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4630 中国华侨出版社

菜根谭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4630 中国华侨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洪应明 著
图书标签:
  • 菜根谭
  • 人生哲理
  • 处世智慧
  • 修身养性
  • 古典文学
  • 国学
  • 励志
  • 人生感悟
  • 图解版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4630
商品编码:297106194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菜根谭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洪应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4630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终将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集。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手绘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立德修身

n

——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

n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n

【原文】

n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n

【译文】

n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n

【精读解析】

n

战国时,段干木学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终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段干木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让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

n

魏文侯的车夫对此十分不解,便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n

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值得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我的敬意都不为过。”

n

后来,魏文侯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但通过一次倾心交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n

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雎向秦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魏国因此逃过一劫。

n

在上古先秦歌谣中,曾有:“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段干木对功名富贵的厌恶,是他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他虽然终身不仕,却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不屑与那些趁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士和食客为伍。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忠诚。

n


n

◎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n

【原文】

n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n

【译文】

n

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各种奸谋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如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n

【精读解析】

n

一个真正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因阅历增多变得成熟稳重,却不会丧失内心坚守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种人朴实笃厚、坦荡大度。

n

生活很简单,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我们。如果一个人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所以“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标,其实就已足够。

n

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n

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君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n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立即带领众大臣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尽管兵士大臣不断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当时正值清明节期,绵山山顶上的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n

晋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寻找,只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n

正是因为这种朴实、面对名利不为所动、坚守的品格,中国的很多评论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比较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说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虽然有获得显赫官位的机会,却宁愿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坚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他这种淡泊名利、不求厚禄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

n


n

◎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n

【原文】

n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n

【译文】

n

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不浮浅外露,从不轻易向人炫耀。

n

【精读解析】

n

不可使人不知自己的心事,是君子为人的法则;像珍视珠宝一样不将自己的才华张扬,是君子处世的法则。这样为人处世可以避免招致祸患、损害品德,也可以让他人从这个人的外在看见其内涵。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正的才华都是内蕴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必须掌握一些透过表象抓住实质的方法。

n

孔子察人有三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n

总的来说,这三点识人方法都是在教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而应透过外貌行为的表象,看清人内心的本质。做人爱用心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处事太外露的人,常常先遭到伤害。

n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才华出众,终却被曹操所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于张扬自己的才华。

n

杨修主持建造丞相府的大门时,曹操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即揣摩出曹操的意图是嫌门太阔了,立即下令拆掉重建。一次,杨修与曹操观赏曹娥碑,见碑上有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曹操说“绝妙好辞”的意思,“黄娟”是有色丝品,即“绝”;“幼妇”是少女,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就是“好”字;而“齑臼”则是用来盛辣调味品的器皿,就是个“辭(辞)”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渐渐地,曹操觉得杨修才华比他高,就有些嫉妒,便萌生了除掉他的念头。

n

后来,在一次战役中,曹军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不经意间以“鸡肋”二字为军中口令。杨修便自作聪明,下令班师。曹操得知此事后,认为杨修此举是在扰乱军心,就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n

君子行事,率性而为,光明磊落,无须遮掩矫饰、虚张声势。才华潜藏不等于藏而不用,而是在能施展的地方施展,不过分地炫耀。过分地炫耀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杨修的被杀实属咎由自取,如果他才华潜藏不露,更不在大庭广众之前让曹操难堪,那他也许就能保性命无忧。

n

事实就是这样,真正的高人往往高调做人低调做事。他们像平常人一样生活,怀抱自然,却在无声处蓄养自己的才华,既不让坦荡的胸怀被欲念遮蔽,又不让谦和的心境被虚荣充斥。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向他们靠拢,做人时高调一些、要求严一些,做事时低调一些、谦和一些。也许这样的改变不会让我们成为高人,但至少会让我们更有境界。

n


n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n

【原文】

n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n

【译文】

n

烈酒、肥肉、辛辣、甘甜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为举止神奇超群的人并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

n

【精读解析】

n

做人宜淡不宜浓,淡中现出真趣味,淡中现出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离口总会吃腻的;过于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因为太过特殊而不合于群。世界上可口的食物不过是家常菜,德行完美的圣人不过是普通人。

n

我们生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远享受春天,并不是谁都可以顺顺利利一辈子,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n

