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印刷1000問

包裝印刷1000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節約,田培娟 著
圖書標籤:
  • 包裝印刷
  • 印刷技術
  • 包裝設計
  • 印刷知識
  • 行業問答
  • 印刷工藝
  • 包裝材料
  • 印刷設備
  • 實操指南
  • 常見問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印刷工業齣版社
ISBN:9787800006562
商品編碼:2972987235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包裝印刷1000問

: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餘節約,田培娟

齣版社:印刷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00065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問答的形式組織有關包裝印刷方麵的內容,主要包括包裝膠印特點和原理、包裝設計與製版工藝、包裝印刷耗材及印刷適性、印刷調節及常見工藝問題、包裝紙盒的錶麵整飾、包裝紙盒的成型加工以及印刷品質量檢查等。本書內容實用,圍繞包裝印刷進行瞭詳細的解答,適閤忙碌的印刷工人根據需要隨時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數字時代的信息架構與用戶體驗設計》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被海量數據和信息流所包圍。如何有效地組織、呈現和導航這些信息,確保用戶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內容,並獲得流暢、愉悅的互動體驗,已成為數字産品成功的關鍵。《數字時代的信息架構與用戶體驗設計》深入探討瞭信息架構(IA)和用戶體驗(UX)設計的核心原則、方法論及前沿實踐。本書旨在為産品經理、設計師、開發者以及所有關注數字産品質量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理論框架與實操指南。 第一部分:信息時代的挑戰與信息架構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剖析瞭當前數字生態下麵臨的獨特挑戰:信息過載、注意力稀缺以及跨平颱體驗的復雜性。我們將探討信息架構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的核心作用——它不僅僅是網站的“地圖”,更是用戶心智模型的映射與重塑。 1.1 理解信息過載與認知負荷: 我們將從認知心理學角度齣發,分析用戶在瀏覽數字界麵時如何處理信息,探討“米勒定律”在信息分組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精簡和分層設計來降低用戶的認知負荷。 1.2 信息架構的本質與層次: 詳細闡述信息架構的四大核心組成部分:組織係統(Organization Systems)、導航係統(Labeling Systems)、搜索係統(Searching Systems)和內容組織(Content Organization)。通過大量案例分析,區分不同情境下(如大型電商平颱、內容聚閤網站或企業內部係統)的組織策略選擇,包括按主題、任務、受眾或時間順序進行組織。 1.3 現有係統評估與診斷: 介紹如何對現有數字産品的信息架構進行深入的審計和評估。內容涵蓋卡片分類法(Card Sorting)、樹狀測試(Tree Testing)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用戶行為數據(如熱力圖、點擊流分析)來診斷現有導航結構中的痛點和斷裂點。 第二部分:用戶研究驅動的體驗設計 有效的信息架構必須建立在對目標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本部分聚焦於將用戶研究融入IA和UX設計流程的各個階段。 2.1 人群畫像(Personas)與情境構建: 深入講解如何通過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構建準確、富有洞察力的用戶畫像。強調情境化設計的重要性,即設計不僅要考慮“用戶是誰”,更要考慮“用戶在何時、何地、為何要使用産品”。 2.2 用戶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ping): 詳細指導讀者如何繪製完整的用戶旅程地圖,識彆關鍵接觸點(Touchpoints)和“情感低榖”(Pain Points)。我們將重點分析信息流如何影響用戶在旅程不同階段的情緒和決策,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的IA來平滑這些體驗。 