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第四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作者 | 余华林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07235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第四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与会论文13篇,就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社会文化史与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的关系,以及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女性、儿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具有较高水平,充分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也为今后社会文化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 作者简介 | |
| 余华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 
| 目录 | |
|  社会文化史在行进【梁景和】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李长莉】 心系整体史 ——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定位及其反思【唐仕春】 日常生活: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视角与跨学科对话【李俊领】 女性意识与炎黄文化【刘志琴】 抗日战争时期的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留学生【〔日〕杉本史子】 近代中国的废婚论与女性对“小家庭”之异议【〔日〕江上幸子】 共和国初期的山西婚姻生活:从乡村案例透析【任耀星】 龚自珍依恋母爱与追寻童心的文化意蕴【曹志敏】 打造娱乐新天地 ——民国上海家庭“儿童游戏室”话语初探【张 弛】 严景耀的犯罪社会学调查与研究(1927~1936)【吕文浩】 论20世纪初唯科学主义话语下的“人的神化”观念【张 淼】 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第四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敖 凯】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论文的汇编,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无数细节与精彩。我特别欣赏那些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分析文化习俗、审美趣味、人际交往等微观层面变化的论文。比如,有几篇关于近代报刊杂志对女性阅读趣味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内部观念冲突的论述,就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特别有启发性。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历史研究,应该能够穿透宏大的叙事,触及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而这本书中的一些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由无数个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体验汇聚而成。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研究,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社会中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求知欲。其中几篇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思潮的交织中,痛苦地探索着民族的出路。我特别关注那些探讨技术、艺术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论述,比如,分析电影、戏剧等新兴艺术形式如何被用来传播新的思想观念,以及这些艺术形式本身又如何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当时的科技发展、经济状况、政治气候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而这本书中的一些研究,恰恰提供了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为改变社会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评分购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寻宝”的心态,因为我一直相信,在学术的海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珍珠,能够点亮我对某个领域的理解。而这本书里的几篇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中“集体”与“个体”关系演变的论述,无疑就是我这次“寻宝”的重大发现。我一直觉得,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体从传统宗法社会中解放出来,但又面临着新的集体主义思潮的挑战。这本书中的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社会组织形式的考察,特别是对工会、协会等新型社会团体的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他们不仅仅关注这些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如何重塑个体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对社会组织与个体命运之间微妙联系的探究,让我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因为“社会文化史”这几个字,触及了我对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最核心的关注点——即那些塑造我们今天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层变迁。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我尤其喜欢那些探讨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化心理演进之间相互关系的论文。例如,几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了个人身份认同的分析,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内部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让一个传统社会如此迅速地向现代转型?这本书中的一些学者,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一幅幅生动画面。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与不确定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瞬间拓宽了不止一个维度。我本以为自己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已有了颇为深入的认识,但翻阅这本厚重的论文集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尤其是一些研究者对地方性社会变迁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宏大叙事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挣扎、适应、甚至悄然改变着文化的面貌。比如,有一篇关于某个南方小镇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婚姻习俗变迁的论述,简直就像一部微观史诗,从家长制的衰落、女性地位的微妙提升,到婚姻对象选择的日益多样化,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意。我一直对历史的“质感”特别在意,而这类对具体案例的深入挖掘,恰恰能填补我这种普通读者在宏观历史框架下感受到的些许空泛。它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让我有机会站在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具象化的角度去审视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