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攻克柏林 9787806009055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攻克柏林 97878060090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比克·穆尔奇科夫,任成琦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柏林战役
  • 历史军事
  • 战争纪实
  • 经典战役
  • 军事历史
  • 战争
  • 历史
  • 攻克柏林
  • 苏联红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806009055
商品编码:298375319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攻克柏林

定价:49.80元

作者:比比克·穆尔奇科夫,任成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806009055

字数:

页码:262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攻克柏林》是“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丛书之一。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攻克柏林》的作者苏比比克·穆尔奇科夫依据史料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场景。
  苏联红军在东线一路所向披靡,美英法盟军在西线的进攻也连奏凯歌,德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艾森豪威尔将攻打柏林的重任历史性地让给了苏军,常胜将军朱可夫的百万大军重重包围了柏林。绝望之中的希特勒携红颜知己爱娃饮弹自尽,群龙无首的德军不情愿地举起了白旗。盟军将领间的钩心斗角,希特勒险遭的来龙去脉,纽伦堡审判中战犯的后下场……

目录


引言
章 阿登战役 结局预演
孤注一掷的赌徒
魔鬼前线的较量
惨然无语的失败
第2章 泰山压顶 东西夹击
攻防转换的形势
苏占柏林的确定
第3章 东线狂飙 高歌猛进
苏德双方的准备
万炮齐发的开始
奥-尼防线的突破
不可遏止的进击
第4章 西线空虚 乘机进击
莱茵河畔的强渡
易北河畔的会师
第5章 兵临城下 大厦将倾
外围守敌的歼灭
毫无希望的挣扎
第6章 瓮中捉鳖 直捣老巢
战火燃烧的城市
国会大厦的攻克
第7章 四面楚歌 元首自裁
发动战争的狂人
众叛亲离
后午餐的告别
第8章 帝国末日 无奈投降
克莱勃斯与崔可夫
一片白色的柏林
凯特尔签订投降书
第9章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纽伦堡国际法庭
几大巨头的下场
维持正义的判决

