禅宗意境与诗歌的“空”性 禅宗对宋代以后的诗词影响巨大,特别是对“意境”的塑造。本章探讨了禅宗“空”的观念如何渗透到对景物的描摹中,使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心性的投射。重点分析了“一花一天堂,一叶一菩提”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诗歌中的微小而磅礴的意象,例如对“禅机”的捕捉。 第九章:诗性安居:在当下寻得圆满 全书的总结部分,探讨了古典诗词最终指向的归宿——“安居”。这种安居并非指地理上的安定,而是精神上的“在场”与“圆满”。无论是对一杯清茶的品味,还是一次对檐下雨声的聆听,诗词都在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审美活动,与瞬间的现实建立永恒的连接。本书最后总结道:古典诗词提供了一种永不枯竭的生命哲学,即在无常中发现永恒的节奏,在有限中体悟无限的可能。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哲学(儒、释、道)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文学研究者、文化研究者以及任何希望通过古典智慧来审视现代生活、寻求内心安宁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再把古典诗词视为遥远的陈词滥调,而是能够将其视为解决当代生命困惑的活水源头。本书语言典雅而不晦涩,论述严谨且充满文采,确保了阅读的愉悦性与思想的深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些宏大的概念,更是在教我们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微小瞬间,比如清晨的一缕阳光,或是雨后泥土的芬芳。作者仿佛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他教会我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如何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安宁。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待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伴随你成长的“心灵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逻辑脉络清晰,即便涉及的主题跨度很大,阅读过程中也从未感到混乱或跳跃。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水到渠成,仿佛是自然而然地从一个思考的节点延伸到了下一个。这种精心的编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整体把握的精准度。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更深远的境界。我特别欣赏这种“有章法”的叙述,它给予了阅读者极大的安全感,让人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被精心规划的智慧之路上。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洗礼。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追求。这种“被提问”的感觉,比被告知要重要得多。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反复回味某一句精辟的论断。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并温柔地提醒我要保持一份清醒和觉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给我什么,而在于它能“唤醒”我什么。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精神之旅。

评分

我得承认,刚开始接触这类题材的书籍时,总会有些忐忑,担心它晦涩难懂,充满艰深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的平易近人。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如同老友间的交谈,让人感到亲切又放松。它的行文流畅自然,没有那种刻意的说教感,而是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这种舒服的阅读体验,让我可以毫无压力地去接纳和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而不是被复杂的理论所束缚。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硬菜”,更像是精心烹制的家常小炒,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风格,让人一拿在手上就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装帧的质感也特别好,纸张的触感细腻,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仿佛能从中读出作者对文字的珍视和对阅读体验的考量。光是看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书页翻动的声音,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它内在的深邃与美好。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为我的阅读空间增添了一份宁静和书卷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