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河湖大典 9787807089421

江西河湖大典 97878070894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西省水利厅 著
图书标签:
  • 江西
  • 河湖
  • 地方志
  • 自然地理
  • 水利
  • 生态环境
  • 江西省
  • 图鉴
  • 科普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ISBN:9787807089421
商品编码:298343030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江西河湖大典 作者 江西省水利厅
定价 108.00元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ISBN 9787807089421 出版日期 2010-07-01
字数 页码 581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江西河湖大典》收集编纂了全省411个条目,将这些河流、湖泊、水库的自然状况,开发史和减灾史及社会环境状况反映出来,其宗旨就是让人们从总体上了解河湖治理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水环境变化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水资源。从总体上掌握河湖特性,此《大典》除411个条目的文字内容外,并附有江西省河、湖、库一览表,列条河流一览表,列条湖泊一览表,列条水库一览表,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示意图和部分图片,可谓内涵丰富,文图并茂,它是广大读者了解有关江西河流、湖泊、水库等情况的咨询大全,也是历史、地理、水文、水利、水产、交通、航道、旅游、国土、气象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具书,具有突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作者简介

   目录

n前言
n凡例
n鄱阳湖水系
n1 赣江(Ganjiang River)
n1.1 日东水库(Ridong Reservoir)
n1.2 龙山水库(LongshaReservoir)
n1.3 湘水(Xiangshui River)
n1.3.1 石壁坑水库(Shibikeng Reservoir)
n1.4 濂水(Lianshui River)
n1.4.1 大脑河(Danao River)
n1.4.1.1 蔡坊水库(Caifang Reservoir)
n1.4.2 龙布河(Longbu River)
n1.4.3 桂林河(GuiliRiver)
n1.4.4 渔翁埠水库(Yuwengbu Reservoir)
n1.5 西江(Xijiang River)
n1.6 梅江(Meijiang River)
n1.6.1 团结水库(Tuanjie Reservoir)
n1.6.2 琳池河(Linehi River)
n1.6.3 黄陂河(Huangbei River)
n1.6.4 会同河(Huitong River)
n1.6.5 竹坑水库(Zhukeng Reservoir)
n1.6.6 固厚河(Guhou River)
n1.6.7 琴江(Qinjiang River)
n1.6.7.1 横江河(Hengiiang River)
n1.6.8 上长洲水库(Shangchangzhou Reservoir)
n1.6.9 留金坝水库(Liujinba Reservoir)
n1.6.10 窑邦河(Yaobang River)
n1.7 小溪河(Xiaoxi River)
n1.7.1 禾丰河(Hefeng River)
n……
n2 抚河
n3 信江
n4 饶河
n5 修水
n6 鄱阳湖
n直入长江河流
n珠江水系
n洞庭湖水系
n附录
n编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赣水人家》 一、 赣江之魂,山水人文的千年回响 《赣水人家》是一部深度挖掘江西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史诗级画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带领读者走进这片被誉为“江南之南”的土地,感受其独特的气韵与灵魂。本书以赣江这条贯穿江西的母亲河为主线,串联起江西九十九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的生动群像。 赣江,这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孕育了江西的文明,滋养了无数的生命。从巍峨的井冈山到秀美的庐山,从奔腾的鄱阳湖到幽深的龙虎山,赣江的支流遍布江山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书将带领读者沿着赣江的脉络,探访那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古老村落,那些被时光遗忘的传说,那些世代传承的习俗。 《赣水人家》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用深厚的笔触,描绘了赣江两岸四季变换的景致:春日,江畔新绿,油菜花开,一派生机勃勃;夏日,烈日炎炎,荷风送爽,鱼虾嬉戏;秋日,层林尽染,稻谷金黄,瓜果飘香;冬日,白雪皑皑,梅花傲骨,炊烟袅袅。这些自然风光,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是与江西人民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是他们辛勤耕耘、安居乐业的背景。 但《赣水人家》绝不仅仅是一本风光摄影集,它更深入地触及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江西,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唐代韩愈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宋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再到近代革命家的豪情壮┣,江西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光芒。本书将这些历史的荣光与当代的勃勃生机相结合,展现了江西人民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 二、 湖泊的低语,生态文明的守望者 江西,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莫过于鄱阳湖。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无数珍稀候鸟的越冬家园。在《赣水人家》中,鄱阳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灵集合体,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自然王国。 本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鄱阳湖的四季变幻。春日,湖水碧波荡漾,鱼群穿梭,渔民撒网捕鱼,一派忙碌景象;夏日,湖面开阔,荷花盛开,白鹭翩跹,水鸟嬉戏;秋日,湖水渐退,露出了广阔的滩涂,成为了候鸟的天堂,大雁、白鹤、丹顶鹤……各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冬日,湖水被冰霜覆盖,但依然有越冬的候鸟在这里觅食,展现着生命的顽强。 《赣水人家》深入探讨了鄱阳湖的生态意义。它不仅仅是江西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更是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器。书中记录了关于鄱阳湖的生态保护的努力,从科学家的勘测研究,到当地居民的自觉保护,再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共同构筑了守护这片蓝色星球的绿色长城。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警示着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除了鄱阳湖,《赣水人家》还描绘了江西境内众多大小湖泊的风貌。它们如同一串串散落在赣鄱大地上的珍珠,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有的湖泊,因其奇特的地质构造而闻名,如龙虎山的湖泊,与道教文化交织,充满了神秘色彩;有的湖泊,因其承载的历史故事而令人动容,如某些古战场附近的湖泊,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还有的湖泊,因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而吸引着无数研究者和自然爱好者。 本书对于这些湖泊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更注重展现湖泊与当地人民生活的联系。湖泊是渔民的家园,是农田的灌溉源泉,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湖泊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而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反过来滋养着湖泊的生命。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构成了《赣水人家》中最动人的篇章。 三、 人文的脉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拥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赣水人家》中,革命历史的印记被深刻地镌刻在文字之中。作者描绘了革命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场景,歌颂了他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回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下。新时代的江西,正在焕发新的生机。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将革命历史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让古老的乡村焕发新的活力;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为江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赣水人家》还着重描绘了江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举世闻名,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魅力,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赣剧的唱腔,婺源的木雕,南昌的剪纸……这些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拥有了生命,诉说着江西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本书还深入挖掘了江西的民俗风情。春节的庙会,端午的龙舟赛,中秋的赏月,这些传统的节日庆典,展现了江西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家风家训,孝道文化,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构成了江西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水人家》通过对江西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江西形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西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大地、关于人民生活、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记录。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这片土地的共鸣,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能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去感受那份来自赣鄱大地的深沉力量。它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历史的连接,与文化的根脉。读完《赣水人家》,你便会发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山峦,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都仿佛有了温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关于“赣水人家”的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其史料的扎实与考证的严谨。作为一部地方典籍,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信史”的可靠性。书中对于历代的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历次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围垦运动的记载,都非常审慎和客观。它没有回避历史上的失误和巨大的社会代价,而是力求还原事件的全貌。例如,在论述某一时期为了农业开垦而牺牲湿地面积时,它引用了多方档案和奏折,对比了不同官员的论证过程,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当时决策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这种多维度的史料交叉比对,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唯一的“美中不足”在于,由于其权威性和全面性的追求,全书的阅读节奏偏慢,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心和专注度。对于只想轻松了解江西水文概况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跳着阅读关键章节。但若目标是深入研究江西水系变迁的历史轨迹,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是无法替代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配以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颇有分量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后发现,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地图、历史图片和手绘插图穿插其中,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是那些老照片,清晰度很高,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当年那条河流的潮起潮落,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显然在资料搜集上下了苦功,引用的文献和地方志非常详尽,但又不失生动。比如,书中对某些河流流域特定时期渔业变迁的描述,不仅有数据支撑,还穿插了当地渔民的口述历史,读起来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温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域文化和水系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江西这片土地是如何被水脉塑造和滋养的。不过,我个人希望能有更多的彩色照片来展现当代河湖的自然风貌,毕竟历史的印记固然重要,现代的生态保护成就也同样值得记录和赞美。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工具书与人文读物相结合的佳作。