作者介绍


文摘


春天来了。
  这是战争中的春天。
  1945年的春天,每一分钟都显得春意盎然。
  蔚蓝的天空,晴朗明快。潮湿的土地。清新芳香。树木披上了绿装,花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喃喃低语,就连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的丁香花也显得盎然如故。战场上充满了生机,纯洁的大自然并不懂得战争的残酷,毫无保留地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和风采。
  这是季节的春天,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春天,经历了猖狂进攻的严冬后,正义力量开始显示出强大的后劲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在向前,胜利在接近。所以,就连那些在战争的残酷中。心性早已变得坚硬起来,不知自然之美为何物的官兵,心中的温情也开始复苏,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春天就在自己身边。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正义力量密切配合,攻势强劲,正在走向后的胜利。而整个德国,则犹如大海上一般千疮百孔岌岌可危的破船,随时可能在战争的狂风暴雨中沉没。
  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初,苏军在东线,英法美在西线的胜利进军,使军事斗争的主战场已经渐渐转移到德国本土。希特勒已经受到东西两面的夹击,在战略上陷入两面受敌的艰难处境中。
  1945年1月到3月,苏军先后粉碎了东普鲁士、波兰、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和匈牙利的军队及其重兵集团,到4月1日,已经推进到德国腹地。
  冬季进攻战役的顺利实施,使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粉碎了德A集团军群,进而深入到德国东部。白俄罗斯方面军各部队推进到波罗的海沿岸到尼斯河入口处的拉茨多夫之间的奥得河一带,并且在河的西岸占领了几处登陆场。乌克兰方面军各部队也推进到拉茨多夫到彭齐希之间的尼斯河一带,其左翼已经到达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的拉蒂博尔地区。
  乌克兰第2、3、4方面军也于3月下旬重新发起进攻,击败了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
  南斯拉夫军队在苏军的直接帮助下,也同德军的E集团军群继续进行战斗。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继续封锁着图库姆斯、利巴瓦地域的库尔良季亚集团军群。
  白俄罗斯第2和第3方面军在东普鲁士合围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并在4月荡平了它的残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但南地区以及格丁尼亚地域击溃了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残部。
  1945年初,西欧战区的战略态势也迅速向着有利于盟军的方向扭转。
  盟军借助苏军冬季攻势的胜利和德军第6坦克集团军和其他许多兵团西线东调的机会,于3月下旬重新发动对德军的急攻。在波恩至曼海姆一带渡过了莱茵河,并于4月1日之前挺进到布雷达、波恩、卡赛尔、曼海姆和米卢兹一线,合围了德军的鲁尔集团。
  在意大利前线,法集团军占领了法意边界的赛扎、尼察一带,美第5集团军和英第8集团军也在佛罗伦萨以北一线与德军交战。
  在英美的催促下,英美联军统帅部也改变了过去那种慢吞吞的行动计划,准备发起新的进攻。迅速向东方挺进。3月23日,英美联军转入反攻,一路没有遇到顽强的抵抗。当德军的鲁尔集团被合围以后,其西部战线实际上已经崩溃。至此,盟军继续向汉堡、莱比锡、布拉格方向推进,苏军和英美联军之间的距离已经缩小到150~200公里。
  此时此刻,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其军事政治形势也是显而易见,他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败局已定,曾经希望统治世界的希特勒主义正在走向后的灭亡。
  在军事上,德国的军事力量与过去相比已经大大衰退。到1945年4月,德国武装力量的总数尽管还剩下263个师,14个旅,82个师级战斗群、残缺师、残缺旅、战斗群,总共相当于325个师,此外还有11个预备师,但是其战斗力已经大大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政治军事首脑仍然拒绝投降。他们有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战略计划。
  尽管德国的战争已经输定了,但是德国的首脑们尤其是希特勒还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企图寻求出路使战争继续拖延下去。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盟军内部在复杂的战争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令人意外的变化上,希望英美苏之间出现摩擦和分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实施计谋,从中挑拨。
  1945年3月,德国派遣沃尔夫将军以及一批军官前往伯尔尼同英美盟军沟通联系,进行德军向盟军单独投降的谈判,借以离间他们与苏联的关系。为此,希特勒提出一个口号:“宁愿把柏林交给盟军,也不让俄国人进入。”德军宣称,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柏林,即使美国人从背后攻击,也不能把柏林交给俄国人。对此,苏联给罗斯福总统发了一份特别的公函,坚决要求停止这方面的单独谈判。罗斯福回复函中说,德军追求的惟一目标就是“要在各个同盟国之间散布怀疑和制造不信任”。这样,德军的计划便难以有什么效果了。
  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实质是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守住东线,制止苏军进攻,避免无条件投降。德军高统帅部预料到苏军要向柏林方面实施主要突击,于是在这个方向上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并企图阻止德军继续向西进攻。德军在波美拉尼亚和匈牙利组织了两次强大的反突击,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从经济上讲,德国的经济形势此时也在急剧恶化。1945年3月,德国每天的钢产量只有1944年平均日产量的15%,煤的开采量下降了84%,焦炭的产量下降了62%。经济上的衰退不可能不反映在军械和军事技术装备的生产上,军用产品也大幅度减少。1945年季度,德国主要武器及其的生产量大幅度减少,以致德军统帅部几乎没有能力为军队作战组织提供正常的足够的补充。飞机的生产量也只能勉强补偿损失的50%,坦克的平均日产量也由前一年的705辆下降到333辆。火炮和轻武器及的产量也只有前一年平均日产量的一半。
  ……

序言


引言
章 阿登战役 结局预演
孤注一掷的赌徒
魔鬼前线的较量
惨然无语的失败
第2章 泰山压顶 东西夹击
攻防转换的形势
苏占柏林的确定
第3章 东线狂飙 高歌猛进
苏德双方的准备
万炮齐发的开始
奥-尼防线的突破
不可遏止的进击
第4章 西线空虚 乘机进击
莱茵河畔的强渡
易北河畔的会师
第5章 兵临城下 大厦将倾
外围守敌的歼灭
毫无希望的挣扎
第6章 瓮中捉鳖 直捣老巢
战火燃烧的城市
国会大厦的攻克
第7章 四面楚歌 元首自裁
发动战争的狂人
众叛亲离
后午餐的告别
第8章 帝国末日 无奈投降
克莱勃斯与崔可夫
一片白色的柏林
凯特尔签订投降书
第9章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纽伦堡国际法庭
几大巨头的下场
维持正义的判决


