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
定价:98.00元
作者:陈骐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2852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系第七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及首届全国体育仪器器材科技创新设计展设计作品集。
内容提要
体育工程学是体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体育仪器器材研究开始,经过30年发展,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融入到这门学科中。《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以体育工程学为学科支撑的体育装备器材研发、健身物联网、运动可穿戴设备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在提供专业体育工程知识的同时,引发全民对公众健康的关注。
目录
上篇 论文
章 体育装备和器材、软件和算法的研发
基于人体工效学理论的个性化自行车平台系统设计
刘 宇 傅维杰 王东海 梁雷超 王 勇(3 )
运动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肖书明 陈 骐 宣 华 王建明 王学峰(8 )
“橄榄球撞抗训练设备”的加工制造与应用 郑 刚羽毛球专项步法敏捷训练系统的研发 柏长财 魏振钢 胡志明 刘焕斌(21 )
近时期篮球器材中几种不同类型标准篮球架的探析 何传胜 杨 明 何卫东(26 )
灵敏素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胡 璞 张 剑 刘斌魁 郑伟涛(34 )
基于双目视觉的跳跃滑水测距系统设计与开发 彭 川 郑伟涛 彭李明(44 )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软件 4.0 》的开发及应用郭 松 王 智 黄希发 肖书明(49 )
基于 UWB 技术的体育运动数据采集方法设计与实现 王磊磊(65 )
基于人体树形结构的个性化人体建模方法 熊新炎 付 斌 韩 梅(68 )
基于 Opensim 仿真与验证咏春拳圈手中生物力学特征
刘坚斌 李树伟 陈美薇 刘慕玲 李 涛(74 )
运动坚持计算技术初步研究 刘 洋 甄庆凯 刘泳庆 李祥臣(76 )
健身器材阻力源的分类研究 刘易梦琪 郑伟涛 蒙延荣 蒋成涛(82 )
中国功夫测力摆锤系统的研制 李恒飞 朱 东(87 )
灵敏素质训练与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 韦俏丽 郑伟涛 蒙延荣(92 )
三维乒乓球运动仿真动画的设计与实现 冯 卿(98 )
基于 Vicon 的水阻划船器运动学特征研究 蒋成涛 郑伟涛 蒙延荣 李 铎 刘易梦琪(103 )
Saflight 学校体育课辅助教学器材的创新研究范延松 张晓迎 吴秀伟 徐相明 于 琛(109 )
第二章 大众健身与公共体育服务
马拉松爱好者运动习惯、家族病史与心电信号特征的关系研究
郭伯凯 夏 灵 温 煦 龚莹岚 刘佳琦(115 )
不同高度鞋跟行走对女性步态、下肢关节与肌肉表面肌电疲劳的影响 于亚光 于岱峰(120 )
……
作者介绍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 华东理工大学 编
文摘
序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推动体育工程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新常态”带来的深刻影响,无论是科技的飞速迭代,还是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都对传统的体育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它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参数,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工程应该如何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布局。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潜在机遇和风险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体育工程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关乎理念的革新、模式的升级,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本书的深度思考,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也让我对中国体育工程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想看看“新常态”这个概念是如何与体育工程联系起来的。读完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关于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变化中抓住机遇的智慧。我喜欢书中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工程的效率和功能,更关注如何通过体育工程的设计,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去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例如,书中关于社区体育设施的案例分析,就让我看到了体育工程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对包容性、可达性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体育工程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它承载着更深层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体育场馆的声学设计和照明工程颇感兴趣,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表现和观众的观赛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非常专业和细致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声学处理材料的特性、应用场景,以及不同类型体育比赛对声场的要求。在照明设计方面,它不仅讲解了光照度、均匀度等基本指标,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照明技术,如LED、动态照明等,来营造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比赛氛围。我特别赞赏的是,书中还结合了最新的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提供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设计案例。例如,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对照明的需求差异,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指南,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体育工程的严谨和科学,也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采用了沉稳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材质,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专业且不失艺术性的第一印象。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在夜晚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感到眼部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画都经过精心绘制,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既能直观地展示复杂的工程原理,又能为阅读增添不少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某个创新性场馆结构时,书中提供的三维透视图和受力分析图,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设计的巧妙之处。书中的二维码链接也十分实用,扫描后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关的学术视频或模型演示,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能够进行多感官的体验。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阅读体验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和收藏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在体育产业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当前行业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的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覆盖了从场馆设计理念到智慧体育应用,再到绿色环保理念在体育工程中的实践等多个关键维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智能体育场馆”的探讨印象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被集成到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中,从而提升观众体验、优化资源配置,甚至实现场馆的自适应调整。此外,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在体育工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当前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和设计创新实践的窗口,让我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并从中汲取灵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