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
定价:60.00元
作者:罗汉田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304622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嘹歌”,壮语称“Fwen liuz”,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演唱形式的双声部民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经典。主要流传于广西的平果、田东两县,以马头镇、太平镇、思林镇、祷午乡为核心流传区域,辐射到周边的田阳、武鸣、马山、大化等地。2008年6月,“壮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书阐述了“嘹歌”的称谓起源及其生境,并介绍了家庭、社会、歌书三种主要传承模式,歌书的搜集、翻译、出版,以及对嘹歌的深入研究及文化品牌的打造。书中突出表现了“嘹歌”极富韵律感的优美曲调及歌词;重点介绍了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的主要内容,反映出嘹歌在原生态表达壮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日歌对唱、夜歌对唱的生动、细致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有关传统歌圩的记述中融入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出壮族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目录
目录
章 嘹歌分布地域
节 嘹歌的称谓
第二节 嘹歌的分布
第三节 嘹歌的生态
第二章 嘹歌曲调唱词
节 嘹歌的曲调
第二节 嘹歌的歌词
第三节 嘹歌的歌书
第三章 嘹歌主要内容
节 长歌的内容
第二节 短歌的内容
第三节 日歌和夜歌
第四章 嘹歌对唱程序
节 日歌的对唱
第二节 夜歌的对唱
第三节 对唱的习俗
第五章 嘹歌传承模式
节 家族传承模式
第二节 社会传承模式
第三节 歌书传承模式
第六章 嘹歌传统歌圩
节 歌圩的分布
第二节 歌圩的沉浮
第三节 歌圩的仪式
第七章 嘹歌文化内涵
节 稻作文化的展现
第二节 生产技艺的传授
第三节 社会历史的反映
第四节 思想观念的折射
第八章 嘹歌保护研究
节 搜集翻译出版
第二节 开展深入研究
第三节 文化品牌打造
大事记
内容分析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气息。我一直对壮族这个民族充满好奇,他们生活在祖国南方,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而“嘹歌”,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我脑海中浮现出在壮乡,那连绵的群山,那碧绿的稻田,以及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活着的人们。我想象着,在这样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嘹歌一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它们是劳动者在辛勤耕耘时的伙伴,用嘹亮的歌声驱散疲惫,增添力量;或许,它们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用婉转的旋律传递着羞涩与情意;或许,它们是节庆集会上的助兴曲目,用高亢的歌声烘托出热闹的氛围。这本书,我想,是罗汉田先生对壮族嘹歌的一次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壮族嘹歌的演唱技巧、曲调风格、歌词内容以及它们在壮族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民族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评分翻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民族心灵深处的窗口。壮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他们的嘹歌,在我心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总觉得,那些在山谷间、田野上传唱的歌谣,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它们是壮族人民的生活史诗,是他们情感的倾诉,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我想象着,在春耕秋收的季节,嘹亮的歌声如何伴随着辛勤的汗水,在梯田间回荡;在节日庆典的时刻,欢快的歌声如何表达着他们的喜悦与祝福;在夜深人静之时,低沉的歌声又如何诉说着他们的思念与忧伤。这本书,罗汉田先生的署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口头流传的歌谣,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又如何将那些无形的旋律,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壮族嘹歌的形成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演唱特点和意义。我更希望,通过这些歌谣,能够触摸到壮族人民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价值观,感受他们的民族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和精神的洗礼。
评分读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的扉页,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油然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的使命感。而“壮族嘹歌”,更是将这种感受具象化,让我联想到在广袤的田野上,勤劳的壮族人民在劳作间隙,或是节庆之时,放声高歌的场景。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在梯田劳作时,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互相呼应,既是辛劳的宣泄,也是劳动乐趣的分享;在婚嫁喜事中,悠扬的歌声诉说着祝福与喜悦;在节日庆典里,激昂的歌声展现着民族的热情与活力。我想象着,这些嘹歌,一定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组合,它们是壮族人民的语言,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是他们生活哲学的载体。罗汉田先生,作为这本书的著者,想必是深入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倾听、去感受、去记录。我很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歌谣是如何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的?它们是否还在继续被演唱,是否还在影响着年轻一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让我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这本书,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足以唤起我对壮族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那些根植于民族传统、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以歌声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壮族嘹歌,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壮族人民生活状态、情感世界的生动写照。我想象着,在壮乡的山水之间,那些悠扬婉转、或高亢激越的歌声,是如何随着自然的风声、水声一同流淌,又如何将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民间传说娓娓道来。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壮族嘹歌的奥秘。我想了解,这些嘹歌的演唱方式有哪些独特的技巧?它们的旋律和歌词又有哪些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例如,在祭祀仪式中,嘹歌是表达敬意的方式;在劳作生产中,嘹歌是舒缓疲劳、增添活力的调剂;在婚丧嫁娶中,嘹歌是传递情感、表达祝福的语言。罗汉田先生,作为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那些在歌声中跳跃的生命力,领略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嘹歌》,就被书名吸引住了。壮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他们的嘹歌,又会是怎样一种动人的旋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壮乡的山水,那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河流,还有淳朴的壮族人民。我想象着,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古老的歌谣如何在山谷间回荡,如何讲述着民族的故事,如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记忆。这本书,似乎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壮族灵魂深处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嘹歌,是否还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某种古老的共鸣?它们是简单的劳动号子,还是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表达?它们是如何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与追求。罗汉田先生,这位作者的名字,也让我感到一丝好奇。他究竟是如何接触到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他又是如何用文字将这鲜活的歌声定格下来的?这本书,我想,一定饱含着作者对壮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专业研究,它将带领我进行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