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 罗汉田著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 罗汉田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汉田著 著
图书标签:
  • 壮族嘹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西
  • 民俗
  • 音乐
  • 文化
  • 罗汉田
  • 民族音乐
  • 地方文化
  • 传统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62287
商品编码:297224760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

定价:60.00元

作者:罗汉田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304622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嘹歌”,壮语称“Fwen liuz”,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演唱形式的双声部民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经典。主要流传于广西的平果、田东两县,以马头镇、太平镇、思林镇、祷午乡为核心流传区域,辐射到周边的田阳、武鸣、马山、大化等地。2008年6月,“壮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书阐述了“嘹歌”的称谓起源及其生境,并介绍了家庭、社会、歌书三种主要传承模式,歌书的搜集、翻译、出版,以及对嘹歌的深入研究及文化品牌的打造。书中突出表现了“嘹歌”极富韵律感的优美曲调及歌词;重点介绍了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的主要内容,反映出嘹歌在原生态表达壮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日歌对唱、夜歌对唱的生动、细致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有关传统歌圩的记述中融入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出壮族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目录


目录
章 嘹歌分布地域
 节 嘹歌的称谓
 第二节 嘹歌的分布
 第三节 嘹歌的生态
第二章 嘹歌曲调唱词
 节 嘹歌的曲调
 第二节 嘹歌的歌词
 第三节 嘹歌的歌书
第三章 嘹歌主要内容
 节 长歌的内容
 第二节 短歌的内容
 第三节 日歌和夜歌
第四章 嘹歌对唱程序
 节 日歌的对唱
 第二节 夜歌的对唱
 第三节 对唱的习俗
第五章 嘹歌传承模式
 节 家族传承模式
 第二节 社会传承模式
 第三节 歌书传承模式
第六章 嘹歌传统歌圩
 节 歌圩的分布
 第二节 歌圩的沉浮
 第三节 歌圩的仪式
第七章 嘹歌文化内涵
 节 稻作文化的展现
 第二节 生产技艺的传授
 第三节 社会历史的反映
 第四节 思想观念的折射
第八章 嘹歌保护研究
 节 搜集翻译出版
 第二节 开展深入研究
 第三节 文化品牌打造
大事记
内容分析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声悠扬绕山梁——壮族嘹歌的世界 壮族,一个世代栖居于中国西南山水间的民族,他们的生命与山林、田野、河流紧密相连,他们的情感与劳动、生活、信仰交织缠绕。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最能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一声声穿越千年的嘹亮歌声——壮族嘹歌。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壮族人民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密码,是生命力的象征。 歌从何而来?深植于壮族的山水田园 壮族嘹歌的源头,深植于壮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广袤的喀斯特地貌,连绵的山峦,清澈的溪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嘹歌独特的气质。当壮族人民在田埂上劳作,汗水滴入泥土,劳动之余,一句高亢的歌声便从喉咙里迸发出来,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在与自然对话,也为单调的劳作注入了活力。放牧的孩童,坐在山坡上,望着悠闲的牛羊,随口哼唱的童谣,也可能是嘹歌的萌芽。农闲时节,青年男女在村寨的集市上、田边地头相遇,互诉衷肠,用歌声传递爱慕与思念,嘹歌便在这样的场景中生长、繁衍。 壮族的山区地形,使得信息传递不便,嘹歌便成为了重要的沟通方式。遥远的村寨,人们只能通过歌声来传递信息,告知远方的亲人村里的近况,或者呼唤同伴一起劳作。这种实用性的功能,也让嘹歌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烟火气。 嘹歌的“嘹”字,道尽其精髓 “嘹”字,是理解壮族嘹歌的关键。它意味着声音的响亮、悠扬、穿透力强。壮族嘹歌往往采用高亢、明亮的音色,唱腔婉转而又充满力量,能够轻松地跨越山谷,传递到很远的距离。这种高亢的唱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山区的回声传播,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生活艰辛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嘹歌的旋律起伏跌宕,富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壮族支系,由于生活环境和习俗的差异,其嘹歌的旋律和演唱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歌谣。但总体而言,嘹歌的旋律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轻易地引起听众的共鸣。 题材广泛,包罗万象的生活画卷 壮族嘹歌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劳动歌: 这是嘹歌中最常见、最基础的部分。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砍柴、捕鱼、打猎,各种生产劳动的场景,都被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嘹歌之中。歌词中描绘了劳动的辛勤,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辛勤耕耘的赞美。例如,在插秧时,嘹歌可以唱出“双手插秧绿油油,稻穗饱满年年有”;在砍柴时,嘹歌可以唱出“斧头落到山林响,柴火堆满小院房”。 爱情歌: 壮族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嘹歌是重要的媒介。嘹歌中有热烈奔放的求爱,也有含蓄委婉的试探;有山盟海誓的承诺,也有思念缠绵的倾诉;有欢天喜地的结合,也有生离死别的感伤。嘹歌中的爱情故事,真挚而动人,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例如,一首情歌可能会唱出“阿妹似花开满坡,阿哥心动如蜜多”;而分别时的歌声则可能充满不舍,“隔山隔水望不尽,相思之苦何时尽”。 叙事歌: 嘹歌也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故事的功能。许多古老的传说、民族的迁徙史、英雄的故事、节日的习俗,都通过嘹歌的形式代代相传。这些叙事歌,就像一本本活着的历史书,让后人得以了解祖辈的过往,认识自己的根源。 生活习俗歌: 壮族人民的婚丧嫁娶、祭祀祈福、节日庆典等各种生活习俗,都有相应的嘹歌与之配合。这些歌谣,既是对习俗的解释和规范,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例如,在婚礼上,会唱起祝福新人白头偕老的歌;在祭祀祖先时,会唱起表达敬畏与感恩的歌。 劝诫歌: 嘹歌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一些歌曲会劝诫人们要勤劳、诚实、孝顺,要尊敬长辈,要团结互助。这些劝诫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 艺术特色:婉转悠扬,情真意切 壮族嘹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唱腔: 嘹歌的唱腔多种多样,有平缓叙事的“叙事调”,有高亢激昂的“抒情调”,也有跌宕起伏的“模仿调”(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演唱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和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唱腔,将歌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丰富的表现手法: 嘹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象化。例如,用花草来比喻少女的美丽,用大山来象征坚贞的爱情,用飞鸟来表达自由的向往。 即兴性: 嘹歌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尤其是在对唱或集体歌唱时,演唱者常常会根据现场的情境和对方的歌词,随时发挥,创作出新的歌词和旋律。这种即兴创作,使得嘹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也更能反映当时的情感。 地方色彩浓郁: 壮族嘹歌因地域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例如,桂西地区的“山歌”,桂南地区的“壮族民歌”,各有千秋,但都共同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开朗和对生活的热爱。 嘹歌的传承与发展:时代的脉搏 嘹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嘹歌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挑战。 幸运的是,新时代的壮族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民间艺人、音乐家、学者,正致力于嘹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播。通过录音、录像、出版书籍、举办演唱会等多种方式,让嘹歌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同时,嘹歌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年轻一代的壮族歌手,在继承传统嘹歌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嘹歌作品,吸引了更广泛的听众。例如,将嘹歌与流行音乐、摇滚乐等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结语 壮族嘹歌,是壮族人民心灵深处的回响,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它像一条悠扬的河流,穿越历史的河谷,滋养着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聆听嘹歌,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生命力、情感真挚的壮族世界,感受那份朴实而又深刻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壮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气息。我一直对壮族这个民族充满好奇,他们生活在祖国南方,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而“嘹歌”,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我脑海中浮现出在壮乡,那连绵的群山,那碧绿的稻田,以及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活着的人们。我想象着,在这样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嘹歌一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它们是劳动者在辛勤耕耘时的伙伴,用嘹亮的歌声驱散疲惫,增添力量;或许,它们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用婉转的旋律传递着羞涩与情意;或许,它们是节庆集会上的助兴曲目,用高亢的歌声烘托出热闹的氛围。这本书,我想,是罗汉田先生对壮族嘹歌的一次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壮族嘹歌的演唱技巧、曲调风格、歌词内容以及它们在壮族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民族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评分