有一天,齐国储子问孟子说:“齐王时不时地会派人来拜访先生,想必您一定有卓尔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着答道:“难到尧舜比一般人多一双手脚吗?连圣人先贤都没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更何况是我呢”

n

在孟子的心目中,圣人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万贯家财,也应保持一颗“初心”和一种平和的心态。记住了自己是常人,才会有一颗常人心。这样的话,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惊喜,我们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从而避免绝望和自满。

n

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如此,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宋人曾有诗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然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对生活的态度上,贵有一颗平常心。

n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问:“溪工为何总能得到你的赞赏?他是给过你帮助的导师吗?”田子方说:“他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罢了,但他的言论和谈吐值得我称赞他。”文侯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子方说:“东郭顺子。”

n

“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文侯十分惊讶地问。

n

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能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虚宁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别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对于这样一个真朴自然的导师,我一个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概括他的品德呢?”

n

田子方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任何华丽的修饰词都没有资格装饰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并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实践人生理想的。身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n


序言



《心经》:观照内在,觉醒智慧的千年之语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经典中篇幅最短、流传最广的一部。它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浓缩了般若思想的精华,直指实相,开示了通往觉悟的道路。这部经典,历经千年,跨越国界,以其深刻的智慧和普适的价值,触动了无数寻求心灵平静与人生真谛的灵魂。 一、 经典背景:源远流长,智慧之光 《心经》的作者,传统上认为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玄奘大师历经九死一生,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将大量佛经带回中国,对汉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心经》作为其翻译的重要经典之一,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许多佛教徒日常修持的重要内容。 其核心思想,源自“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慧到彼岸”。这并非指世俗的聪明才智,而是超越二元对立、洞察宇宙人生实相的究竟智慧。通过对“五蕴皆空”的观照,破除对现象世界的执着,从而摆脱烦恼的束缚,获得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二、 核心思想:五蕴皆空,破除执念 《心经》开篇即点明主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并非指观想某个神祇,而是指观照自身,觉察自心,从而获得自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修行方式,强调向内探求,而非向外寻求。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是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五种要素。 色: 指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外在的物质世界。 受: 指感受,包括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 想: 指概念、想法、思维活动。 行: 指意志、造作、行为。 识: 指认知、意识。 《心经》指出,这五种要素并非独立、恒常存在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现象。“皆空”并非指“不存在”,而是指“没有自性”,即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本质。 度一切苦厄: 当我们深刻理解五蕴皆空,不再执着于由五蕴产生的种种现象(如身体的衰老、疾病,感受的苦乐,想法的得失,行为的善恶,意识的分别),就能摆脱由执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三、 核心偈颂:智慧的精炼表达 《心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偈颂,莫过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物质现象并非独立于空性之外而存在,空性也并非否定物质现象。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物质现象的本质就是空性,空性也是物质现象存在的真实状态。这揭示了现象与实相之间的圆融关系。 这一偈颂,是佛教哲学中“缘起性空”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告诉我们,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真实、固定、永恒。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因缘离散而灭。洞察这一点,就能破除对“我”以及“我所有”的执着,减少贪嗔痴慢疑等烦恼。 四、 深刻启示:指导当下,觉醒人生 《心经》的智慧,并非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而是切实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实践方法。 破除执着,获得自由: 我们之所以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过度的执着。执着于身体的美貌,执着于他人的评价,执着于过去的辉煌,执着于未来的得失。当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如梦幻泡影,我们的心灵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洞察无常,安然面对: 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生老病死,世事变迁,无常是宇宙的真相。理解无常,能帮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不因顺境而得意忘形,不因逆境而过度悲伤。 培养慈悲,化解怨恨: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与“他”的分别,认识到众生皆苦,都能从无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心经》的智慧自然会导向慈悲。慈悲心能化解怨恨,带来和谐与关爱。 专注当下,提升效率: 过去已逝,未来未至,只有当下是真实可感的。心经的修行,能帮助我们把散乱的心收拢回来,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从而提升效率,减少内耗。 觉察烦恼,对治心病: 烦恼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心。心经引导我们观照自己的心念,觉察烦恼的生起,并学习如何对治它,而不是被它所控制。 五、 修持方法:持诵与观照 《心经》的修持,最常见的方式是持诵。反复朗诵经文,不仅能帮助我们熟悉经文内容,更能让经文的智慧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意识之中。 然而,持诵的真正意义在于“观照”。在持诵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经文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 观照“色”: 留意身体的感受,皮肤的触觉,视觉的景象,听觉的声音,嗅觉的气味,味觉的味道。认识到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观照“受”: 留意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喜悦还是悲伤,是平静还是烦躁。认识到感受的生起和灭去,不被短暂的感受所迷惑。 观照“想”: 留意脑海中不断闪过的念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合理的还是荒谬的。认识到想法的虚幻性,不轻易被自己的想法所定义。 观照“行”: 留意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出于贪婪还是慈悲,是出于嗔恨还是智慧。认识到行为的结果与动机息息相关。 观照“识”: 留意自己的意识活动,对外界事物进行分辨和认知。认识到意识的局限性,不被表象所欺骗。 通过持诵与观照,我们逐渐培养起般若智慧,能够以更清澈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更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 六、 结语:一盏明灯,指引方向 《心经》如同一盏明灯,在茫茫人海中,为我们指引着通往心灵彼岸的航向。它不宣扬神明,不描绘天堂,而是将智慧的钥匙交到我们手中,让我们凭借自身的力量,去破除烦恼,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对生命真谛有所探求的探索者,《心经》都以其超越时空的智慧,提供着一份深刻的启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能够时常回归这部古老的经典,用其中的智慧来观照内心,必能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宁静,在迷失中找到一份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送礼和自用的绝佳选择。它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但又不像那种厚重的精装书那样笨重难拿,尺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方便随时带在身边细细品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书脊的纹理、封面的触感,都透露着一种古典而又低调的奢华感。更别提那印刷质量了,油墨的附着力极强,色彩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和笔触,都清晰可见,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常有的那种油墨味或模糊感。这让我意识到,出版方在制作这个版本时,是抱着一种对经典应有的敬畏之心去对待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赶市场热点而草草了事。翻阅它,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先被它的形态所感染和吸引。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还有点犹豫,毕竟市面上关于《菜根谭》的解读版本太多了,担心这个“图解版”会不会过于肤浅,把深刻的哲理用过于简单的图画给‘翻译’没了。然而,实际阅读下来,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图解的设计理念显然是走高阶路线,它不是简单地配图,而是用现代的视觉语言,巧妙地阐释了原文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典故和意境。比如,书中对于“淡泊明志”的诠释,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论述,而是用一幅写意的山水画,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和意境深远的色彩搭配,瞬间就将那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具象化了。这种图文互译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原著的韵味和深度,反而让那些沉淀了数百年的智慧,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以一种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消化的形式重获新生。

