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忠编著的《古今汉语同旁字词语手册》旨在 达到两个目的:其一,试图提出“汉语同旁字词语” 概念明确定义,争取学界认可,推动“同旁边字词语 ”应用。其二,提供一个较完备的“古今汉语同旁字 词语”,供读者欣赏阅读,检索应用和研究。
同旁字词语集成索引
同旁字词语集成正文
附录一 中国同旁字地名名词辑录
附录二 中国同旁字人名名词辑录
附录三 中国古今文学领域同旁词对仗应用实例
后记
我得承认,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目录时,那种密集的结构确实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追求阅读的流畅性,而是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态度来组织材料。但是,一旦你找到了你真正需要查询的那个字头,并顺着它的脉络往下走,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研究音韵学的朋友们,这本书在标注中古音和今音时的对比分析,做得尤为出色。它通过同旁字的系统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语音流变的规律,而不是零散的个案分析。我身边几位音韵学的老前辈,拿到这本书后也是爱不释手,他们纷纷表示,这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一个重要的空白,它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是里程碑式的。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市面上关于汉字的研究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或者过于侧重某个特定方向,缺乏系统性。然而,这本《古今汉语同旁字词语手册》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编纂之宏大,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同旁字,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词汇网络。通过同旁字的关联,你能够发现许多看似不相关的词汇之间隐藏的语义联系和语音演变路径。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词条释义中引用的例句,这些例句横跨了诗词歌赋、史书典籍,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方言中的用法,极大地丰富了对词语语境的理解。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让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记忆点,而是一条有血有肉的时间长河。对于提高中文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助益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古今汉语同旁字词语手册》,初捧在手,便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密密麻麻的印刷所吸引。我本来对文字学兴趣一般,但自从接触到这部工具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虽然内容严谨,但编排上却极具巧思。比如,它对某些同旁字的演变轨迹梳理得极其清晰,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每一个字形的变化都配有清晰的图示,让人在比较中体会到汉字艺术的魅力。我记得有一次在阅读古籍时遇到一个生僻字,本以为要查阅多本字典才能弄清,结果翻开这本手册,不到两分钟就找到了它的所有同旁字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差异。特别是对于那些形近字、音近字的辨析,更是细致入微,避免了许多阅读中的歧义。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汉语言文字,或者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毕竟内容这么厚重,如果装帧不佳,很容易损坏。所幸,出版社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内页的排版虽然紧凑,但字号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过疲劳。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似乎预想到了读者在查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盲点”。例如,对于一些已经彻底消失在现代汉语中的同旁词,它不仅给出了解释,还附带了在古代语境下的情境重现,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想象空间。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着我们去探究每一个汉字背后所承载的千年历史重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置案头的宝典,它的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自从这本书摆在我书桌上之后,我的写作习惯有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去,我总是在用词上有些保守,生怕用错生僻字或者陷入陈旧的表达。但现在,我更敢于在恰当的地方尝试那些与主流用法略有不同的同旁字词语,因为我知道,手边随时有一本权威的“指南针”。它对那些容易混淆的形旁和声旁组合进行了极细致的区分,比如某个偏旁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意义倾向,这本书都有详尽的论述。对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像是一位随时待命的文字学顾问。它帮助我精准把握了词语的“温度”和“色彩”,使得我的文章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古典韵味和学识深度。翻阅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愉悦的文化漫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