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form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 | 作者 | 梅里利·S.格林德尔 约翰·W.托马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20838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梅里利·S.格林德尔和约翰·W.托马斯的这本《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是政策变迁研究方面的有影响的著作。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到20世纪80年代,在有关促进发展的政策中,把政策重心的基础看作是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观念已经广为接受。然而,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政策能够替代那些已经存在的政策的过程。”作者力图解释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改革政策的选择和变迁过程,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官员在变革政策的采纳、范围和追求上具有显著的不同,人们在理解官员追求自身利益、阶级利益或组织利益的复杂动机和行为上存在广泛的误解,他们基于不同的动机和观点从事政策调整,既可能是受到个人和职业价值的鼓舞,也可能是出于关心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福利的目的。事实上,为公共利益做出变革追求的决策既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但是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因素为将来的矫正和变化提供了前进的机会。 |
| 作者简介 | |
| 梅里利·S.格林德尔,哈佛国际发展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还在霍金斯出版社出版了《国家与乡村》 约翰·W.托马斯,哈佛国际发展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两位作者在发展问题上有广泛的造诣,他们都是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领域的讲师。 译者简介: 黄新华,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陈天慈,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博士。 |
| 目录 | |
| 前言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公共管理名著译丛”中的一本,是国外研究政策变迁方面*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作者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工作期间,通过专业活动、组织机构获得接近各种观点和信息的独特机会。这些经历给作者提供了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和分析政策变革的过程,从而得出明显不同于当前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和政治科学的结论。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引入了许多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比如“理性选择”、“投票悖论”、“寻租”等,并且非常有效地将其应用到对发展中国家改革过程的分析中。书中对“制度惯性”的分析,让我明白为何一些国家即使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也难以摆脱既有的低效模式。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了这些制度惯性是如何通过个体和集体的理性选择而得以维持,甚至被强化。例如,书中对某个拉美国家在实施经济自由化改革时,为何始终难以摆脱保护主义的困境,以及政府官员、既得利益者和民众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妥协与反复的漫长旅程。作者并没有提供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去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
评分《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这本书,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到发展中国家,而是从微观的个体理性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对政策变迁的深刻理解。我非常赞赏书中对“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的细致描绘。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这些集团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时甚至是以牺牲国家整体利益为代价。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改革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在许多改革中,真相常常被掩盖,而决策往往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做出的。例如,书中对某个亚洲国家在 privatiz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时,内部人如何利用信息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并阻碍更彻底的改革的分析,就写得非常精彩。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必须深入到政治和经济的深层结构中,去探究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理性如何共同塑造政策的走向。
评分《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国家治理与社会变革的“操作指南”。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抽象层面,而是将公共选择的分析框架,非常务实地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改革的现实情境中。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改革窗口期”和“改革时机”的讨论。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在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改革更容易成功。书中对“联盟构建”和“政治动员”在推动或阻碍改革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书中对某新兴经济体在21世纪初,如何通过巧妙地争取国内关键利益集团的支持,并同时利用国际压力来打破改革僵局的案例分析,就写得鞭辟入里。这让我认识到,改革的成功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政策设计的优劣,更在于能否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有效地构建支持改革的力量,并有效应对反对改革的阻力。书中的分析是动态的,它关注的是政策如何随着时间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是如何受到个体选择和集体行动的影响。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之前,我对“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是有些望而却步的,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枯燥的公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具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鲜活的政治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对不同政治制度下,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各种力量如何博弈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改革现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路径依赖”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改革困境时是如何被运用的。作者通过对一些国家长期形成的制度惯性、文化传统以及既有利益格局的分析,解释了为何一些看似显而易见、对国家发展有利的改革措施,却难以在实践中落地。这种对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性因素的关注,使得书中的分析更加具有纵深感。此外,书中对改革过程中不同行动者(如政府官员、企业、民众、国际组织等)的利益诉求和策略选择的刻画,也十分细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宏观政策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他们在复杂的权力与利益交织中如何做出选择的书。
评分《公共选择与政策变迁:发展中国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发展中国家为何以及如何进行改革。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改革案例,而是巧妙地将公共选择理论的精髓与发展经济学的现实挑战相结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寻租”和“政策俘获”等概念的细致剖析,这些理论工具在解释许多发展中国家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反复时,显得尤为有力。例如,书中对某个东亚国家在特定时期内,国有企业改革为何屡屡遭遇阻力,以及既得利益集团如何巧妙地利用政治程序来维护自身特权,都有非常细致和令人信服的论述。这种微观的个体理性行为如何汇聚成宏观的政策困境,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同时,书中对改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错位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由此引申出不同类型的改革策略及其适用的条件。尽管书名中有“公共选择”和“政治经济学”,但语言却并不晦涩,许多理论的阐释都伴随着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发展中国家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