翻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民族心灵深处的窗口。壮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他们的嘹歌,在我心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总觉得,那些在山谷间、田野上传唱的歌谣,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它们是壮族人民的生活史诗,是他们情感的倾诉,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我想象着,在春耕秋收的季节,嘹亮的歌声如何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在梯田间回荡;在节日庆典的时刻,欢快的歌声如何表达着他们的喜悦与祝福;在夜深人静之时,低沉的歌声又如何诉说着他们的思念与忧伤。这本书,罗汉田先生的署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口头流传的歌谣,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又如何将那些无形的旋律,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壮族嘹歌的形成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演唱特点和意义。我更希望,通过这些歌谣,能够触摸到壮族人民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观,感受他们的民族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和精神的洗礼。

评分

读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的扉页,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油然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的使命感。而“壮族嘹歌”,更是将这种感受具象化,让我联想到在广袤的田野上,勤劳的壮族人民在劳作间隙,或是节庆之时,放声高歌的场景。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在梯田劳作时,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互相呼应,既是辛劳的宣泄,也是劳动乐趣的分享;在婚嫁喜事中,悠扬的歌声诉说着祝福与喜悦;在节日庆典里,激昂的歌声展现着民族的热情与活力。我想象着,这些嘹歌,一定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组合,它们是壮族人民的语言,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是他们生活哲学的载体。罗汉田先生,作为这本书的著者,想必是深入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倾听、去感受、去记录。我很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歌谣是如何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的?它们是否还在继续被演唱,是否还在影响着年轻一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让我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这本书,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足以唤起我对壮族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那些根植于民族传统、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以歌声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壮族嘹歌,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壮族人民生活状态、情感世界的生动写照。我想象着,在壮乡的山水之间,那些悠扬婉转、或高亢激越的歌声,是如何随着自然的风声、水声一同流淌,又如何将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民间传说娓娓道来。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壮族嘹歌的奥秘。我想了解,这些嘹歌的演唱方式有哪些独特的技巧?它们的旋律和歌词又有哪些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例如,在祭祀仪式中,嘹歌是表达敬意的方式;在劳作生产中,嘹歌是舒缓疲劳、增添活力的调剂;在婚丧嫁娶中,嘹歌是传递情感、表达祝福的语言。罗汉田先生,作为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那些在歌声中跳跃的生命力,领略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就被书名吸引住了。壮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他们的嘹歌,又会是怎样一种动人的旋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壮乡的山水,那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河流,还有淳朴的壮族人民。我想象着,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古老的歌谣如何在山谷间回荡,如何讲述着民族的故事,如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记忆。这本书,似乎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壮族灵魂深处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嘹歌,是否还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某种古老的共鸣?它们是简单的劳动号子,还是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表达?它们是如何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追求。罗汉田先生,这位作者的名字,也让我感到一丝好奇。他究竟是如何接触到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他又是如何用文字将这鲜活的歌声定格下来的?这本书,我想,一定饱含着作者对壮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专业研究,它将带领我进行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