战火熔炉:见证人类历史的终局之战 在人类文明的至暗时刻,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那是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终结一个罪恶时代、并在废墟之上孕育新生的宏大史诗。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指向那座象征着纳粹德国心脏的巍峨都市——柏林,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之一,便在此奏响了命运的终曲。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冰冷的数字与战线的推进,而是带领读者深入那个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亲历那些塑造了二十世纪格局的关键时刻。我们将一同穿越枪林弹雨,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壮烈,洞察决策者的智慧与失误,理解普通士兵的牺牲与坚韧,最终,见证一个法西斯帝国的覆灭,以及由此而生的新世界秩序。 序幕:末日阴影下的挣扎与绝望 在踏入柏林战役的核心之前,我们有必要回溯那决定性的转折点。1944年,随着诺曼底登陆的成功,盟军的西线攻势如火如荼,而在东方,苏联红军如同觉醒的巨兽,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德国腹地推进。东线战场,苏德两国军队进行了无数场殊死搏斗,每一次阵地的争夺,每一次战术的博弈,都牵动着战争的最终走向。 本书将详述那段关键时期,分析苏军为何能突破德军看似坚固的防线,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一系列早期辉煌的胜利如何为后来的进攻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剖析德军在那段时间里是如何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希特勒的军事指挥开始出现哪些致命的失误,以及“东方壁垒”等防御工事在强大的苏军攻势下如何摇摇欲坠。同时,也会描绘那些为掩护主力撤退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以及平民在战火阴影下的恐慌与求生。 决战之门:奥德河上的血色黎明 柏林,这座承载着辉煌与罪恶的城市,成为了希特勒最后的据点。然而,通往这座城市的大门,却被严密地封锁。那就是奥德河。横跨奥德河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生与死的界碑。 本书将对奥德河战役进行深度解析。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联方面为突破奥德河防线所做的周密准备:庞大的兵力集结,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以及精密的侦察与情报工作。我们将还原苏军突破德军防线的艰难过程,那些在浓雾和炮火中进行的强渡,那些冒着枪林弹雨架设的浮桥,以及士兵们在冰冷河水中英勇前进的画面。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德军在奥德河防线上的顽强抵抗。虽然整体局势已不可逆转,但他们的士兵依然在执行命令,试图为柏林争取哪怕多一丝的时间。我们将描述德军利用地形、工事以及残余的精锐部队,对苏军发起的反击,以及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苏军最终突破奥德河防线,将战火真正推向柏林郊区的关键时刻。 柏林之围:钢铁洪流中的绞肉机 当苏军的钢铁洪流涌入柏林郊区,一场空前惨烈的城市巷战便拉开了帷幕。柏林,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在一夜之间沦为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本书将细腻描绘柏林战役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将深入分析苏军如何采取梯队式推进,如何逐步压缩德军的包围圈。在城市巷战中,建筑物成为了天然的工事,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的争夺,都可能意味着数百人的伤亡。我们将通过详实的资料,还原那些发生在断壁残垣中的殊死搏斗,机枪的扫射、榴弹炮的轰鸣、坦克的对决,以及士兵们在近距离搏杀时的惨烈情景。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德军在城市防御中的战术。希特勒的“坚壁清野”命令,以及动员一切可战之力的“ Volkssturm ”(国民突击队),都为这场战斗增添了更多悲剧色彩。我们将描述那些未经训练的老人和孩子,如何被推上战场,成为抵抗的炮灰。也会还原党卫军的狂热抵抗,以及国防军士兵在绝望中的挣扎。 最后的堡垒:国会大厦的血腥升旗 在柏林战役的最后阶段,国会大厦成为了德军最后的象征性据点。那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纳粹主义最后的精神象征。 本书将聚焦于国会大厦的攻防战。我们将描述苏军如何以压倒性的兵力,逐步攻克国会大厦。在攻克过程中,我们将着重还原那些令人震撼的细节:士兵们如何在炮火掩护下,冒死攀爬建筑外墙,如何与躲藏在内部的德军进行逐层逐屋的激战。 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那面高高升起的苏联红旗。它不仅代表着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彻底覆灭。本书将详细考证升旗的每一个细节,还原那些将旗帜插上国会大厦的英雄身影,以及那面红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战役的遗产:废墟之上的人类未来 柏林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的终结。然而,这场战役留下的创伤与遗产,却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本书将不只停留在战役的进程,更会着眼于其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柏林战役的战略意义:它如何加速了德国的投降,如何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如何开启了冷战的序幕。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柏林这座城市,在战役后沦为一片废墟,数十万平民在战火中丧生或流离失所。本书将努力还原那些幸存者的口述,他们如何在大战结束后,在废墟中艰难求生,如何重建家园,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最后,本书也将探讨这场战役对人类文明的启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以及和平的珍贵与不易。在见证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终局之战后,我们更能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而守护和平,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本书,将带您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理解那些伟大的牺牲,铭记那些惨痛的教训,并最终,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了那个宏大而又惨烈的历史进程。