评分

我以一个关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很多官方志书往往忽略了那些依水而生的、逐渐消亡的民间文化形态。这本书却做到了难能可贵地记录。书中对某些湖泊边独特的渔歌、特定水域的祭祀仪式,以及与治水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都有着细致入微的采集和整理。这些口头传承的“活化石”信息,通过文字得以定格,这对于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水患记忆”的部分,它没有采用现代工程学的语言来描述灾害,而是转述了古人如何面对洪涝的恐惧、团结和重建过程中的民间智慧,那份敬畏与韧性,读来令人动容。虽然编辑在引用这些民间故事时,对原始语境的转述有时显得略为“学术化”,削弱了些许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但这或许是将其纳入典籍必须付出的代价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泥土芬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地理爱好者,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某个省份水系全貌的权威著作。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侧重于宏观的流域划分,要么局限于某一特定河流的微观研究。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将江西省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甚至包括重要的堤坝和闸口,都纳入了系统性的考察范围。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江湖关系”的阐述极为透彻,清晰地解释了鄱阳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吞吐变化及其对长江水位的影响机制。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对照着书中的水系图谱,在脑海中重构了江西的水文网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唯一的遗憾是,可能由于篇幅限制,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季节性溪流或人工灌溉系统的介绍相对简略,这些“毛细血管”的细节如果能再丰富一些,这本书的体系性就更臻完美了。但瑕不掩瑜,对于任何想要全面了解江西水利家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我对这类地方志性质的书籍通常持谨慎态度,很多时候它们过于侧重罗列枯燥的数据和行政区划的更迭,读起来如同枯燥的年鉴。然而,这本《大典》的叙事手法却出人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停留在“某河发源于何处,流经哪些县市”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条重要水系与当地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比如,书中对赣江流域航运史的梳理,不仅提到了漕运的兴衰,还详细描述了桨手们的行船技巧和水上生活习俗,那种细节的描摹,让人联想到波涛汹涌中的艰辛与智慧。我特别欣赏它对“人与自然”这种动态平衡的探讨,很多段落都在反思历史上的过度开发对水生态造成的不可逆影响,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颂扬录”,更像是一部警世恒言。尽管个别章节的地理信息描述略显冗长,但我认为这些铺垫是必要的,它们构筑了一个宏大的水文地理框架,使得后续的人文故事得以扎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地理科学、社会历史和地方风俗融为一炉,达到了相当高的综合水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