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菊與刀
定價:35.00元
作者:(美)魯思·本尼迪剋特
齣版社:浙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39455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16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傾情翻譯影響全球70年的現代日本學鼻祖二戰後美日國際關係史的關鍵文獻1944年,二戰快要結束,日本敗局已定。為瞭製定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大政方針,華盛頓委托本尼迪剋特對日本進行研究。這本研究報告經過增添以後,於1946年公開齣版,引起日本各界強烈震動和關注。1951年《菊與刀》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36次。1982年齣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贊《菊與刀》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1995年,《菊與刀》在日本加印101次。1999年,日本一國已超過230萬冊。至今,《菊與刀》已被翻譯成30種語言,銷售逾3000萬冊。
內容提要
二戰臨近尾聲的時候,擺在美國眼前的有兩個問題:日本會不會投降?對日本能不能用對德國的辦法?
為瞭製定*後決策,美國動員瞭各方麵的專傢來研究日本,提供資料和意見,其中包括瞭本書作者、人類學傢本尼迪剋特。
美國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裏不可理喻的一些行為,恰是本尼迪剋特用來解析日本文化本質的範本。書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傢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菊與刀”的組閤,象徵瞭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
本尼迪剋特在二戰結束後寫成《菊與刀》。《菊與刀》共13章:從對戰爭的看法講起,講到明治維新,再分述日本人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一直到怎樣“自我訓練”(修養)和孩子怎樣受教育。全書夾敘夾議,拋開瞭對櫻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對傢庭關係、精神信仰進行白描式的對比,諸如美國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質、戰爭宣傳、傢族關係等的不同觀念。
《菊與刀》直接影響瞭美國對日政策,美國戰後對日政策的成功也證明瞭《菊與刀》對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從此,西方對日本文化的研究熱潮也揭開瞭序幕。目錄
無
作者介紹
魯思·本尼迪剋特
Ruth Benedict
1887.6.5-1948.9.17
齣生於美國紐約
文化人類學傢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曾任美國人類學學會主席
代錶作《菊與刀》被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曾被三島由紀夫盛贊為“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為深厚”。
譯者
何晴
80後,齣生於蘇州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文化人類學博士在讀
已齣版作品:
《1294》
《為她準備的好軀殼》
《我走得很慢,但我從未停下來》文摘
序言
無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行為模式的書籍。讀完《菊與刀》,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有啓發性的思考方式。作者通過對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瞭許多看似矛盾的特質是如何在一個民族身上並存的。比如,一方麵是高度的秩序感和集體主義,另一方麵卻是對個體榮譽和情感的極端重視。這種“矛盾”並非不可理解,而是在作者的筆下,變成瞭一種獨特的文化邏輯。我特彆喜歡她對於“等級”和“義務”的分析,這讓我對日本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外部文化的理解,都容易陷入刻闆印象的泥沼,而這本書恰恰是打破這種刻闆印象的利器。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日本人是這樣的”,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日本人會是這樣的”。這種探究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當然,這本書畢竟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有些觀點可能需要結閤當今的社會語境來理解,但其核心的分析方法和洞察力,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快一個月瞭,終於把它翻完瞭。說實話,一開始抱著很大的期待,畢竟是經典嘛,對日本文化一直挺好奇的。讀完之後,感覺有點復雜。作者構建瞭一個非常龐大且細緻的框架來解釋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從“恥感文化”到“等級秩序”,再到“報恩”等等,每一個概念都試圖深入剖析,並且列舉瞭很多曆史事件和生活細節來佐證。我特彆喜歡她分析日本人對待戰爭的態度,以及戰後如何迅速適應新的秩序,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然而,有時候讀著讀著,總覺得作者的某些論斷,雖然邏輯嚴謹,但似乎缺少一點“人味兒”。就像在解剖一個復雜的機器,每一個齒輪、每一個螺絲都分析得很到位,但最後卻難以捕捉到機器運轉時的那種生命力。也許是我個人的閱讀習慣吧,更偏愛那些能觸動我情感,讓我産生共鳴的故事。這本書更像是一篇宏大的社會學論文,充滿瞭理性的分析和嚴謹的論證,對於理解日本的文化成因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也提供瞭一個理解外部世界的視角,但它更像是在教你如何“認識”一個群體,而不是“感受”他們。
評分這次閱讀《菊與刀》的經曆,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之下或許有些許生澀,但隨著深入,其醇厚的韻味便逐漸在舌尖綻放。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性”時所展現齣的精妙筆觸。她並未將日本文化簡單地標簽化,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其中看似對立的元素如何和諧共存,甚至相輔相成。例如,日本人對等級秩序的恪守,與他們對某些事物極緻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在特定情境下錶現齣的犧牲精神,都被作者賦予瞭深刻的文化根源。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將書中的論點與我對日本這個國傢所瞭解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對照,從中獲得一種“恍然大悟”的快感。這種體驗,不是簡單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理解和消化。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日本文化的解讀,更是一種關於人類社會行為和文化形成的深刻思考。它引導我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齣這樣獨特的文化?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民族,需要超越錶麵現象,去探究其深層的文化基因。
評分坦白說,《菊與刀》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認知上的衝擊。我一直以來對日本的印象,多半來自於電影、動漫以及一些零碎的新聞報道,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且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而本尼迪剋特女士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結構化的視角。她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去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密碼。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於“恥感”和“恩”的闡述,這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許多日本文化現象的理解。比如,為什麼日本人會那麼在意他人的評價?為什麼他們會對某些事情錶現齣極端的順從或犧牲?通過“恥感”這個概念,很多事情就豁然開朗瞭。還有“報恩”的觀念,它不像我們理解的簡單的感謝,而是包含瞭一種深刻的、幾乎是宿命般的責任感,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瞭日本社會中許多復雜的等級關係和人際互動模式。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接觸過的日本人,以及他們的一些行為,然後驚奇地發現,很多當初不理解的舉動,似乎都能在書中的理論框架中找到閤理的解釋。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仿佛給過去的模糊印象點亮瞭一盞盞清晰的燈。
評分說實話,《菊與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作者筆下的日本,是一個充滿瞭規則、儀式和情感糾葛的復雜國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她對於“恥感文化”的描述,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心理機製,完全不同於我們熟知的“罪惡感”。這種“恥感”影響著日本人的方方麵麵,從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到集體決策時的考量,都深深地打上瞭它的烙印。讀到這部分時,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頓時覺得豁然開朗。此外,書中對“恩”的闡釋也極具啓發性,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迴報,更是一種深層的情感鏈接和責任紐帶,這解釋瞭為什麼日本人會對“恩”看得如此之重,以至於有時會付齣超齣常理的代價。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細節來支撐她的論點,使得整個分析過程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生動性。雖然這本書齣版年代久遠,並且作者並非日本人,但其對日本文化的洞察力,至今仍令人驚嘆。它讓我看到瞭一種理解文化差異的全新維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