我原本以为这类题材的书籍无非就是堆砌史料和数据,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战争交响乐。作者并没有把笔墨集中在最高层的战略博弈上,反而将镜头聚焦于那些身处最前线、最底层的士兵们。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私人信件的引用,书本成功地还原了战壕里的气味、泥泞和恐惧,那种从文字中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让我几乎能感受到炮火擦着头皮飞过的瞬间。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国籍士兵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极具人性光辉。比如,一位德国老兵在面对最终失败时的那种近乎形而上的虚无感,与一位苏联新兵在胜利前夕那种近乎狂热的复仇情绪,对比得极为鲜明。这种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对战争哲学层面的探讨。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点上一支烟,让自己的思绪从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抽离出来,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历史的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传统历史书籍那种板着脸孔的教科书腔调。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和史诗气质,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变得像私人日记一样亲密无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大规模军事调动时所使用的那些比喻,它们精准而又充满力量。比如,他形容装甲集群的推进,不是用“快速移动”,而是用“钢铁洪流撕裂大地”,那种动态的冲击感呼之欲出。而在描述那些徒劳无功的进攻和牺牲时,文字又会变得异常克制和哀伤,没有过度的煽情,但那份沉重感却比任何夸张的修辞都更有力量。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顶级导演执导的战争纪录片,时而是广角镜头下无边无际的战场,时而又是特写镜头对准某人眼中不舍的泪光。这种叙事张力的拿捏,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我常常一不留神就读到了凌晨两点,完全无法放下。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历史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文学创作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军事模型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三维战场”的窗户。过去很多书在描述阵地部署时,都限于平面地图的讲解,看来看去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内置了一个全景的、立体的沙盘推演系统。他对地形的描述极为细致入微,什么山脊的坡度,什么河流的深度,什么林地的能见度,都考虑得清清楚楚。更绝的是,他能将这些地理环境要素,与具体部队的编制、武器性能完美结合起来分析。例如,他会解释为什么在这个特定的小高地,某个型号的火炮会比另一个型号的火炮更具优势,这背后不仅仅是射程的问题,更涉及到火力投射的扇面和掩蔽物的利用。我甚至可以在脑海中模拟出当时部队是如何利用每一棵树、每一条沟壑来构建防御或发起突袭的。这种对空间和环境的强调,让整个战役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辨,仿佛我不再是读者,而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整个战局的参谋人员,这对于理解战术的精妙之处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某一场具体战役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极限”的深度考察报告。作者通过对决策层的压力、前线士兵的绝望与希望,以及后方民众的韧性的全景展示,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人性群像图。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士气”这一难以量化指标的分析。士气是如何在连续的失败中被消磨殆尽的?又是如何在一场关键的胜利中被瞬间点燃并提升到顶峰的?书中通过对补给线中断、指挥官更替等事件的连锁反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士气与物质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人类的生存本能和对信念的坚守,往往比精密的计划更具有决定性力量。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一种对生命力量的敬畏。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它只是铺陈了事实,却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让人去思考:在那样空前的灾难面前,我们到底依靠了什么才得以存续和前行?这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对军事历史的理解非常平面化,总觉得战争就是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然而,这本厚重的著作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谁打赢了谁”,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架构非常严谨,它从战役前期的情报战、后勤部署的精妙设计,一直铺陈到战术层面的微操博弈,逻辑链条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意外因素”和“临场应变”的分析。战争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不是简单地归因于某位将军的英明决策,而是归结于天气突变、某个关键通讯设备的故障、甚至是一次偶然的误判。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扎实无比,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上了一堂高阶的军事历史研讨课,不仅了解了战役的经过,更领悟了战争艺术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道”。它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巨轮在前进时,其实是由无数个微小、看似随机的齿轮咬合推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