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战国策(套装全三册)
定价:70.00元
作者:(汉)高诱 注,(宋)鲍彪 注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13628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着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容提要
《战国策》三十三卷,汉代刘向编录,是一部记载战国史事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并非本名,是由六种性质相近的书——《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整理而来。所记录内容上起春秋之后,下至楚汉兴起之前,凡二百四十五年间事。
《战国策》的内容大略可以分为记事和记言两大类。纵横游说之言,占《战国策》zui da部分,如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之流的言论都属于此类。除了纵横游说之言,《战国策》也记录了很多君臣的治国谋略,还记录了一些有识、有义之士的言论。《战国策》的记事类策文有记史事者,又有介于史事与故事之间者。《战国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次收录的是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宋代刻本。全书框高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五点三厘米。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此本钤“泽存堂藏书印”“冯氏秋寉”“黄印丕烈”“宋本”“百宋一廛”“士礼居藏”等印。
目录
册
新雕重校战国策目录……七
卷一东周……一五
卷二西周……三一
卷三秦一……四五
卷四秦二……七三
卷五秦三……九三
卷六秦四……一二九
卷七秦五……一四九
卷八齐一……一
卷九齐二……一九一
卷十齐三……二○一
卷十一齐四……二一九
第二册
卷十二齐五……一
卷十三齐六……一七
卷十四楚一……三五
卷十五楚二……六一
卷十六楚三……七一
卷十七楚四……八一
卷十八赵一……一○一
卷十九赵二……一三三
卷二十赵三……一五九
卷二十一赵四……一八九
卷二十二魏一……二一五
第三册
卷二十三魏二……五
卷二十四魏三……二五
卷二十五魏四……四七
卷二十六韩一……六七
卷二十七韩二……八七
卷二十八韩三……一○五
卷二十九燕一……一二九
卷三十燕二……一五七
卷三十一燕三……一八一
卷三十二宋卫……一九九
卷三十三中山……二一一
重校战国策序录……二二九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序言
无
我个人对古代的地理、水利工程以及地方志的编纂历史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这些“实学”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水平。这套收录了古代工程文献的文集,正中我的下怀。它里面记录的很多关于河道治理和水利设施修建的详细方案,即便是用今天的技术眼光来看,也显示出古人在因地制宜方面的惊人智慧。书中对不同季节的雨量估算、材料的选择标准,甚至施工的流程描述,都细致入微,完全不是空泛的理论。我甚至打印了一些关于南方某古运河修建的片段,拿给搞土木工程的朋友看,他们也表示非常惊叹于古人的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技术水平的刻板印象,它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被验证的知识体系,对于研究古代经济史和技术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梳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宗法观念,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家族伦理和社群秩序构建的线索。这套关于古代典章制度的汇编,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始材料。其中关于不同朝代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的详细规定,条目清晰,层级分明。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孝”的等级划分和实践细节,发现不同时期对同一概念的侧重点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比如,汉代对父权和丧仪的强调,与唐代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处理,在文本上就能清晰地看出那种渐进式的演变。阅读这类文献,最需要的是对历史背景的理解,而这套书的体例设计,恰好有助于我们将具体的制度条文置于其产生的历史场景中去考察。它展现了一种从微观的家庭伦理到宏观的国家治理,都是建立在同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礼法框架之上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虽然是古籍的影印或者校勘版本,但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非常考究,即便是对着密密麻麻的文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一些难以辨认的古文字或特殊标记,都做了细致的注释和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专业功底尚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政治谋略和说士文化,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太过学术化,要么是注释过于简单,无法深入。而这套书,从它的整体风格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尊重原貌和方便现代读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是其他印刷品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探讨古代社会治理的哲学思想,尤其关注儒家和道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融合与冲突。手中的这套关于古代哲思的文集,恰好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文本作为支撑。它收录的那些篇章,很多都直接触及了“无为而治”与“德政”之间的微妙界限。比如其中一篇论述君主如何平衡法制与人情的文字,分析得极其透彻,让我对古代士大夫阶层在理论建构上的精妙感到由衷的敬佩。阅读这些古文,最考验的其实是对语境的把握,而这套书的注释,虽然没有过度解读,却总能在关键的节点上给出最精准的释义,帮助读者迅速定位到作者的核心观点。我甚至会把书中某些论断摘录出来,对照现代的管理学理论进行反思,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带来的启发是极其巨大的。它让人意识到,许多看似现代的治理难题,古人早已在思索和实践中了。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书籍常常带有很强烈的目的性,这次是为了准备一个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讲座。这套汇编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涵盖了早期注重辞采和声韵的批评标准,更深入探讨了魏晋时期对“风骨”的推崇,以及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的革新。让我尤其惊喜的是,其中对于某些著名文人作品的早期评鉴语,那些措辞的精炼和见解的独到,简直是文采斐然。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文学概念,在这套书中能找到它们最初、最纯粹的形态。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古韵的句子,思考它们在历史流变中如何被继承和演变。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你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文学批评思想的演进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