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 978720711043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发表于2025-01-22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 978720711043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 | 作者 | 刘晓东,郝庆云 |
定价 | 112.00元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07110435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字数 | 页码 | 498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制度和文化皆仿效中原中央政权。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以详实的文献史料和丰富的考古材料为依托,对渤海的族属族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内外往来、地理交通、文化风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史料考订与系统论述,是研究渤海历史文化的新力作。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章 靺鞨源流 节 周秦时期的肃慎族 一、肃慎的地域 二、肃慎的社会生活 三、肃慎遗存 第二节 汉魏时期的挹娄族 一、挹娄的族源 二、挹娄的社会生活 三、挹娄遗存 第三节 两晋北朝时期的勿吉族 一、勿吉的地域及勿吉七部 二、勿吉的社会生活 三、勿吉遗存 第四节 隋唐时期靺鞨族 一、靺鞨的构成 二、粟末靺鞨的由来与演变 三、白山靺鞨的迁徙 四、粟末靺鞨的迁徙 五、唐初营州地区的靺鞨部众 六、靺鞨遗存 第二章 开国史略 节 唐初对东北地区的经略 一、唐初东北地区的形势 二、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置的府 三、唐朝在东北各族地区的羁縻州 第二节 渤海国的建立 一、营州之乱 二、大祚荣率军东奔 三、渤海国的建立 四、“渤海”国号的确立 第三章 地理疆域 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山川地貌 二、自然资源 三、人口数量 第二节 疆域四至 一、渤海建国之初的疆域 二、渤海前期疆域 三、渤海后期疆域 第三节 行政区划 一、五京十五府的建置 二、属部制 第四章 民族构成 节 渤海国前期的民族构成 一、靺鞨族 二、高丽遗族 三、汉族、契丹、九姓杂胡 第二节 渤海国统治集团的民族属性 一、“东奔”队伍的构成 二、大祚荣及王室的族属 三、高丽别种问题 第三节 渤海族兴起与发展 …… 第五章 典章政体 第六章 都城建制 第七章 京府体系 第八章 朝贡与邦交 第九章 纪年与历法 第十章 生业与物产 第十一章 科学与技术 第十二章 交通与贸易 第十三章 教育与儒学 第十四章 语言与文学 第十五章 文学与艺术 第十六章 礼仪和音乐 第十七章 习俗与宗教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推荐 | |
文摘 | |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 四、粟末靺鞨的迁徙 粟末靺鞨在与中原内地和高句丽人交往中,加速了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致使社会整体水平显在靺鞨诸部之上。粟末靺鞨同高句丽壤地相接,为邻较久,在相互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既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和影响,也常常伴随有相互间的冲突和战争。早自5世纪中叶以后,勿吉人与高句丽间的边境冲突就逐渐呈扩大之势。如延兴五年(475)乙力支等朝贡北魏时,就曾奏报:“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丽。遣乙力支奉使大国,请其可否?”表明当时的勿吉人已对强大的高句丽政权构成了的威胁,“每寇高丽”①,面对粟末靺鞨的进攻和抢掠,高句丽方面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故不时地予以反击,甚至于主动出击。《北蕃风俗记》记载:“初,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另外,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八》婴阳王条载“九年,王率靺鞨之众万余侵辽西”,时当开皇十八年(598),即这时已有上万的“靺鞨之众”被高句丽人所驱使,表明在这之前已有数万靺鞨人沦为其属部,从而暗示那场战争失败的时间确为“开皇中”,其具体的时间似在开皇十四五年之间。 在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中失败后,大量的粟末靺鞨人或担心遭到高句丽人的报复而不得不离开故土,或实际上受到了高句丽人的“驱逼”而被迫出走。由于辽西地区既是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又居住着大量的靺鞨之人,因之,向西南迁到辽西一带也就成了他们的佳选择。如前文所述,在这之中大的一次就是突地稽所领导的内迁。即在战败之后,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向关内附”,被隋朝“处之柳城(今辽宁省朝阳)”。这次内迁的时间发生于“开皇中”(594-595)。 因为突地稽既是拥有上千“胜兵”的粟末部落联盟的“渠长”即大酋长,又有可能成为隋朝反击高句丽的借助力量,所以,隋朝对其“内属”的要求做出了积极的表示。当突地稽率部南迁进入辽西地区后,受到了隋廷的欢迎和礼遇,其所率的部众也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安置。大业八年(612),隋朝还特地在柳城即今辽宁朝阳一带为他们“置辽西郡,并辽西、怀远、泸河三县以统之。”②突地稽本人则被委以重任,官居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成为当时营州地区高长官。此事对尚在高丽役属或统治之下的其他靺鞨人产生了强烈反映,吸引他们继续向营州投奔。于是,营州地区也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靺鞨诸部人等。他们在这里既感受到了朝廷的关切,与隋朝的关系极其密切;又有条件与当地的汉人、契丹人接触往来,故能够在各个方面直接接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即一方面,因为羡慕中原文化及其风俗习尚,主动要求改易装束冠饰而向汉人看齐,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都逐渐不同程度地趋向于“汉化”,至少是上层社会中的某些人已有可能像当地的契丹人一样地接受了儒学的教育,甚或出现了“明习汉法”或“目击朝章”①之类的人物;另一方面,突地稽等人也乘隋末天下大乱而营州地区相对安定的有利时机,笼络和团聚当地的诸部靺鞨人等,以积蓄和扩充自己的力量,从而逐渐形成了一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的潜在的政治势力。当然,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力量,对朝廷感激涕零的突地稽才有条件勤于王事,当炀帝二征、三征高丽时,能“率其徙以从,每有战功,赏赐优厚。(大业)十三年,从帝幸江都,寻放归柳城,在途遇李密之乱,密遣兵邀之,前后十余战,仅而得免。到高阳,复没于王须拔。未几,遁归罗艺。”② 没有出走的粟末靺鞨余部,或改投其他靺鞨部落,或被迫沦为高句丽的属部,不少人甚至被纳入高句丽的管辖和控制之下。此外,还有白山部“素附于高丽”③,因之,高句丽的版图也就逐渐达到了粟末水中游和长白山周围一带。这些被高句丽政权所管辖及役属的靺鞨部落,虽有可能在与高句丽人的接触和共处中接受高句丽文明的直接影响和熏陶而加速了其社会发展的进程,其中的某些上层人士也确有可能受到某种优待并担任军职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句丽化”;但就其整体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并不得不承担包括兵役在内的各种繁重义务,尤其是成千上万的青壮年男子被高丽政权强制其充当战争的工具,每有战事,“常居前”④,如唐太宗征高丽时,高丽方面派高丽军队和靺鞨之众共十五万之众增援安市城,结果战败,“延寿、惠真率十五万六千八百人请降”⑤,由于靺鞨兵在战斗中冲在前面而给唐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故在战后处理善后事宜时,唐太宗于“简(高丽)傉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职,迁之内地”“余众放还平壤”的同时,却“收靺鞨兵三千三百,尽坑之。”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