评分

自从这本书到手后,我发现自己翻阅它的频率高了很多,不再是那种“供起来”的收藏品,而是真正融入了日常的阅读习惯中。这主要归功于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所做的现代化友好设计。字体选择适中,字号大小也考虑到了不同年龄读者的视力需求,清晰且不刺眼。更重要的是,图解的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在正文旁边大段大段地进行啰嗦的解释,而是巧妙地将关键的注解融入到图画的边角或留白处,保持了主文的完整和流畅。这种设计上的克制与到位,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沉浸感极强,你感觉自己是在与古人的智慧对话,而不是被现代的注释打断思维。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曾经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哲思,如今也能触手可及,温暖人心。

评分

这部《菜根谭(全彩印刷 图解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拿到手,那精美的装帧和厚实的纸张就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以为这种经典著作,现在的印刷版本无非就是那种平淡无奇的文字堆砌,没想到他们在这方面下了如此大的功夫。色彩的运用非常到位,不像有些图解版为了配图而配图,显得杂乱无章。这里的插图和文字的结合,简直是相得益彰,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即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提升了整体的艺术感。特别是那些描绘古代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彩绘,色彩饱和度极高,细节处理得非常考究,让人仿佛能闻到古人笔墨间的清香,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哲理的深刻体悟。每次翻开书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即便是偶尔只是随便翻阅一下,也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和美好。对于初次接触《菜根谭》或者希望以更直观、更美感的方式来品读这部经典的读者来说,这个版本无疑是上佳之选,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美学”的人,而这套《菜根谭(全彩印刷 图解版)》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不单单是一本“教人做人”的指南,更像是一本融合了东方古典美学的“生活艺术手册”。很多篇章的图文搭配,已经达到了艺术品鉴赏的级别。比如,当读到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它搭配的往往是宋代文人画那种清雅脱俗的风格,构图简洁,意境悠远;而讲到处世哲学的警句时,配图则会略显厚重,用以凸显其严肃性和力量感。这种根据内容主题调整视觉风格的精妙编排,使得阅读体验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而不是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或图案。它引导着读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去感受那个时代智者所处的环境和心境,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