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年俗文化丛书 寿
定价:39.8元
作者:《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
出版社:藏文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805893846
字数:180000
页码:1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彩印刷,随书附赠吉祥喜庆海报、十二生肖2014年运程。
1. 教您学会*简单*有效的颐养增寿方法;
3. 教您认识使用颐养增寿的各种物件;
4. 教您学会纳吉避害的礼仪和招数;
5. 教您认识学习老祖宗一直推崇的进禄转运添寿加喜的各种方法。
内容提要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从历史、民俗、传说等角度,通过对中华吉祥年俗文化(福、禄、寿、喜、财)演进变迁、渊源流向的客观陈述,力图为广大读者充分展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喜乐观和人生观,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纳福、进禄、增寿、添喜、生财。
寿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不仅能让您全面了解寿文化的起源与寿神的传说,更为您详细讲解长寿吉祥物的常识以及民间祈寿的礼仪与,同时还特别推荐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养生知识,希望读者从书中得到收益。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是专业研究中国年俗文化的传媒机构,团队成员来自于各大院校,专业发掘译介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学术成果、思想文化评论,探讨总结年俗文化的艺术实践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创作与研究。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之前对年俗文化的了解非常零散,多是碎片化的记忆,比如过年吃饺子,过寿要打长寿面。但这本《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立体的框架来理解“寿”这一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多重维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来梳理,而是将“寿”分解成了“礼仪之寿”、“符号之寿”、“精神之寿”和“艺术之寿”等多个面向进行剖析。特别是关于“精神之寿”的论述,它深入探讨了儒释道思想中对“天年”和“颐养天年”的诠释,将寿庆活动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一点令我深思良久。它提醒我们,对老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珍惜,是贯穿于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核心价值观。书中对不同地域祝寿习俗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南方对“添寿”的内敛和北方对“大寿”的热烈之间的差异,让人领略到中华文化在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洞察力,让我对“寿”有了全新的、更加敬畏的认知。
评分这本《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暗红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和纹饰,一下子就散发出一种庄重又不失喜庆的古典韵味。我本以为“寿”这个主题会显得有些沉闷,毕竟与长寿、庆典相关的题材很容易流于形式化,但翻开内页才发现,编者在版式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带着几分古籍的韵味,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传统插图,无论是精细的工笔画,还是意境深远的写意水墨,都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比如,有一页专门讲“祝寿礼仪”的章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寿宴上的座次安排、敬酒顺序,那些细节的考究程度,简直是把我拉回到了那个讲究规矩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对“寿文化符号”的解析,比如寿桃、灵芝、仙鹤这些意象是如何一步步融入民间信仰和艺术创作中的,讲解得深入浅出,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领悟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人对“寿”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一种生命圆满的哲学表达。
评分说实话,我初衷是想找一本关于传统礼仪的书来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库,但没想到被这本《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寿》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说教,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详述了民间“做寿”的“头道茶”习俗,生动地描绘了儿孙们清晨恭敬地将第一杯热茶奉到寿星手中的场景,那份细腻的情感描摹,让我这位身处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读者,也不禁红了眼眶。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平衡了宏观的历史脉络和微观的民俗细节。它会先交代某个寿庆活动的历史渊源,比如从宫廷祝寿到民间普及的过程,然后立刻切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不同地域做寿时所用的面点、戏文的选择,甚至连寿礼的包装讲究都有提及。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理支撑,又不失生活气息。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年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和人伦亲情中的活的传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礼”与“情”紧密地连接起来,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中对生命尊重的温度。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有着执着偏爱的人,所以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寿”的丛书时,我最期待的就是能看到更多视觉上的享受。这本书在图像资料的运用上,简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收录了大量高清的、以往比较少见的文物图片和手绘图稿。比如,关于寿丝绸刺绣的章节,不仅仅是展示了成品,还配有不同针法的特写镜头,那些细如发丝的银线是如何在丝绸上勾勒出虬劲的松枝和栩栩如生的寿星公,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了与寿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某些地方独有的“祝寿酒”的酿造工艺,以及用面塑制作的寿桃的塑形技巧。这些内容的呈现,充分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专业性和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逛一个没有围墙的、主题为“永恒”的博物馆,每一页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历史的沉淀。这本书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文化普及读物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精美的艺术鉴赏手册。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是很多文化类读物难以企及的高度。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我非常看重资料的准确性和引文的出处,而《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在探讨某些争议性的寿俗起源时,会清晰地列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引用权威文献进行佐证,使得内容论证充分,令人信服。但同时,它又非常注重语言的流畅和亲切,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比如,在讲解清代寿礼中的“赏赐规制”时,它会用现代的语境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品级和对应物,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情感表达。我注意到,全书的注释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提供了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线索,这对于真正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资源。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更是一份扎实的、可以反复参考的文化工具书,它为我们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生命礼赞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