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东美的乡村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史良洁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6539149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袅袅炊烟,幽幽古径,暮色四合,月影依依……如此诗意栖居的乡村记忆,仿佛疏离我们已经很久、很远,让我们牵手画中,去心灵深处寻觅那份纯静婉约的美回眸…… 广东省旅游局全力打造!2000余万人次网络、短信投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参与、旅游专家品鉴,60个适合自驾游好去处!
广东省旅游局全力打造,2000余万人次网络、短信投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参与计算方法专家品鉴。
《广东美的乡村》也是一部为自驾游爱好者准备的旅游书籍。书中集合了交通、住宿、地方美食等丰富详实的信息,图文精美,它将带着读者游遍广东,寻访久违的诗意栖居乡村记忆,收藏一份纯净婉约的美丽情怀。
内容提要
现在,广东拥有了自己心目中60个“广东美的乡村”,世界拥有了一个全世界美丽的村落——“开平碉楼与村落”。读者可以伴随《广东美的乡村》踏着秀山丽海间留下的客家和潮汕人的足迹,探寻那延伸到大海的世外桃源,在繁华都市的心灵守望之地去寻梦南越古国、梅关古道。
《广东美的乡村》详细介绍了今年6月28日申遗成功,被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高度评价为“全世界美丽的村落”的“开平碉楼与村落”;800年来静静隐身于繁华广州市番禺区的高楼林立现代建筑中、雕梁画栋的沙湾古村;被誉为“岭南侨宅”、潮汕小“故宫”的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参照典型客家围龙屋结构,在青山绿茶中建成气势恢弘围龙大酒店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灵秀超然;惊现于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的世外桃源村,与世隔绝,景色绝美,人们惊叹它竟然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出一辙;明清时代称为“东方威尼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重要港口、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发现地的阳东县东平镇大懊村,幽静秀丽;村中一格修筑有男巷女巷、科举考中举人以上280多人的江门恩平歇马举人村,田园风光旖旎;飘在云中的深圳龙岗区半天云村,空灵曼妙;1933年,大文豪巴金写下《鸟的天堂》而美誉世界的新会小鸟天堂,万千鹭鸟齐飞,蔚为壮观;全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又保持集体所有制仍承袭“人民公社”体制的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纯朴自然;绵延100里的翠绿竹海、奔泻溪流、幽深林源、山花云海等调制成百里摄影长廊的清远连州市瑶安村,风景如画;岭南客家人祖居地、“广东巷”之誉的韶关珠玑村,千年默默守望……这些现代和传统并存,散落在广袤山间田野中的60个美丽村落,是中西文化相融的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白越神等岭南佳特色旅游资源。
《广东美的乡村》也是一部为自驾游爱好者准备的旅游书籍。书中集合了交通、住宿、地方美食等丰富详实的信息,图文精美,它将带着读者游遍广东,寻访久违的诗意栖居乡村记忆,收藏一份纯净婉约的美丽情怀。
目录
作者介绍
史良洁,就职于深圳报业集团。曾任《深圳商报》旅游版主编,《游遍天下》杂志社总经理。积极参与了“2006,寻找广东美的乡村”大型活动和“2006,寻找·保护广东美的古村落”大型摄影比赛的策划、组织以及宣传等工作。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些许疑虑,毕竟“美的乡村”这个主题近年来被不少旅游宣传和形象工程所占据,难免担心内容会流于空泛的赞美。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很快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田野调查报告,但叙事手法却极具文学性,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生态智慧”的挖掘。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广东不同地域的农民如何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出独具匠心的农业技术和人居模式。比如,关于水稻梯田的构建如何兼顾灌溉与水土保持,那些看似原始的农耕方法,实则蕴含着极高的系统科学性。这让我不得不反思现代工业化农业的片面性。书中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也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节庆习俗,都被作者用近乎于抢救的笔触描绘下来,充满了对逝去美好片段的挽歌式咏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上网去搜索书中提到的具体地点和那些古老的技艺,每一次搜索都加深了对书中描述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广东乡村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土地和解、如何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教科书,只是它的教材并非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选择,也充分体现了对主题的尊重和理解。印刷的纸张质感温和,不像一些新书那样刺眼,读起来非常舒服。更值得称道的是那些随文穿插的黑白照片和手绘地图,它们并非简单的配图,而是构成了一种视觉叙事的核心要素。尤其是那些老照片,定格了半个世纪前乡村生活的瞬间,人物的眼神、劳作的姿态,都饱含着历史的厚重感。我最喜欢其中一组关于“围屋”的图片,那些坚固的防御性建筑,诉说着过去岁月的动荡与族群的抱团取暖。作者巧妙地将文字的描述与图像的证据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互相印证、层层深入的效果。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仿佛通过作者的眼睛和心,亲身经历了一场对广东乡村的深度朝圣之旅。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乡村,只是以一种近乎于深情的记录,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复杂、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样本,让人在喧嚣之外,寻得一处可以安放精神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像一首由不同调性乐章组成的交响曲。有些章节,语言极其凝练,如同王羲之的行书,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峦起伏、村落错落的壮阔景象。而另一些章节,尤其是对具体人物访谈的记录,则显得异常亲切和口语化,充满了粤语区特有的那种朴实和幽默感,仿佛能听到那带着地方口音的叙述者在耳边娓娓道来。这种叙事上的灵活转换,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避免了长篇论述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辨。书中探讨了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定义“现代化”——它是否必然意味着推倒重建?广东的乡村是否能找到一条既能拥抱现代科技便利,又能保留自身文化基因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深刻的问题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给了读者去思考,这种不设限的开放性,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读罢合卷,我感觉脑中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发展”二字有了更复杂、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是”与“否”的二元对立。
评分这本《广东美的乡村》读完,心里头涌起一股久违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暖意。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动辄抛出一堆理论让你望而却步。相反,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乡,拉着你的衣角,带着你在岭南的山水间信步而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美”的解读,那种美不是经过刻意雕琢的样板间式景观,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和谐共生。书中对那些传统村落的建筑材料、空间布局的细致描摹,活灵活现,仿佛能闻到老屋木梁上沉淀了岁月的味道。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灰墙黛瓦在阳光下泛出的温润光泽,听到了天井里雨水滴落的清脆回响。作者没有回避现代化进程对乡村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而是用一种审慎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记录和思考。这种记录是深入一线的,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光摄影,更是对乡村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捕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乡愁”的定义,乡愁不该仅仅是怀旧,更应是对一种可持续、有尊严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当下乡村发展的独特视角,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乡村之美,是文化、生态与人情味交织而成的复杂整体,需要我们用更细腻、更尊重的态度去呵护和传承。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规划的局外人,我原本以为这种专注于区域性乡村研究的著作,内容会比较枯燥,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官方术语。然而,《广东美的乡村》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将“美”的概念拓展到了社会学的层面。作者不仅仅关注了乡村的物理空间,更深入地剖析了乡村的“社会空间”。比如,书中对宗族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传统祠堂在当代社区生活中的功能转变等议题的探讨,非常精彩。那些关于邻里互助、红白喜事中的礼仪规范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有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图谱。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乡村的“美”,其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紧密而健康的联系,是那种血脉相连的社会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恰恰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稀缺的资源。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村落如何应对人口外流、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等挑战,展示了乡村在巨大压力下的韧性和适应性。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远比博物馆里的展品更具感染力,它让人看到了乡村鲜活的生命力与正在上演的现代戏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