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马保国;马晓阳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304914

BF-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马保国;马晓阳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3049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形意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尚济形意拳
  • 马保国
  • 马晓阳
  • 武术技法
  • 练法
  • 打法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91409
商品编码:2986623809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 作者 马保国;马晓阳著
定价 86.00元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0491409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2007年,尚济嘱马保国写一本专门介绍形意拳打法的书。十年后,2017年,马保国与子马晓阳终于写就此书。书中在描述形意拳五行十二行时,将练法与打法结合讲解,使读者能直观了解形意拳的技击技法。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在搏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临战交手心法秘诀、五行十二形合一防踢打绝技。

   作者简介

马保国

马保国,先后随父亲、抗日老战士马德峰习练祖传山东马家功夫。成年后,先后幸遇中国传统功夫大师尚济、郭升海、王长海老前辈,深得教诲,成为入室弟子。

自1970年12月起至出国前,从军5年,两次上大学,从政、从商多年。

2002年2月至2007年1月,在英国教中国功夫5年。教健身,帮不少学员治好了多种慢性疾病;教技击,培养出了一批高徒。学员中,有三名曾获英国自由搏击冠亚军。

2004年2月,创建了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任首届会长。2013年夏,与儿子马晓阳及众弟子,共同创立了浑元形意太极门。

2015年秋,协助儿子马晓阳创办了上海浑元国术馆。

马晓阳,1977年冬生于武术世家。

自幼随爷爷、父亲学练祖传的山东马家功夫和军警功夫。1990年秋,始与父亲同学于到家登门授艺的郭升海老前辈,练习峨眉、武当功夫数年。1997年夏,与父亲一道拜见王长海老前辈,学练混元太极功夫多年。2012年秋,得师爷尚济和师奶刘光陆指点。

2001年秋,赴英国攻读MBA。在英期间,助父教学,并一同参加表演、比武。与父同创立、完善了浑元形意太极门功夫,并协助父亲创立了浑元形意太极门。

2015年秋,在父亲和师兄弟们的协助下,带领浑元团队创办了上海浑元国术馆,任馆长。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本书不讲形意拳的套路练法,而是专讲打法。

本书有三大突破:

1.提出了左右四个斜方向的隅劲:横、掤、盖、裹,描述了上下、前后、左右六面争力的立体浑元劲。

2.揭示了形意拳技击秘诀——高水平地运用接手、化手、发手。

3.系统完整地提出、论述了十六字临战、交手心法秘诀。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武术的真谛: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特别是形意拳的独特魅力。形意拳,作为中国武术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理念,将人体内在的精、气、神与外在的形体、动作巧妙地融为一体。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走进形意拳的世界,理解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真正领悟武术的真谛。 第一章: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内家拳三大拳种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五行”学说和“八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本书将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形意拳的发展脉络,介绍其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历代名家的贡献。通过了解形意拳的历史,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的传承和技击的价值。 历史渊源: 追溯形意拳的古老根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流派纷呈: 介绍形意拳主要的几个流派,如宋氏、李氏、戴氏等,分析其风格差异。 名家辈出: 重点介绍形意拳历史上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武学思想和实践对形意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底蕴: 阐释形意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思想在拳法中的体现。 第二章:形意拳的理论基础——五行与八卦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八卦”之上。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的力量属性和运动规律,而八卦则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变化。本书将详细解读五行在形意拳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八卦理论如何指导拳法的变化与运用。 五行生克: 深入解析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在拳法中体现为攻防策略。 金: 刚劲、锐利、收敛的特性,体现在劈拳的刚猛和收势的沉稳。 木: 挺拔、舒展、爆发的特性,体现在钻拳的穿透力和崩拳的舒展。 水: 绵长、渗透、化解的特性,体现在横拳的缠绵和裹步的灵活。 火: 燃炸、迅猛、凌厉的特性,体现在炮拳的爆裂和火势的推进。 土: 厚重、稳健、承载的特性,体现在横拳的稳实和步法的牢固。 八卦方位: 阐释八卦方位在形意拳中的应用,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所代表的不同方向和运动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与五行拳相互配合。 形意合一: 探讨五行八卦理论如何指导练习者将内在的“意”与外在的“形”相结合,达到形神统一的境界。 第三章:形意拳的基本功法 扎实的功法是掌握形意拳的关键。本书将系统介绍形意拳的核心基本功法,包括桩功、步法、身法、手法等,并提供详细的练习指导。 站桩(意拳桩功): 三体式: 形意拳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桩功,是连接内外、激发力量的关键。本书将详细讲解三体式的正确姿势、要领,以及如何通过站桩培养内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 其他桩法: 介绍形意拳中的其他辅助性桩法,如浑圆桩、马步桩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 步法: 进退步: 讲解形意拳灵活多变的进退步法,以及如何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移。 穿梭步: 介绍形意拳中独特的穿梭步,其特点是灵活、隐蔽,能够有效地进行位置转换和攻击。 拧转步: 阐释步法中的拧转技巧,如何利用腰胯的转动带动身体的重心转移和发力。 身法: 腰胯之用: 强调腰胯在形意拳中的核心作用,如何做到“腰如车轴,胯如车轮”,带动全身协调发力。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详细讲解这些关键的身法要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练习者放松身体,积蓄内劲。 裆部之法: 讲解裆部的松紧、开合对身体协调和力量传导的重要性。 手法: 五行拳: 重点讲解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的动作要领、发力方式和攻防含义。 劈拳: 讲究刚猛、直击、力拔千钧,如斧劈泰山。 崩拳: 讲究舒展、爆发、力贯指梢,如惊雷炸响。 钻拳: 讲究穿透、螺旋、直指要害,如钻入地心。 炮拳: 讲究炸劲、爆发、势如洪流,如炮轰城门。 横拳: 讲究缠绵、渗透、以巧破力,如流水环绕。 十二形: 介绍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鸡形、犬形、燕形、鹞形、蛇形、鹰形、熊形、鹗形等十二种模仿动物的拳法,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独特技击特点。 第四章:形意拳的技击运用 掌握了基本功法,下一步便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形意拳进行技击。本书将深入剖析形意拳的技击原理和实战技巧。 近身搏击: 贴身近打: 讲解形意拳如何在近距离进行有效的攻击和防守,利用身体的贴近和靠撞产生强大的破坏力。 以短打长: 阐释形意拳如何通过步法的灵活和发力的突然性,弥补身高的劣势。 发力技巧: 整劲与寸劲: 详细讲解形意拳的整劲(全身协调发力)和寸劲(瞬间爆发的短距离攻击),以及如何将两者结合运用。 螺旋力: 强调形意拳中螺旋力的运用,如何通过身体的扭转产生强大的穿透力。 防守与反击: 化解与借力: 讲解形意拳如何通过巧妙的卸力、化力来化解对方的攻击,并借力反击。 空档意识: 培养练习者对对方空档的敏锐观察力,抓住时机发动致命一击。 实战战术: 诱敌深入: 介绍如何利用身法和步法的变化,引诱对手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 声东击西: 运用假动作和虚招,迷惑对手,从而抓住真正的攻击机会。 攻守转换: 强调在实战中快速有效地进行攻守转换的重要性。 第五章:形意拳的养生与修身 形意拳不仅是搏击之术,更是一种科学的养生方法。通过长期练习形意拳,可以强身健体,调和气血,宁静心神。 练气养生: 呼吸吐纳: 介绍形意拳中与动作相结合的呼吸方法,如何通过呼吸调整内在气息,达到内外相修的目的。 内气运行: 阐释形意拳如何通过意念引导内气的运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精神调养: 意念修养: 讲解形意拳对练习者意念的要求,如何通过专注、平静的意念来提升武术的境界。 心性锤炼: 探讨武术练习对心性品格的塑造作用,如何培养坚韧不拔、沉着冷静的品质。 日常保健: 食疗与作息: 结合形意拳的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食疗和作息建议,帮助练习者更好地保持健康。 循序渐进: 强调武术练习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结语 形意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其技击的实用性和养生的价值兼而有之。