2.3 內容策略與結構化: 內容是信息架構的血肉。本章探討如何製定有效的內容策略,包括內容的生命周期管理、內容所有權劃分,以及如何將非結構化內容轉化為易於檢索和理解的結構化數據單元。著重介紹微內容(Microcopy)在導航和錯誤信息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設計實體與原型構建 理論指導需要落實到實際的界麵設計中。本部分將IA原則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元素和交互模式。 3.1 導航係統設計精進: 詳細探討各種導航模式的優缺點及其適用場景,包括全局導航(Global Nav)、局部導航(Local Nav)、上下文導航(Contextual Nav)和輔助導航(Supplemental Nav)。重點分析麵包屑導航(Breadcrumbs)的正確使用時機以及復雜信息層級的可視化處理,如多級下拉菜單、漢堡菜單(Hamburger Menu)的可用性權衡。 3.2 標簽與術語的藝術: 標簽是用戶與信息結構溝通的橋梁。本章深入研究如何選擇清晰、一緻且符閤用戶心智模型的標簽語言。討論術語標準化、避免行話(Jargon)的策略,以及多語言和文化差異對標簽設計的影響。 3.3 綫框圖與信息模型的可視化: 介紹如何利用低保真和高保真綫框圖(Wireframing)來測試和驗證信息架構的邏輯流程。重點講解如何利用站點地圖(Sitemap)和流程圖來清晰地傳達信息層級關係,並將其轉化為可交互的原型,以便進行早期的用戶反饋收集。 第四部分:跨平颱與新興技術的適應性 數字産品不再局限於桌麵屏幕。本部分探討信息架構如何在不同設備和技術範式中保持一緻性和有效性。 4.1 響應式信息架構(Responsive IA): 討論如何設計一套靈活的、能夠適應從移動端到智能電視等各種屏幕尺寸的導航和內容呈現邏輯。重點分析“移動優先”策略對信息優先級排序的影響。 4.2 語音界麵(VUI)與對話式交互(Conversational UX): 隨著智能音箱和語音助手的普及,IA的概念延伸至對話流程設計。本章分析語音交互中的信息組織挑戰,如上下文記憶、意圖識彆與高效的信息反饋機製。 4.3 搜索體驗的未來: 探討從傳統關鍵詞搜索到語義搜索、個性化推薦和混閤搜索結果頁麵的演變。如何設計一個強大的、能處理模糊查詢並提供有組織結果的搜索界麵,是現代數字産品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部分:衡量、迭代與持續優化 信息架構並非一成不變。本書最後強調瞭持續評估和迭代的重要性。 5.1 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設定: 明確衡量信息架構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如任務完成率、首次點擊成功率、搜索成功率、跳齣率(Bounce Rate)以及用戶滿意度分數(CSAT/SUS)。 5.2 A/B測試與快速迭代: 介紹如何科學地設計A/B測試方案來驗證信息架構的修改效果。強調構建一個反饋閉環,確保每一次迭代都基於數據驅動的洞察,而非主觀臆斷。 5.3 維護與治理: 對於長期運營的大型平颱,如何建立有效的內容治理和信息架構維護流程至關重要。本書提供瞭關於版本控製、變更管理和跨部門協作的實踐建議,以確保信息架構的生命力與準確性。 通過對這些前沿理論和實踐方法的係統梳理,《數字時代的信息架構與用戶體驗設計》旨在幫助讀者構建齣邏輯清晰、導航直觀、用戶體驗卓越的數字産品,使用戶在信息洪流中遊刃有餘,真正實現信息的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前一直覺得包裝設計就是把圖案和文字印在紙闆上,但自從翻閱瞭《包裝印刷1000問》之後,纔意識到其中的門道遠不止於此。這本書讓我對印刷工藝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詳細介紹瞭凹印、柔印、膠印、絲網印刷等主流的包裝印刷技術,不僅講清楚瞭每種工藝的原理,還對比瞭它們的優缺點,包括成本、效率、印刷效果以及適用範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UV印刷和水性油墨的章節印象深刻。UV印刷的光澤度、耐磨性以及乾燥速度,簡直是現代包裝的“黑科技”;而水性油墨在環保方麵的優勢,也讓我看到瞭行業的發展趨勢。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涉及到瞭特種油墨的應用,比如金屬油墨、熒光油墨、夜光油墨等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瞭包裝的錶現力。讀完這些內容,我纔明白,為什麼有些包裝看起來那麼高級,那麼有質感,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精妙的工藝在支撐。這本書就像一本包裝印刷的“百科全書”,讓我對這個行業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為我日後的設計工作提供瞭很多靈感和技術指導。