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基本功法和实战运用,从而开启一段身心受益的武术之旅。练习形意拳,不仅是掌握一种技艺,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体悟,是对生命能量的一种深刻探索。愿每一位热爱武术的读者,都能在形意拳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BF-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视的心态。形意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精妙之处总是让人着迷,而这本书的厚重感和马保国、马晓阳两位老师的署名,无疑增加了其份量。第一眼扫过目录,那些关于“五行”、“十二形”的章节标题,以及“精微打法”、“实战应用”的字眼,都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武学之旅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将理论性的概念,如“内劲”、“桩功”等,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练习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真正引导我体会形意拳的“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奥妙。从书名来看,“实践”二字是重点,这意味着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能够上手去练、去体会、去感受的过程。我很想知道,书中在讲解“练法”时,会不会详细到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每一个呼吸的调整,甚至每一个发力的瞬间,都能有清晰的指导。而“打法”部分,我则期待它能脱离花拳绣腿,真正展现形意拳的实用性和攻击性,能够在实战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我习练形意拳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古老而强大的拳种。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对形意拳的“内家”属性感到好奇的爱好者来说,《BF-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内劲”和“心意”的强调,这与我一直以来对形意拳“内涵”的理解不谋而合。书的语言风格并不生涩,反而有一种循循善诱的感觉,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地向你传授毕生绝学。我看了关于“虎扑”、“龙形”的章节,书中不仅描述了动作的外形,更深入地剖析了动作背后的内涵,比如“虎扑”的沉肩坠肘、蓄势待发,以及“龙形”的腾挪闪转、神出鬼没。最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将这些理论化的概念,用非常具体的“练法”和“打法”来解释,让原本高不可攀的武学境界,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意念”与“动作”完美结合的指导,而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范例。我期待它能在“打法”部分,展现出形意拳在实际对抗中的威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形意拳那种刚柔并济、刚中带柔的风格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离理解和掌握这种风格又近了一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劲力”的分解和阐释,它不只是讲“有力”,而是讲“如何用巧力,如何将力道贯穿全身”。我花了不少时间在“安身炮”和“崩拳”的章节,书中对于发力时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劲力如何从脚底传达到指尖的描述,都非常到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单个动作的练法,还强调了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这对于理解形意拳“无形即形,无意即意”的精髓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克服以往在练习中遇到的瓶颈,比如力量的孤立,或者发力时的僵硬。而“打法”部分的介绍,我也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展现出形意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发力方式来克敌制胜。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它没有夸张的宣传,也没有离谱的承诺,只是默默地用最实在的内容,引导你走向武学的深处。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传递出一种扎实、沉稳的气质。书的装帧设计,文字的排版,都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我翻阅了一下,书中大量使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这一点非常得我心。很多武术书籍,尤其是涉及技击的,如果仅仅是文字描述,很容易流于空泛,难以领会。而这本书中精到的插图,配合清晰的文字讲解,我感觉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动作的要领和力量的走向。我特意看了几幅关于“五行拳”的图解,那些拳架、步法的细节,以及讲解中关于“起、承、转、合”的描述,都让我觉得很有条理。这本书并没有一上来就讲高深的理论,而是从基础的桩功和发力方式入手,循序渐进,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要巩固基础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友好的。我还在看“十二形”的部分,那些模仿动物的形态,如何在拳法中体现出来,又是如何与五行拳相辅相成的,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练法”和“打法”之间的联系的,是分别讲解,还是将其融会贯通,直接展现出练就的劲力如何在实战中体现。

评分

作为一名形意拳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实战的书籍,而《BF-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书中对于“寸劲”和“抖劲”的讲解,让我对形意拳的发力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劈拳”的“逆”和“顺”,以及“炮拳”的“内裹”和“外撑”。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将“练法”和“打法”割裂开来,而是紧密地结合,让你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这些招式在实战中的运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散手”和“对练”的部分,这些内容往往是很多形意拳书籍所忽略的,而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它不仅仅教你如何独立练习,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在对抗中运用所学的技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实战能力的重要工具,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形意拳的实战价值,并将其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练打合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