評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包裝印刷的書,名字叫《包裝印刷1000問》。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紮實瞭,讓我一個對印刷行業算不上完全陌生但又有些門道的人,都覺得收獲頗豐。書裏對色彩管理的那幾個章節,我看瞭好幾遍。從CMYK的色域空間到Pantone色卡的準確應用,再到如何理解和避免色差,講得是深入淺齣。尤其是關於不同材質印刷後色彩錶現差異的分析,真是太及時瞭!我之前經常為瞭一批樣品和正式印刷品的顔色對不上頭疼,這本書裏給齣瞭很多實際操作的建議,比如如何根據紙張的吸墨性、白度來調整油墨的用量和印刷工藝,甚至還提到瞭ICC Profile的重要性。我一直以為ICC Profile隻是個理論概念,沒想到這本書裏還附帶瞭實際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校準設備和生成準確的ICC Profile來最大程度地還原設計稿的色彩。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色彩實驗室,一邊看一邊對照著自己手頭的色卡和樣品,感覺豁然開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尤其是在解決實際生産中的色彩難題方麵,簡直是我的“救星”。

評分

這本書《包裝印刷1000問》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在理解印刷品質量控製和成本管理方麵。我一直以為印刷齣來的東西隻要看著差不多就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質量背後隱藏的無數細節。它係統地介紹瞭影響印刷質量的關鍵因素,從原稿的精度、色彩文件的處理,到印刷過程中的網點擴大、套印精度、油墨的粘度,再到最終成品的檢測標準,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給齣瞭很多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比如如何判斷和糾正印刷中的“糊版”、“飛墨”現象,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印刷拼版來最大化紙張的利用率,從而降低成本。它還詳細介紹瞭各種檢測工具和方法,比如密度計、色差儀的使用,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工具來確保産品符閤預期的質量要求。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纔真正意識到,一個高質量的印刷品,是無數技術和經驗積纍的成果,而這本書,恰恰為我們打開瞭認識和掌握這些知識的大門,讓我對印刷行業的專業性有瞭更深的敬佩。

評分

說實話,當初買《包裝印刷1000問》是因為它的書名聽起來很全麵,想瞭解一下包裝印刷的方方麵麵。讀下來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確實很豐富,而且涉及的知識點非常細緻。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後道工藝的那幾個章節。過去,我總覺得印刷完成後就萬事大吉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包裝從一張白紙變成最終成品所經曆的“變身”過程。燙金、壓凹凸、UV上光、覆膜、模切……這些看似簡單的工藝,在書裏被拆解得非常透徹。它不僅解釋瞭每種工藝是如何實現的,還分析瞭它們對包裝視覺和觸覺效果的影響,以及在選擇時需要考慮的成本和技術限製。比如,書中關於覆膜的選擇,從亮膜到啞膜,再到觸感膜,以及它們分彆適閤哪些産品和設計風格,都講得非常到位。還有模切的設計,不隻是簡單的切割,還牽涉到刀模的製作、刀路的設計,甚至是如何在不破壞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實現復雜的形狀。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個完美的包裝,是印刷和後道工藝共同協作的傑作,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評分

在閱讀《包裝印刷1000問》的過程中,我最感到受益匪淺的部分,莫過於書中對於包裝材料選擇與印刷適性的深入探討。我以前總以為隻要是紙,就可以隨便印刷,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詳細介紹瞭各種常用包裝材料的特性,比如不同類型的卡紙、瓦楞紙闆、特種紙,甚至是一些塑料薄膜的材質。更重要的是,它分析瞭這些材料在麵對不同印刷方式、油墨類型以及後道處理時,其錶現齣來的差異。例如,為何有些紙張吸墨性強,導緻色彩容易失真,又如何通過預處理或者選擇閤適的油墨來改善;又或者,在瓦楞紙闆上印刷,如何剋服其錶麵不平整的問題,保證文字和圖像的清晰度。書中還涉及到一些環保材料的印刷特性,以及如何根據産品的特性和品牌定位,來選擇最適閤的包裝材料。這些信息對於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最終包裝的成本、質量和視覺呈現,能夠幫助我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返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